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版课标: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初中版新课标
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课标分析:要求从国际秩序变动的角度来认识两次世界大战。
本课内容集中在部编初中九下的8课和10课。
课题
子目
统编版教材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介绍了一战的背景、经过和结果,特别是介绍了萨拉热窝事件和凡尔登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凡尔赛条约》
介绍了《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知识拓展介绍了国际联盟
《九国公约》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的第14课。本课共3目,分别是帝国主义与大战的酝酿、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帝国主义与大战的酝酿一目共4段,第1段介绍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第2段介绍欧洲列强之间的尖锐矛盾,第3段介绍两大集团的出现,第4段介绍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目共2段,第1段整体介绍一战的三条战线,第2段介绍战争的进程和结果。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共3段,第1段介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2段介绍国联,第3段介绍一战的历史影响。
第一目“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通过正文对帝国主义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争斗以及萨拉热事件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说明了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关系。《学习聚焦》栏目提炼了第一目的基本要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为了具体说明列强之间的矛盾,教材提供了第一个《史料阅读》——通过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的资料,说明了19世纪末英国与德国矛盾的尖锐化,以及英国舆论界要求用战争手段来防止德国竞争的主张。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帝国主义,教材引用了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定义,作为第二个《史料阅读》——“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与此同时,设计《思考点》——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学生可以通过总结本目的内容,概括回答这个问题,加深对帝国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的理解。在此目中,还提供了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示意图,还有萨拉热窝事件中普林西普被捕的照片,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势,以及萨拉热窝事件等。
本课的教学策略大概是以下几种:
一是突出新观点新角度,如有的从民族主义的角度切入,一战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极端民族主义,一战的结束又极大地刺激了民族主义,最终未能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的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切入,突出强调凡华体系对维护世界和平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是强调新方法手手段,如有人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设计一战,突出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素养;
(又名教学立意)
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西方列强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后,在没有更多的殖民地可以瓜分的情况下矛盾迅速激化,加上当时国际社会奉行社会达尔文主义所形成的一种无政府状态使得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巨大代价促使人们意识到国际秩序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欧美主导的国际秩序,但由于其内在的缺陷,使它未能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通过分析相关油画、漫画、新闻报道和学者著述,了解一战的爆发过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认同中国致力于追求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1.(教师教学)重点:了解一战爆发的原因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容
2.(学生学习)难点:如何认识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导入新课:
日本首相安倍在前阵子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时将中日关系比作是一战前的英德关系,一时引起国际社会轩然大波。为什么一个比喻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应呢?
教学新课:
一、安全困境与一战的爆发
历史上英国与德国的关系曾经是非常好的。拿破仑战争的时候,英国就大力支持普鲁士对抗法国。如果没有英国的默许和支持,普鲁士也难以顺利的结束普法战争,实现德国的统一。问题就在于,当德国统一以后,特别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飞速发展,使得德国极力要向全球扩张,为此德国大力扩充军备,特别是海军军备。扩充军备固然使德国变得更加安全了,但同时也意味着其它国家变得更加不安全了。英国针对德国的造舰计划推出了自己的造舰计划。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发现什么现象?
当德国扩充军备时,德国感觉安全,而英国感觉不安全;于是英国扩充军备,英国感觉安全,而德国感觉不安全;于是德国扩充军备,德国感觉安全,而英国感觉不安全。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就是当一国(尤其是大国)增强自我安全的行为会不自觉地导致降低他国安全,从而使他国为了自身的安全竭力地增加自己的实力,以至卷入安全竞争的恶性循环之中,国际体系因此而动荡不宁,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也由此难以避免。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安全困境”。
但是,大家再想一想,如果某人觉得不安全到超市买了把菜刀,别人是不是也会因此感到不安全而也要去买菜刀呢?大家都知道不会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警察,有政府在。如果我们觉得这个人威胁到了自己的安全,我们可以找警察,找政府。大家发现问题了没有,为什么国际政治中会有“安全困境”?
引导学生认识:国际政治中出现的“安全困境”在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世界政府。
上节课我们学习时我们曾提到过这么一句话“(意大利)带着极大的胃口,却是满嘴蛀牙地来到非洲。”
——俾斯麦
问:从中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预设:俾斯麦认为意大利胃口大,(军事)实力弱;俾斯麦认为胃口和牙齿要匹配,即野心和实力要对等;俾斯麦觉得德国(军事)实力强或俾斯麦认为应当通过增强(军事)实力来实现野心或俾斯麦认为军事实力不够就需要克制自己的野心;德国民众对自己的军事实力很有自信或者说德国的军国主义弥漫全社会;
讲述:俾斯麦的话反映了当时德国民众的心理,更是代表了德国统治阶层的观点,所以我们不难理解这样一种现象的出现。
(出示英德海军吨位对比表)
问:从表中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预设:德国在一战前的20多年时间里从把海军从不起眼提升到英国的一半(也就是世界第二);德国海军的发展基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的经济实力;德国扩充海军刺激了英国扩充海军;英德海军军备竞赛呈加速趋势;军备竞赛会恶化两国关系。
讲述:最能说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英国议会下院于年3月29日批准立即建造4艘无畏舰,并补建4艘。“我们要8艘,我们不愿等”成为当时一句著名的口号。用丘吉尔的话来说就是
“海军部要求6艘,经济学家们只肯给4艘,我们最后折中一下,成为8艘。”
问:从中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预设:英国统治阶层决意加紧扩充海军;德国扩充海军刺激了英国扩充海军;英国扩充海军超出了英国的国力;扩充海军是英国的共识,区别只在于多少和快慢的问题;
讲述:安全困境不仅使得英德加紧海军军备竞赛,也促使英德加紧寻找盟友,于是有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出现,有关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内容,初中介绍的比较详细,这里不再赘述。综观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安全困境不仅造成英德矛盾激化,也造成了法德矛盾、俄奥矛盾、俄德矛盾甚至是奥匈与塞尔维亚的矛盾的激化。年,奥匈在塞尔维亚附近的波黑举行军事演习,塞尔维亚人刺杀了奥匈王储,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初中有学过,这里也不再赘述。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索,一个月后一战正式爆发。
二、一战的扩大与结束
出示大事年表
年7月28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
年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
年8月3日,德法互相宣战
年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
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
年10月29日,土耳其向俄国宣战
年8月28日,意大利对德国宣战
年4月,美国对德国宣战
年8月,中国对德、奥宣战
问:从中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预设:日本的参战,使得这场原本只是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扩大到亚洲远东地区;土耳其的参战,又开辟了近东战场;美国的参战,更是使得这场战争席卷所有大洲,欧洲战争一变而成世界战争;美国参战带动了中国参战,中国也因此成为一战的战胜国;各国参战的时间很有意思,德国抢在奥匈前面对俄法宣战,说明德国急于打赢这场预料中的战争;对战争最积极的是德、俄、法,英国比较积极,美国最不积极,这和他们之间的地理位置即对各自国家安全的影响是成正相关的,即安全困境的地缘影响;同盟国集团的意大利居然对德奥宣战,反映出意大利的三心二意,更揭示了外交的复杂多变;日本对德宣战既是因为英日同盟,也是因为日本对中国山东的觊觎;
简要介绍一战的经过:
年战场重心在西线,主要战役是马恩河战役;此后,战争由运动战转为堑壕战。
年战场重心在东线,俄国惨败,但德国未能迫使俄国退出战争;
年战场重心在西线,主要战役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有关凡尔登战役的内容,初中介绍的比较详细。
年战场重心又转到东线,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一战;
年战场重心回到西线,美国参战,德国最终失败。11月11日,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讲述:在一战之前欧洲爆发的战争如普法战争等都是速决战,参战各国原以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没有多少人会预料到战争会持续4年零4个月之久,更没有人会预料到战争所造成的破坏和伤亡会是如此之大。
问:从中能获取什么信息?
预设:战争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战争不仅会伤害人的身体,更会给人的心灵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问:大战造成的影响还不止于此,请看下现一战前后欧洲形势图,从中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预设:欧洲的几个帝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全部崩溃了,在旧帝国的肌体上形成了若干新的国家;除了疆域的变迁,还有政体的改变,帝国变成了共和国;疆域和政体变迁的全都是战败国,俄国实际上类似于战败国;
讲述:年以的的战败国,国内革命运动和反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不仅带来政体的变迁,更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紧张。而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压榨和掠夺,或者说安全困境造成的战胜国的过度反应,更激化了战败国的社会矛盾。这种过度反应,突出表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巴黎和会上法国为什么要极力削弱德国?因为德国作为法国最强大的邻国,对法国的安全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英国为什么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因为过于强大的法国将会威胁英国的安全;美国总统威尔逊想的更为深远,认为要解决安全困境,应当走国际合作(大国协调)的路,所以他主张建立超国家的国际组织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但是威尔逊为了让英法支持自己提出的国际联盟设想,不得不在巴黎和会上对英法作出妥协。妥协的结果是国际联盟盟约成为凡尔赛条约的一部分,国际联盟也在条约通过后不久正式成立。
出示材料:
“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
——国际联盟盟约
问:从中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
预设:国际联盟的宗旨的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表明国际社会开始认为战争不再是一件合法的事情;主张公开、公正外交与战前秘密外交、不平等外交形成强烈对比;
讲述:法律文本证明了国际社会意识到国际合作维护和平的重要性,但它既不能证明国际社会打算真的这么做,更不能证明国际联盟真的能解决问题。实际上,由于美国没有参加国联,十月革命后的苏联被排斥在国联之外,再加上国际联盟所要维护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身的内在缺陷,以及国际联盟“全体一致”原则的不适用性,注定了国际联盟不能实现其最初的宗旨,最终被联合国取代的命运。
(5分钟)
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的苛刻使得战败国对修改条约心心念念。大家初中有学过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本来协约国集团和土耳其签的条约(《色佛尔条约》)让土耳其丧失五分之四的领土,使土耳其濒临亡国的边缘,但由于土耳其人民在凯末尔领导下打败了希腊的入侵,迫使协约国与土耳其重新签订条约(《洛桑条约》),从而基本收回了丧失的主权。土耳其用武力成功地修改了凡尔赛体系,不能不对其它战败国产生示范作用,其结果就是30年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彻底崩溃,而其结果也更为致使——那就是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从这个意义上,英国政治家伯克的那句话值得我们学习:
Goodorderisthefoundationofallthings
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础。
——伯克
1.俾斯麦对意大利的评价
“(意大利)带着极大的胃口,却是满嘴蛀牙地来到非洲。”
——俾斯麦
资料来自于:尹建龙,张震旦著.意大利民族发展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第页。原文为“”转引自
2.英德海军竞赛
“海军部要求6艘,经济学家们只肯给4艘,我们最后折中一下,成为8艘。”
——丘吉尔
资料来自于:徐弃郁著,脆弱的崛起大战略与德意志帝国的命运修订版,新华出版社,.05,第页
3.国际联盟盟约
“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
——国际联盟盟约
资料来自于:曹建明等编.国际公约与惯例国际公法卷[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第页。
教学设计之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教学设计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教学设计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教学设计之影响世界的两次工业革命
教学设计之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教学设计之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设计之全球航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之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学设计之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学设计之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教学设计之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郡园浪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fz/7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