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时差 >> 正文 >> 正文

从法学院逃逸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们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1/12/11

从法学院逃逸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们

作者:朱诗睿

来源:《方圆》杂志

10月10日19时许,瑞典学院宣布,将年和年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克祖克(OlgaTokorczuk)和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PeterHandke)。很多人发现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彼得·汉德克居然曾在格拉茨大学法学院求学过,当然其经历也颇传奇——逃离法学,走向文学:他在法学院四年级的时候,从学校退学,由此全心全意踏上文学创作之路。

仔细研究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年获奖者名单,具有法律背景的诺贝尔文学家绝对不在少数,比如马里奥·瓦尔加斯·略萨(MarioVargasLlosa)、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íaMárquez)即是大名鼎鼎具有法律背景的诺贝尔文学家代表。

这些法学院的逃逸者兼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据不完全统计,有21位之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在理性之外,关心人类的命运,用感性的笔触体察入微,表达人类共同所关心的四围。

就好像刑事判决书的片段被捏到一块儿

尽管是法学院的逃逸者,但阅读他们的作品,你还是会发现法学对他们的作品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法律似乎滋养了他们的文学作品:将幻想和现实相结合,在蛛丝马迹里不经意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和娓娓道来完整的故事脉络。

有些作家的叙述方式,颇有些意思,有的像刑法案例,有的像判决书。

譬如汉德克《无欲的悲歌》,这本书是以一位51岁家庭妇女自杀的报纸报道开始的,文章叙述的脉络实际上跟刑法课堂上娓娓道来的案例很相似:51岁家庭妇女因受制于社会角色和价值观念的生存轨迹而自我了结生命。正如杰弗里·尤金尼德斯对这本书的评价:“汉德克从他描述的对象中抽离,采用了一种质询的方式,这种方式完全不同于典型的描写失去至亲的那种疗伤和感动。”质询,显然是法庭上最常常出现的一幕,检察官质询犯罪嫌疑人,律师质询证人。事实上,这本书的本质是汉德克年在格拉茨大学上法律史课程时候的困惑:“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共度一夜后杀死了她,但他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杀她。”

PeterHandke

又如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绿房子》,涉及了秘鲁整个北部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既有上流社会醉生梦死的豪华奢侈,又有底层民众水深火热的挣扎呻吟,但整体叙述如同刑事判决书的片段一样:缠绕的情感在不同的人物和变换的地点之间展开,主线犹如争议焦点,矛盾在推动着故事情节发展。

似乎法律和文学对于生命的不同视角产生了一些不同凡响的作品,作家笔下的场景在不同区域之间切换的文学叙述技巧就好像刑事判决书的片段被捏到一块儿。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米洛·何塞·塞拉(CamiloJoséCela)的《杜瓦特家族》,讲述了由社会扭曲促成的一个杀人犯的故事,既对罪犯表示同情怜悯,又对他的行径感到深恶痛绝。如果我们尝试提取故事主线,实际上也是一篇典型的判决书。

是法律影响了这些作家吗?我们无从得知,不过年当略萨入读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主修文学与法律的时候,或许在他脑海里已经开始旋转着酒吧长谈里面的钢笔和刑法教科书了。

被偏爱的法律系诗人们

法学院的逃逸者们,在走向文学后,好像都有着共同的理想主义:想用文学创作的方式唤醒人们的良知。其中诗歌似乎受到了诺奖冠冕者们的偏爱。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莱克桑德雷·梅洛(VicenteAleixandreMerlo)写过这样一首诗:

发着烧的你仍然在写作。

  这只赤裸了的手

  以最最细微的线条,叙说着善与恶。

  有时候犹豫,有时候坚定或者温柔。

  用的是颤动的光芒;最最乌黑的墨汁。

在这里的善恶的描述绝不是没有来由的,对于善与恶判断的过程实际上来自经历。梅洛年进大学学习法律和商业,毕业之后从事律师工作。年,一场大病导致他身体虚弱,使他放弃了律师工作。因身体原因和见惯了世态,梅洛开始投身于之后人生五十年的笔耕不辍。在这里律师和诗人不过做了职业的互换,理性和感性不妨碍行为的一致。坚定、温柔与犹豫的判断实际上都在文字间产生,但影响的人群范围不同。

SullyPrudhomme

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利·普吕多姆(SullyPrudhomme)则将思考放在了法律本身。得益于他在法律公证处工作的经历,也许文学的美丽在于冲突,法学的美丽也在于冲突。他也曾写出《正义》(LaJustice)这样的诗集。他写下这样的一首诗《尊严正义》:

我猜“正义”,

  是出于人类的思索本源,

  正义神圣,

  即使是在凡人的灵魂中亦然震撼,

  天地为之加冕。

文学的诱因来自记录和创作,但导致诱因的命运是如此的变幻莫测。年时,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awMi?osz)还在维尔诺的泰凡·巴托雷大学法律系学习,自诩为波兰文坛的“灾难主义诗派”的文艺青年,却未曾想到今后波兰的灾难才刚刚开始:他将会在十年后目击华沙犹太区惨案,并写下著名诗篇《菲奥里广场》(注:菲奥里广场并非华沙地名,而是罗马曾经对布鲁诺执行过火刑的著名广场,米沃什在诗作中将之搬到华沙,对死难者加以纪念)。

那些死在这里的人。

  被世界忘记的孤独者,

  我们的语言对于他们,

  成了一个古老行星的语言。

  直到一切成为传奇的时候,

事实上,根据诺贝尔的遗嘱,文学奖应给予“文学家,他曾在文学园地里,产生富有理想主义的最杰出的作品”。可见,理想主义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硬指标,这些人得奖也就不奇怪了。

用文字记录真实社会

米沃什写下《菲奥里广场》4年之后,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JosédelaConcordiaGarcíaMárquez)刚刚考入国立波哥大大学法学系,开始了法学院的求学生涯,可命运多舛,一年后他就因为哥伦比亚内战而辍学了。短暂的法学院求学生涯,虽然并没有令马尔克斯对法律产生兴趣,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百年孤独》看上去也与法律关联性不大,但事实上他对法律事件相当   冻结在无边无际的夜里,

  你的血液张开白色的翅膀,

  覆盖着黑色的岩石,

  树木和房屋的形状,

  用一点点来自我们孩提时代的光。

  无论我旅游到哪儿,希腊都使我痛苦。

在这里,赛菲西斯将希腊比作鸟,因为鸟是自由的——不禁联想起天高任鸟飞。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想象在文学中的发挥,大抵文人的温情在法律之间温柔可贵,在石与花之间会有超然物外的追索。这种追索会表现为想象,神游其中,超然物外。但想象又离不开日积月累,没有根基的创作是空中楼阁。

文学、神学和历史的融合

尽管大多数出身法学的文学家的作品里都有法律的影子,但也有人选择做个更多元的融合者。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JacintoBenaventeyMartinez)在马德里大学研读法律,他却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对戏剧的热爱使他放弃了学业,先是跟随一个马戏班子去各地演出,后来加入了一个剧团,正式当了演员。年,其剧本《别人的窝》在马德里上演大获成功,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

JacintoBenaventeyMartinez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卡尔·施皮特勒(CarlSpitteler)年就读于苏黎世大学法律系,年到巴塞尔学习法律,随后到苏黎世和海德堡学习神学。后在格劳宾登任牧师,不久即因信仰无神论而失去了神职,却由此写起了神话史诗,法律和神学的交融,产生了不同凡响的作品《普罗米修斯和埃庇米修斯》。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PolydoreMarieMaeterlinck)则于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然而他早年在做过律师,却开始宣扬死亡和命运的无常,悲观颓废的色彩描述下,貌似《卑微者的财富》也有了一点点昂扬。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FrédéricMistral)在艾克思普罗旺斯学院攻读法学学位,毕业后放弃了成为律师的机会的时候,未必能够预料到他会获得年诺贝尔文学奖,但歌颂故乡美丽的山川风物和古老文化,却使“他的作品犹如一座高大不朽的纪念碑,用以荣耀他所钟爱的普罗旺斯”。

历史、文学和法律未必相通,可基尔大学法学士和法律博士、莱比锡大学任法学教授、对罗马法和债法的特奥多尔·蒙森(ChristianMatthiasTheodorMommsen)却因为《罗马史》而获得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本书被誉为“既有完整而广泛的学术价值,又有生动有力的文学风格……他的直觉能力与创作能力,沟通了史学家与诗人之间的鸿沟”。

文学和法律就像光暗双子星

孙笑侠教授在教学之余写过一本《法门穿行》,其中描述了那些从法学院逃逸的歌德、巴尔扎克、格林兄弟等人的光辉事迹。

格林兄弟

文艺的气质驱使他们从法学陆地的怀抱脱离,走向文学的海洋,飙航于上,但依旧关心人类的命运,并以一部部作品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思想的灯塔群——但这些也都是令人耳熟能详的人物了,身为法律人大抵不会陌生。可于此之外类似于彼得·汉德克这样的轻易不为人知的法学出身所谓“沧海遗珠”,写出这些也就心满意足了。

文学和法律就像光暗双子星,脱离不开。有人说用文学的光芒照亮法律的黑暗角落。既有往者,当然会有来者:总觉得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或许当德国最伟大的法学家萨维尼教导格林兄弟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继往开来的逃离法学院的俊杰,将会在文学缪斯的身旁不断大出风采。

前贤俱往,却不知将来又会有哪位逃离法学院的人物,复临文学高峰?

-End-

近期文章推荐:

咸鱼译介

LawSocietyReview年第3期

曹戈的实习回顾:北上深+红圈所+IPO+实习

做入海前的一朵小浪花-圈所女工小记

骆骏辉:有你们的日子阳光灿烂|吉大记忆(一)

李方正:生活赠与什么,那就去热爱什么|吉大记忆(二)

王蔚:追忆我在前进大街号的七年时光|吉大记忆(三)

洪钧桀:卷而不躺,活出自我|吉大记忆(四)

吴寅飞:终有轻舟渡过万重山|吉大记忆(五)

秦霄扬:你所选择的,就一定是对的|吉大记忆(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95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