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平区九年级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历史图片是生动鲜活的历史事件的实景再现。下列图片中,能反映黄河流域半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A.①③B.②③
C.③④D.②④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同学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奠基者”,“法治思想的建立者”,“朴素辩证法的提出者”,“兼爱非攻的倡导者”。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A.儒,道、墨、法
B.法、儒、道、墨
C.儒、法、道、墨
D.道、法、墨、儒
3.下列四幅疆域图,按朝代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
C.④③①②D.④③②①
4.《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5.唐太宗说:“白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见,他特别重视()
A.对外交往B.民族关系
C.任用贤才D.虚心纳谏
6.“明永乐时期,国家强盛统一,政治较为清明。政府致力于恢复和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开展大规模的外交和外贸活动,……郑和下西洋使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以景德镇为中心的瓷器业,以苏州为中心的丝织业,以松江为中心的棉织业……等,都有较快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上述史料对于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没有阐述的是()
A.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B.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C.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D.对郑和的评价
7.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在模拟时事导报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活动中有如下表述。其表述与史实相符的是()
A.“战争爆发于年,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B.“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C.“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D.“战争中侵略者火烧圆明园,犯下了滔天罪行”
8.图片是形象的史料。下列图片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如果要找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你会选择的图片是()9.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佩戴下图所示臂章的军队,参加的重大军事活动应是()
A.北伐战争B.淮海战役
C.百团大战D.抗美援朝
10.年11月7日下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的会面在新加坡举行。这是自年以后,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在此70年前,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也曾有过历史性会见。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蒋介石、毛泽东会见时的合影照片拍摄地应为()
A.南京B.延安
C.北京D.重庆
11.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过巨大贡献。下列说法与北京大学历史相符的有()
①前身是京师大学堂
②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③它的创立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A.①③B.①②③
C.②③D.①②
12.观察下面示意图,造成—年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改革开放
13.年,凤阳一段花鼓词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凤阳地区“家家生活大变样”的原因是()
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创办乡镇企业
D.改革国有企业
14.年1月16日举行的台湾“大选”中,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当选为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为两岸的未来增添了变数。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个中国的原则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人民代表大会制
15.年尼克松访华,他下飞机后主动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并动情地说:“当我们握手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所说的“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是指()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日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美国从此放弃干涉中国内政
16.“他”某种意义上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发明甚至被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后的第五大发明。他和他的发明是()
A.王大衍和“计划”
B.邓稼先和原子弹
C.钱学森和原子弹
D.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17.《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中写道:“意大利人只是借用了指南针,它是从中国经穆斯林传到落后的欧洲的。”这里的“穆斯林”是指()
A.古印度人B.阿拉伯人
C.马其顿人D.古罗马人
18.钱乘旦先生认为,英国的现代化是最符合“统一民族国家—建立专制王权—克服专制王权”这一现代化的常规途径的,也是走得最顺利的。英国在“克服专制王权”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一步是()
A.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
B.“光荣革命”的胜利
C.《权利法案》的颁布
D.民主共和制的建立
19.“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是对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请问19世纪60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共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fz/8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