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日得闲,无意中看了一部神剧,《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其中一个桥段:钟表匠老游击队员谢德的女儿阿兹拉与男友夜间袭敌,活动的时候中了德军的埋伏,全部牺牲了。电影中一个谢德的女儿阿兹拉遗容的长镜头,把法西斯的冷漠与为祖国而战女神的完美,展示的让人动容。人群中的游击队员谢德,远远地看见了女儿阿兹拉的遗体,他的眼神里写满了愤怒与悲伤,此时的他只是一名失去女儿的绝望父亲……他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地挺身往前走去。
?正是这个桥段让我想起了母亲,记得年,一部名为《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外国电影,开始在国内影院上映。当时看完电影出来,母亲两眼通红,嘴里叨叨的说,这女的真漂亮,真漂亮,可惜了!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母亲的发型变了,是那种很短,但很漂亮的发饰,有点像谁?对!阿兹拉。没想到,文革刚刚结束,我的母亲居然对时尚如此敏感,用一种压抑不住追风逐电,追捧着对美的企望。
?细想起来,母亲对美的追求,是一贯如一的,打我记事起,就看到母亲衣着非常得体。无论何时,母亲的发型,经常随着时尚不断地变动。虽然文革时期对新的事物约束很强,但我记忆中的母亲,除了照片中大学时的影像留辫子以外,其余时间从来没有,这似乎与那个时代有点背离。非常精干的短发、或者波浪卷发伴其一生!
?母亲对政治很木讷,对时尚却很敏锐!记得69年的时候,一部何尔巴利亚电影《创伤》风糜大陆,是当年度唯一一部现实生活片。影片反映的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那个时期的中国人。?我的母亲非常迷恋影片中女外科大夫薇拉的造型,薇拉发型带来的新鲜意味,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头发卷起来,盘在脑后,高高地凸起,把人的视线上移,从而压缩了脸蛋在人的直觉里的分配比,实际上是把脸盘给下压了一点,使脸型更显得婉约小巧,给人一种精明、干练、利索的感觉,带给人的是一种职业女性的特有的精神气质。母亲是想作就做的人,用父亲的话说来说当时西宁“和平理发店”的上海师傅,成了母亲的御用造型师,母亲每月工资的一部分都“交给”了他。
?母亲走的很早,准确的说她还未曾老过。记忆中的母亲是一个脸色有些憔悴,瘦瘦弱弱的女性。她不信命运、永不言败的性格给我的冲击是很大的,也许她的早逝就在于此!关于母亲,我写过很多的文字,有过不少的描述,但想起来,总觉得有点缺憾。今天补上这篇《时尚的母亲》,也算是对自己的慰籍吧!
?年5月8日,母亲的节日,愿天下所有的母亲安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