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经济 >> 正文 >> 正文

啊,朋友再见啊,瓦尔特再见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1/4/6
VelimirBataZivojinovic

“空气在颤抖“,对于中国如今50岁以上的人,听到这句台词,不用想随口就能接出下一句:”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这几句话几乎成了很多人少年时代的接头暗号。”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海报△

当地时间5月22日晚,塞尔维亚著名演员、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瓦尔?特的扮演者韦利米尔·巴塔·医院去世,享年83岁。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在唁电中表示,日沃伊诺维奇的逝世是塞尔维亚电影界的重大损失,是受到瓦尔特精神激励的几代人的损失。?

?实际上,影片中“瓦尔特”的原型是瓦尔特?佩里奇(-年),他是塞尔维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萨拉热窝的抵抗运动领导人。他有经济学学位,在年之前他在萨拉热窝的一家银行工作;在此期间加入了共产党,一直到年从事地下工作;年转移到解放区,作了营长;年奉命潜回萨拉热窝领导游击队。年4月6日,在解放萨拉热窝的战斗中被迫击炮击中牺牲,从此成了萨拉热窝的英雄象征。

最多时同时拍摄14部影片日沃伊诺维奇年生于贝尔格莱德附近一个小村庄,从15岁起开始做舞台工人。他毕业于贝尔格莱德戏剧学院,年电影处女作《帕夏的最后一个节日》问世,从此开始了他的传奇电影生涯,他一生共参演多部影视剧作品。日沃伊诺维奇的电影生涯长达半个世纪,拍摄了多部影片,最多的时候甚至同时拍摄14部影片,这在全球电影演员中也极为罕见。《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让中国观众熟识

日沃伊诺维奇善于塑造游击队员形象,还扮演过革命者、工人、农民等角色。代表作《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曾在中国风靡一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瓦尔特的英雄形象深受中国观众喜爱,他在此片中的出色表演为他赢得了南斯拉夫全国电影节最佳男主角金舞台奖。日沃伊诺维奇主演的另一部战争片《桥》也在中国获得巨大成功,该片主题曲《啊朋友再见》传唱至今。他出演的电影还曾入围戛纳国际电影节。年的《冰》成为他人生最后一部影片。

日沃伊诺维奇一生获得众多电影奖项和荣誉,就在今年的贝尔格莱德国际电影节上,他被授予“终身成就奖”。在前南斯拉夫,日沃伊诺维奇享有“传奇式的游击队员”和“南斯拉夫银幕虎将”的称号。

上世纪90年代后,日沃伊诺维奇积极参与政治。2年,他作为社会党候选人参与南联盟塞尔维亚总统竞选,但竞选失败,3年后退出政坛。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剧照中国情缘录中文视频吸引中国游客今年2月18日第38届塞尔维亚国际旅游展开幕时,贝尔格莱德市旅游局特别拍摄并在开幕式上播放了日沃伊诺维奇的一段30秒中文视频,借此宣布将大力吸引中国游客前往贝尔格莱德旅游。这是他最后一次参与公共活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瓦尔特(前右)。曾想加入中国国籍中国人民喜爱“瓦尔特”,“瓦尔特”同样喜爱中国。几年前日沃伊诺维奇曾接受中国媒体采访,回想起自己当年在中国的知名度,仍然很是自得。他颇为得意地对媒体说道:“我当年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时候,去了上海,夸张地说,恨不得有上百万人走上街头,就为了看看我长什么样。”在有生之年,日沃伊诺维奇曾先后访问过中国十多次,“每次去中国,我都很开心,感觉就像是回家,那里有个大家庭在等着我”。而他也表示,每次有中国代表团来贝尔格莱德访问,只要他在,都会尽力参与接待。△8年“瓦尔特”接受中国媒体采访(中新网)“因为我把中国人看作自己最好的朋友,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如今我在写书和制作一些纪录片,有时候中国朋友会感兴趣并问我价格,但我不会跟他们提钱的,绝不会!因为他们曾经给过我的和为我所做过的,是无价的。”他还透露,如果不是岁数太大了,自己都想加入中国国籍。“据我所知,中国法律不允许保持双重国籍,但我又不会放弃塞尔维亚国籍。中国人真的是那么可敬,令人惊叹!”“瓦尔特”永驻心间日沃伊诺维奇近年来饱受疾病困扰,6年心脏病发作,之后做过两次心脏手术,手术后右脚生坏疽。四年前因中风入院治疗。就在逝世前几周,他再次入院,因坏疽严重不得不截肢。日沃伊诺维奇逝世后,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黑山、马其顿等周边国家的众多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媒体评论说,瓦尔特的战斗精神引领着当年的游击队抗击侵略者,赢得了自由和独立。日沃伊诺维奇离开了我们,但他饰演的瓦尔特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经典台词1.“你说错了,上校冯-迪特历斯已经到达萨拉热窝!”简评:这是影片开头,萨拉热窝的德国国防军开会时主持军官所说的一句话。冯-迪特历斯是党卫军上校,在围剿游击队行动中名声显赫,属于德军清理占领区游击队等抵抗力量的超级王牌。为了对付瓦尔特,德军被迫召回在挪威的冯-迪特历斯,由此可见纳粹对以瓦尔特为首的游击队员的重视程度。这句话刚说完,电影“瓦尔特保卫萨热拉窝”这9个大字便出线在屏幕正中,伴随着激动人心的电影配乐,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就这样开始了。2.“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简评:游击队接头暗号之一。非常有诗意的一句对白,就连敌人的奸细也这么由衷地感慨。这句台词的经典程度实在相当了得,在老一代革命电影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父辈之中,这应该是能让他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电影中,这句话也极大地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仿佛暗示着一场大规模的行动即将上演。暴风雨来临前,总是这样的不得宁静吧。3.“我要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简评:游击队接头暗号之一。这句话再次听到,竟然是在多年以后的一个名为“美好药店”的实验民谣乐队的一张专集中。这张专集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叫做《请给我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小河是在向瓦尔特致敬么?4.“哈根算个什么军官,这么感情用事。”“真没用,典型的国防军!”简评:关于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之间的争斗,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简称SS的党卫军,是效忠于希特勒的纳粹特务和军事组织。拥有最精良的装备,属于纳粹的精锐部队。SS与纳粹所犯下的暴行无法脱离干系,大部分党卫军都参与过屠杀和迫害民主人士、共产党、犹太人、战俘甚至平民等暴行。至于两者之间的立场与表现,有这么个说法:在战争后期,德军被迫转为战略防御,国防军投降比例大大高于党卫军,甚至出现大规模投降的现象,而顽强抵抗的往往都是党卫军。以至于出现只要党卫军被俘虏,往往不加任何审讯,当场就地枪决。5.“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简评:残忍的党卫军上校冯-迪特历斯最终还是败在了如幽灵般的瓦尔特手下。就在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他突然若有所思地望着迷雾中的萨拉热窝,说出了影片中流传最久,最脍炙人口的一句台词。毫无疑问,冯-迪特历斯是个老练的、狡猾的、绝不肯轻易认输的党卫军军官。然而此刻,就如同他的言语中所表达出的无奈与虚弱,自负的他最终低下高贵的头颅。我相信,他说出这样一句彻底抹杀纳粹信心的话语,绝非仅仅是因为对瓦尔特的不可战胜表示出某种崇敬。而是他终于认清了一个本质:他或者说纳粹根本无法打败这群人,无法打败拥有坚定信仰和洒下热血都义无返顾的这样一群人。这是一群与纳粹同仇敌忾,誓死战斗到底的人……他有一个名字,叫做萨拉热窝!他,就矗立在瓦尔特身后。让我们再一次欣赏《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音乐。怀念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旋律(片头)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旋律(中段)

“谁活着谁看得见。”这是瓦尔特说的一句话。千真万确。

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光明日报、今日头条

扫一扫,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