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1走向近代
1.13、14世纪,欧洲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体现了一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逐渐形成。
2.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3.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其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性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影响: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4.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艺术大师达·芬奇的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英国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5.达·伽马绕非洲南端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6.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①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②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③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高频考点2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及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议会与王权矛盾尖锐;美国独立战争前,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者之间矛盾尖锐;18世纪开始于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年议会重新召开。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是:来克星顿的枪声;转折是:萨拉托加大捷。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起推动作用的文件:《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英独立,标志着美国诞生,被称“第一个人权宣言”《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4.起巩固作用的文件:《权利法案》在英国确立起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年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把美国设计为一个联邦制共和国,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是很多国家民法的参照蓝本。
5.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法国反对的是本国的封建专制统治,美国反抗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它们分别阻碍了英、法和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独立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双重性质。
6.华盛顿的主要活动:①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并取得胜利,实现了国家独立;②领导制定年宪法,确立联邦制共和国;③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7.拿破仑的主要活动:①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年通过发动政变夺取法国政权;②颁布《拿破仑法典》,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近代欧洲各国民法的典范;③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④对外战争虽废除了各地封建特权,传播了革命思想;也对当地人民进行了压榨和掠夺。
8.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是: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9.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最先开始的行业是:棉纺织业;标志性的发明和最重要的成就是:瓦特改良蒸汽机和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10.瓦特改良蒸汽机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并逐渐确立起现代工厂制度。11.年,英国人斯蒂芬森发明了蒸汽机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12.工业革命的影响:⑴工业革命是一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⑵工业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13.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14.年建立的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高频考点3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1.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了拉美独立运动,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2.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民族女英雄是章西女王。
3.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作用: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4.俄国年改革的原因: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领导者:亚历山大二世。主要内容:废除农奴制。性质: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影响: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5.日本明治维新的时间:年起。原因:幕府统治的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加剧;性质: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主要内容:⑴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⑵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⑶经济上: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发展近代经济。⑷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积极作用: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6.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两大障碍是英国殖民统治和黑人奴隶制,分别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得以解决。
7.美国南北战争根本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南北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导火线:年,主张限制奴隶制发展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转折点:年9月,联邦政府颁布《宅地法》,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性质: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影响: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8.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领导了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维护了国家统一,解放了黑人奴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最大障碍。
高频考点4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人类社会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美国人爱迪生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德国人本茨制造出汽车、美国人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等。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化强国;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
4.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社会问题主要是社会矛盾激化和环境污染。
5.牛顿的三大成就: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
6.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7德国天才音乐家贝多芬的代表作是《英雄交响曲》;荷兰画家梵高的代表作是《向日葵》。
高频考点5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2.一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开始: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重要战役:被称为“绞肉机”的凡尔登战役。
3.加速一战结束的事件: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4.一战的性质: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战争目的)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一战的结束:年11月,德国投降,同盟国失败。特点:时间长(—年)、国家多、伤亡大。
5.年11月,列宁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6.年,列宁领导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7.—年,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8.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形成。其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9.评价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10.年召开的巴黎和会被英、美、法三国所操纵,签订了对德《凡尔赛条约》。条约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体现了巴黎和会是分赃的会议;规定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由日本继承,损害了中国主权,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中国代表团最后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11.年华盛顿会议上,针对中国问题而签订的《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12.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构建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和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13.甘地领导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高频考点6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年经济大危机从美国开始,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其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2.美、德、日等国摆脱经济危机的途径: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成功摆脱危机,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先例;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3.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措施有: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中心措施)、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积极作用:美国经济得以缓慢复苏,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增强。4.意大利法西斯建立的标志:年,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德国法西斯建立的标志:年希特勒上台执政,成为国家元首(标志着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日本法西斯建立的标志:年,军部法西斯掌握政权(标志着世界大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5.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宣战。二战的主要战场有:欧洲西线、东线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6.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7.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8.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标志: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作用: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9.斯大林格勒保卫战(.7—.2)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10.年2月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对日作战。
11.诺曼底登陆: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战场的夹击之中。
12.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14.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各国人民的相互配合和支持。
高频考点7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1.“冷战”的含义: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美苏冷战形成的原因:苏、美两国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2.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政治上,出台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的开始);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欧洲复兴计划”),援助西欧;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产物,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4.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结束。
5.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在此基础上,年,组成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6.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7.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8.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的共同原因:美国的援助、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等。
高频考点8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1.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法国、俄国、英国、美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
2.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3.世界经济全球化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4.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我国于年加入该组织。
5.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苏联解体后,美国企图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6.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7.阻碍多极化趋势的主要因素: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如:年的科索沃战争、年的伊拉克战争。
8.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9.生态环境恶化和人口增长过快是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fz/7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