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推介欧美电影为主打的央视电影频道《佳片有约》,在“七一”档期出人意料地播放了原南斯拉夫电影《桥》。
这部拍摄于年,八年后被北京电影制片厂译成中文,一经上映就让改革初年的中国观众脑洞大开眼前一亮的精品佳作,其水准和地位,至此被“佳片有约”所承认。
回想当年观看《桥》,依然难掩兴奋。原来打仗的电影是能这样拍的啊,执行任务前不用豪言壮语地搞出征宣誓;也不用首长带着警卫员亲临现场激励,首长先拿老兵的胡子开个玩笑,再走到新兵跟前,帮他摆弄摆弄水壶,问一句“小鬼,今年多大了?”然后开始讲话,从目前形势一直讲到将来,提到将来,首长环视四周:“同志们,将来怎么样啊?”指战员们齐声高呼:“打倒xxx,解放全中国!”首长很满意,一挥手:“出发!”
而《桥》则没有一丁点儿这样的套路。一个正在休假的少校(绰号老虎)被告知,一支从希腊撤退的德军机械化部队即将进入南斯拉夫,并且在七天后通过一座大桥,为了截断德军去路,就必须炸掉它,不然,我们有一支人的部队,就将腹背受敌,甚至遭到围歼。
布置任务的指挥部上校还给老虎画了几张饼,比如,炸药已经存放在某一修道院里,只待去取;设计这座桥的工程师人在敌后,找到他,就能弄清桥的构造,行动中可以节省很多炸药;还有一个带路的向导又在哪儿,与他取得联系,能顺利越过沼泽地,以最快的速度接近桥……
上校还陪着老虎来到小树林,让老虎挑选自己中意的队员。当三名游击队员被指定从现在起要绝对服从老虎时,老虎给他们下的第一道指令,竟是让他们缴上校的枪,其中的俩人吓了一跳,唯独那个叫狄希的家伙,听了老虎的话,一声不吭地往上校贴近,并在上校恼怒的呵斥中缴了他的枪……
另外俩人看到这一幕扑上来夺枪,又被狄希揍得鼻青脸肿,倒地不起……
由于坚决地执行了老虎的命令,狄希入选了,他冲两个倒地的伙计得意的眨眨眼,跟着老虎扬长而去……
老虎带着狄希来到一座山岗,爆破大王扎瓦多尼是这里的主人。扎瓦多尼是意大利人,因痛恨纳粹而倒戈,投到南斯拉夫;战斗中他屡建奇功,成了赫赫有名的爆破英雄。此时,扎瓦多尼正跟他的好兄弟斑比诺一起操练老本行,他们在“啊,朋友再见”的歌声中,穿梭山涧,引爆炸药,轰然巨响中,宁静的空气里升腾起花纹般的硝烟……
老虎的造访让扎瓦多尼眼睛里泛光,他知道又有重要任务等待他了。他恳求老虎把他的好兄弟斑比诺也带上,老虎答应了他。
一行四人作为炸桥小分队的第一批成员,踏着落日的余晖,向着下一个目的地出发……
可此后发生的一切,好像撞上了鬼。
当晚,几个人潜进敌后小镇,与联络员曼纳暗号接头后,就被盖世太保的探子盯上了,若不是望风的狄希用一记穿胸刀结果了探子的性命,计划恐怕就提前暴露了;脱险后他们摸到工程师家里,又与便衣遭遇,经过一番格斗,总算把工程师从盖世太保手里抢了回来,可工程师是个执念很强的书呆子,得知老虎找他的目的是要他帮忙炸自己建造的桥,断然拒绝;而当几个人马不停蹄来到向导的住处,向导又被德国人带走,幸亏他的姐姐还在,不然连带路的人都没有了;他们去修道院取炸药,德国人已经在修道院设好埋伏,是一个修女冒死敲响警钟招致德国人开枪,才使小分队躲过一劫……至此,出发前上校为老虎画的大饼,不仅一张没吃到嘴里,连今晚何处安身,明天又该干什么,都没了着落儿。
危机四伏、原地打转的窘境中,狄希又犯了自以为是的错误,把自己曾经藏身、并且保密至今的一处磨坊推荐给了老虎,殊不知这个让狄希颇为信任的地方,早已被对手控制,等老虎他们赶到,潜伏四周的德军突然现身,将小分队全部生擒……
几个倒霉蛋就这样被押入纳粹大牢,并且得到了党卫军上尉猫头鹰的亲自“接见”。
猫头鹰客气地与他们打招呼:“晚安先生们,你们这一趟旅行得不错啊。”
接着,猫头鹰开始给他们看手相。他抓起老虎的手,一本正经地跟身边人介绍:“阮内克,你瞧,这是一双杀过人的手,是一个多年老兵和流浪汉的手。”
然后又拿起工程师的手:“这条纹能做大事,可惜寿命短。我预祝你的桥比你寿命长。”
从向导的姐姐身边经过时,猫头鹰微皱眉头,发出情场失意者的抱怨:“把手放下吧,女人的内心我怎么也捉摸不透,”
这让站在最边儿上的扎瓦多尼不甘心了,恳求猫头鹰也给他来一卦。
搞起爆破无人能比的扎瓦多尼,这会儿显然是被忽悠晕了,他全然忘了这是什么地方,自己又是怎么来的,而猫头鹰又是什么人,这套装神弄鬼的八卦,谜底揭晓后,又将给他们带来什么?
果然,第二天清早,一辆卡车载着昨天抓来的人,驶向郊外……
行刑前,猫头鹰还很人性化地问了一句:“有人需要蒙上眼睛吗?”
在遭到冷漠的回绝后,他目无表情地向持枪士兵挥手示意。七个即将赴死的游击队员默然而立,静待枪声响起……
可随后却发生了比做梦还邪性的反转。
行刑的德军在举枪的刹那间,躲在他们身后的猫头鹰却突然举枪,以一阵先发制人的密集扫射,将他们全部放倒,随后,他跨过德军尸体,走到老虎跟前:“少校同志,情报员考斯,从现在起,听从您的指挥。”
猫头鹰从死神眼皮底下救出小分队,还以射杀同伙的绝情受到小分队成员的一致信任。而这出“苦肉计”的策划人,是负责守卫大桥的德军上校霍夫曼。
霍夫曼深知自己的脑袋已经挂在那座桥上,也深知共产党游击队不会善罢甘休。收拾了老虎,他们还会再派人来。为防止此事发生,就必须让老虎和他的人多活几天,只要老虎跟指挥部还保持联系,就能稳住他们,霍夫曼则能在这种周旋中赢得时间,保证大部队按时到达并顺利过桥。
霍夫曼的操作看似出其不意,可他把口子开大了。老虎这帮人都是给口气儿就能行风的主儿,一旦被放出纳粹大营,再想控制他们,门儿都没有了。冲出牢笼的小分队很快识破了猫头鹰的真实身份,并拿枪抵着他杀了回马枪,不仅弄到了炸药,还控制了霍夫曼,威逼霍夫曼下令,让守桥部队紧急集合,老虎则带人趁机扑上大桥,于混乱当中给桥柱塞了炸药。随着一声巨响,大桥化作两段,这条穿山越岭、被德军瞪大眼睛像护命一般严防死守的交通命脉,瞬间被拦腰截断……
这,就是电影《桥》的故事大概。
有人说,《桥》之所以那么被人喜爱,是影片中的游击队员在保卫国家、反抗侵略的斗争中表现出的那种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点燃了观众激情;
也有人说,是悬念丛生、高潮迭起的剧情设置,吊起了观众的好奇;
还有人说,是那首节奏明快、轻松活泼、既表达了对参加战斗的强烈渴望、又对离别生出伤感的《啊,朋友再见》,引发了观众的共鸣。
而在我看来,《桥》之所以能给观众心理和视觉上造成那么大的冲击力,是剧中人物在炸桥行动中不仅要面对生死,还要面对比生死更难抉择的残酷,也就是,除了自己的生命,还需要你把最在乎、最珍惜的那一部分拿出来毁掉时,你怎么办?
比如,过沼泽地的时候,工程师走丢了。为了寻找他,小分队与德军发生枪战。扎瓦多尼的好兄弟斑比诺为掩护小分队撤离,手持冲锋枪冲进了沼泽地,却因为子弹打光成了德军活捉的目标……
受伤的斑比诺一瘸一拐,高声呼喊着扎瓦多尼的名字,希望好兄弟过来帮他。但是德军已经逼近,扎瓦多尼已经无力上前相救了。
为了不让斑比诺成为俘虏,扎瓦多尼叫着斑比诺的名字,含泪点燃手中的炸药并抛了出去……随着一声轰响,扎瓦多尼嚎啕大哭,长跪不起……
撕心裂肺的悲恸,让观众一片唏嘘……
再比如那个工程师。一开始是坚决的反对派。因为他爱那座桥,就像父亲爱自己的孩子,不论发生多大的事儿,桥都是无辜的,因此没有理由被伤害;老虎要他帮忙炸桥的想法,是根本不能接受的。但是,在与小分队相处并一起经历那么多血与火、生与死的严酷考验之后,工程师的固执,开始松动。
当缘分让工程师再次见到自己的桥,他迎着晚霞落日,深情眺望,嘴里自言自语:“哦,你与峡谷已经融为一体,比以前漂亮多了。”说罢,一丝伤感悄然划过他的心头,因为他知道,这座漂亮的桥,保不住了。小分队个个出生入死,在他们面前,虎狼也得退缩,岩石也要服软,他们既然为这座桥而来,是不可能无功而返的。
工程师不仅接受了,还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当扎瓦多尼在桥墩上放好炸药,却因身负重伤,失手桥栏,在坠入悬崖之前,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炸药引线递给了工程师。工程师伸手施救,而扎瓦多尼则像一片树叶随风飘走……
这样一来,工程师就被推到举足轻重和决定一切的位置上。
桥的这一侧,急于过桥的德军先头部队已经隆隆开近,而另一侧,只剩三人的小分队正与疯狂反扑的守桥部队苦苦纠缠,双方已拼到最后,消耗殆尽,再无力气对依然存在的桥做点儿什么了,而爆炸的引线就攥在工程师手里,也就是说,保住或毁掉这座桥,全凭他来决定了。
当狄希扔出最后一颗手雷,猛然发现工程师还无动于衷地站在桥上发呆,这个一路上给工程师很多尊重的人,再也忍不住了,他高声质问:“工程师,你还在等什么?”
狄希误会了。工程师没有无动于衷,只因为他没干过这种活儿,弄出岔岔了,那根引线在拖拽中被卡在桥缝里,怎么也拽不动了。
当狄希恨不得冲过来咬他一口的时候,因引线卡住,失去逃生机会的工程师伫立桥头,毅然揿动旋钮,在轰然巨响中与自己心爱的桥,一同化为灰烬……
一个文弱到近乎迂腐的工程师,就这样走进南斯拉夫烈士与英雄的族谱……
一晃过去了五十年,电影《桥》的人物与故事,鲜活保存在记忆里。出于对《桥》的热爱,多想有一天能亲眼目睹那座相隔万里却令人生敬的南斯拉夫桥,可是谁能想到,当有机会手持《桥》的名片去寻访它的时候,它却已经没有国家了,它的国家在三十年前,因为美国的使坏,已经分崩离析、一分为六了……
美国有多好,或者有多坏,鸡鸭各嘴,永远说不到一块儿,但美国干了多少坏事儿,挑起过多少战端,祸害过多少国家,让多少无辜平民死于战乱,又让多少老人儿童失去家园和亲人,却是有目共睹的,这其中就包括《桥》的母国——南斯拉夫!
曾经的南斯拉夫不仅是功勋卓著的“二战”英雄,也在经济建设上取得过骄人成就,靠着英雄底气和丰衣足食,南斯拉夫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战争题材电影,《桥》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随着铁托离世,随着西方用颜色染遍东欧社会主义,处在巴尔干“火药桶”上的南斯拉夫,因不可调和的民族矛盾和美国的直接插手,命运就像那座《桥》,轰然坍塌……
解体的南斯拉夫兄弟分家,分道扬镳,让世界新添了六位总统、六架专机,但分出去的现实,让国家尊严提升了吗?百姓生活变好了吗?,社会福利提高了吗?抵御外敌的能力增强了吗?
只是那座《桥》,尽管依然健在,尽管《桥》的传奇将随着电影永存,可是,它毕竟失去了归属感,不管现如今它立在哪儿,矗在哪儿,它的国籍是南斯拉夫,这一身份,是唯一的,没有替代的。
还有《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苏捷什卡战役》、《六十七天》、《南方铁路之战》、《夜袭机场》、《黎明前前到达》和一大批精彩纷呈的南斯拉夫电影,它们的命运也和《桥》一样,虽然荣誉满身、光芒四射,但却找不到回家的路,找不到堆放鲜花和荣耀的出处……
分开带来的伤痛,唯有《桥》能感知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fz/8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