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反袁斗争
孙中山成立的中华革命党,没有了黄兴等人,本部设于日本,支部设于国内,国外负责筹钱,国内负责造反。本部的组织结构分为总务、党务、财政、军事和政治五个部门。总务部长为陈其美,党务部长为居正,军务部正副部长为许崇智、邓铿,政治部正副部长为胡汉民、杨庶堪,财政部正副部长为张静江、廖仲恺。陈其美这些人,都是后来国民党中的元老级人物,也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早期的革命党和后来的国民党,大致是一个分水岭。孙中山组建新党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当年同盟会的精神,再来一次革命,彻底推翻袁世凯。说白了,就是好不容易推翻了清朝统治,没想到又换了一个袁世凯,革命还得从头再来一遍。许崇智但是孙中山并未因为多年的革命经验提升太多的认知,他虽然总结了经验教训,但是,显然还是没到点上,只是在“术”上做了些小调整,但是这些小调整还带来了明显的负面作用。为了吸取国民党成分复杂涣散的教训,孙中山矫枉过正,过于追求对他个人的忠诚度,又造成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中华革命党的人数太少。不知道这是不是就是袁世凯低估孙中山的原因,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孙中山和袁世凯完全不是一种人,所以,互相看不上也是非常正常的。这揭示出一个规律,那就是一个人眼中的高人,其实都是这个人自己特点的最高水平。为什么说孙中山没有吸取教训到点上呢?因为最关键的问题他没看到,那就是脱离群众的老问题是孙中山为主的革命党人一直未意识到的核心问题。不过即使如此,孙中山有一件事倒是逐渐清醒了点,他吸取了二次革命失败的教训,朦胧意识到了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但是,对于这一点的认知依然是不彻底的。年夏末,孙中山举行了本部各部部长会议,决定组织中华革命军。令陈其美、居正、胡汉民、于右任分别组成中华革命军南军(上海)、东北军(青岛)、西南军(广州)、西北军(陕西三原)四个总司令部,分别前往浙江、广东、山东、陕西等地区去组织反袁斗争。他把希望寄托在这批没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军事首领上,所以说,他虽然意识到了军队的重要性,但是并不懂得如何建立一支自己的军队。看来袁世凯对他的评价还是颇为准确的,他有崇高的理想,但是显然尚缺乏实际能力。在这一认知模糊的状态下,他各路组建的革命军,不过是在各地联络旧军队、收买退伍军人和土匪组织进行暴动或暗杀而已,使用的手段大都是靠金钱收买。他走的仍然是辛亥革命前不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单纯军事冒险的老路。因此,随后这些人在湖南、江苏、浙江、广东等省所组织的反袁武装斗争都先后失败了。不过这一阶段,孙中山有失也有得,他得到了宋庆龄的支持,并在多年的工作中相知相爱,排除了家庭的阻力,最终走到了一起。而这时候的袁世凯,俨然已经扫除了他走向权力顶峰的所有障碍,也一步步展露出他的真实野心。他先是于年5月,废除了《临时约法》,颁布了一部新的“约法”,进一步把自己变成了终身大总统。但是,他还不满意,他最终的目的是想复辟帝制,让中国大地成为他袁氏的天下。但他也不是傻瓜,深知这时候民国已经三年,老百姓已经接受了民主共和,开倒车,也没那么容易。他深知中国的文化底蕴是儒家思想,所以他搬出孔子,设计着先制造出全国一片尊孔的气氛(这也是后来文革时期,毛泽东批孔的真正原因,毛泽东这样的智者,当然不会看不懂儒家思想的智慧和孔子的圣贤之处,他只是反对政治人物利用孔子做文章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袁世凯天坛祭天袁世凯的尊孔,和历代统治阶级尊孔是同样的目的,为了他复辟帝制服务(因为中国的儒家思想中,深谙秩序和集中的重要性)。随后,他暗中操纵导演了一幕幕民众集体选择国体的闹剧。正当袁世凯紧锣密鼓地为复辟帝制做准备的时候,世界上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在塞尔维亚首都萨拉热窝遇刺身亡。随后的三个月中,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于年8月趁西方各国无暇东顾的机会,为了抢夺在中国的利益向德国宣战并出兵中国山东。为了寻求西方的支持复辟帝制,袁世凯在被英美拒绝后,最终只能求助于日本。日本人一看机会来了,正好可以敲一笔竹杠。日本人说,支持你可以,但需要满足我们一些交换条件。遂于年1月向袁世凯提出签订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二十一条”全文共五号,前四号的宗旨是要求把原德国的在华利益转移给日本,而第五号的条款是最苛刻的,干脆直接要求攫取统治中国的政治、财政、警察、军事的大权并攫取湖北、江西和广东之间的铁路建筑权。袁世凯当时派外交总长陆征祥、次长曹汝霖与日本代表秘密谈判。5月7日,日本政府发出了48小时内必须答复的最后通牒。近些年,网络中给袁世凯洗地的文章也有一些,大都集中在他称帝的过程和日本等列强的态度等细枝末节之上。还有人拿出袁世凯其实很痛恨日本人的证据来说明一些问题,给人的一个观感是,《二十一条》是日本人主动提出来的,而不是袁世凯要求日本支持后日本提出来的等等。其实一个人是否痛恨对方和卖国给对方并无逻辑否定关系,历史有很多翻案大都集中于此类情况,那就是即使某些历史是事实,也会把原因解释得让后人觉得合情合理,概括而言就是,当事人的动机是好的,但是事情的结果是不好的。这是一类典型的洗地文的手法,如果观众对历史细节拿不准,可以通过很多前后大家都公认的历史事实逻辑推理出来从而得到一些关键的结论。谁先提出来并不是最重要的,而重要的是,袁世凯需要西方列强的支持,而日本人用他的需求作为交换条件作为支持他的砝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陆征祥5月9日,袁世凯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大量出卖国家主权,除条款第五号的一部分内容“容日后协商”外,公然同意日本政府的要求,并令当时负责与日本谈判的外交总长陆征祥执行签字。“二十一条”签字的消息传出,全国上下群情激奋,陆征祥被国人骂成了卖国贼。反袁护国战争
年12月12日,有了日本人撑腰的袁世凯悍然称帝,并准备在年元旦正式“登极”做皇帝。他把民国五年改为“洪宪”元年,并刻了五颗金印,做了两件龙袍,将清朝的官员等级制度、仪式、礼节大规模地恢复了起来,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袁世凯的复辟,直接带来了历史上著名的“反袁护国战争”的爆发。年12月25日,孙中山支持的云南都督唐继尧首先宣布云南独立,反袁护国战争爆发了。唐继尧“护国军”以唐继尧为都督,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分任一、二、三军总司令,分兵三路向四川、贵州、广西进军讨伐袁世凯。蔡锷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四川、陕西等省相继响应,纷纷起义,参加护国讨袁。李烈钧当时民国很有意思的是,民心的作用大于政党的组织战斗力,辛亥革命如此,护国运动亦如此。其实护国运动,如果光是靠一个云南的唐继尧是无法成功的,但是就像是一个火种,迅速引燃了全国的干柴。中华革命党人的脱离群众的毛病,被大义下民众的共识所弥补,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迅速在全国形成了一种倒戈浪潮,在这种形势下,袁世凯的心腹将领也开始分裂。其实他称帝后演变为几乎所有人反对他,就连列强事后也开始反对他,甚至包括支持他称帝的日本人也变了腔调。我想,这和民心有关,其实西方列强倒未必真的那么关心你的国体,而是看到袁大势已去后的一种姿态罢了。这也就是后来袁世凯在绝望中骂出那句“都是杨度害我”的原因,因为当时杨度曾经是热衷于支持袁世凯称帝的“军师”之一,杨度的这种误判,自然成了袁世凯把失败归罪到别人身上的借口。年5月下旬,四川的陈宦和湖南的督军荡芗铭也先后宣布独立。在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下,“护国军”和在孙中山影响下起义的各地反袁军经过艰苦战斗,击败了北洋军。袁世凯终于感到大事不好,在举国群起的反对下,被迫取消帝制。年6月,仅仅当了83天短命皇帝的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又气又急,竟然暴毙而死了。历史上对于袁世凯的死因,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尿毒症而死的病死说和气死说两种,细节不详。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疾病关系巨大,并且以前的医疗条件有限,任何诱因也都可能会死人。府院之争和张勋复辟
当时的民国政府,真正幕后的话语权在西方列强手里,政治人物上台,都是列强扶植的结果。袁世凯死后,西方列强很快就在中国扶植了代理人黎元洪上台,这个黎元洪,早年是北洋水师的一名下级军官,黄海海战中跳海逃生,随后脱离了海军。北洋水师时期的黎元洪武昌起义后,老实敦厚又有军事实权的黎元洪被革命党人看中,推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自此开始了他飞黄腾达的政治生涯。袁世凯死后,美国扶植黎元洪上台做了总统,而又用日本人支持的段祺瑞充当国务总理,造成了后来的“(总统)府(国务)院之争”。黎元洪黎元洪当民国大总统的那一段时期,就是一段典型的互相拆台的混乱时期。就像是当今西方国家的党争,你做的事如果要影响了我的利益,我都会反对掣肘。之后美国为了清除亲日势力,免除了段祺瑞的国务总理职务,段祺瑞又依靠日本的支持积极反扑。年6月14日,清朝旧将张勋,趁着黎元洪和段祺瑞互相缠斗的混乱之际,带着辫子兵进京,言称“调停”。张勋张勋于7月1日,赶走了黎元洪,把退位的清朝皇帝溥仪请回来抬上了宝座,这就是历史上的“张勋复辟”。但是,这幕复辟闹剧又仅上演了12天就又草草收场。为什么呢?因为段祺瑞利用全国人民反对复辟的声势,组成“讨逆军”讨伐张勋,张勋的“辫子军”一触即溃,张勋本人逃到了荷兰使馆。其实张勋是清朝的一名忠臣,他在溥仪宣布退位后一直和康有为、杨度等几位主张帝制的人暗中伺机复辟。民国的历史里,隐含着人们观念上的冲突,对于一个新的国体,很多人并未认可。可见,政体是人类一大认知上的天然瓶颈,极其考验思维和智慧。段祺瑞利用赶走张勋的功绩,以“再造共和”的元勋自居,再次当了总理,从而把持了北京政府的实权。段祺瑞,相当于第二个袁世凯,在出卖国家主权和揽大权于一身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他们都依靠日本人。那么段祺瑞上台后的表现怎样呢?他除了和袁世凯一样摒弃了《临时约法》,比袁世凯更狠的是干脆拒绝召开国会,并试图用武力统一中国,建立独裁统治。护法运动
这时期的孙中山,于年4月27日偕廖仲恺、戴季陶由日本乘船启程回国,5月初抵达了上海。在孙中山的眼里,总统、国会、宪法,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象征,孙中山非常重视,他把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和年由各党派选举产生的国会视为“民国”的重要标志。他认为《临时约法》是革命的产物,又是民国的保证,“约法与国会,共和国之命脉也”,如果听任国会解散,《约法》废弃,“则数十年革命事业的成绩,固全被推翻,而将来国家之根本实法,亦无从制定”,这是孙中山万万不能容忍的。所以他主张打倒段祺瑞的“伪共和”,年夏,孙中山发起历史上著名的“护法”运动。段祺瑞孙中山联合了“暂行自主”的西南桂系、滇系军阀,于8月25日至9月1日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此会议决定举起“护法”的旗帜,以维护《临时约法》和恢复国会为号召,建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的反对北方段祺瑞政权的中华民国军政府,从而开始了南北两政府对立的局面。这是孙中山第一次在广东建立政权,与北洋军阀相对抗。护法军政府成立后,孙中山积极支持和推动粤、桂、湘三省组成了联军,以广西督军谭浩明为总司令。谭浩明年10月6日,联军和北洋军鏖战湖南衡山、宝庆一带,护法战争开始。此后,在军事上双方互有胜负,不久即处于相持状态。但是,南方的军阀其实并不是和孙中山一条心的,他们只是想利用孙中山的影响力和招牌,和北洋政府争夺地盘获得更多自主权而已。随着战事的胶着,南方的这些军阀就开始有活思想了,他们暗中开始和北京政府妥协,并开始排挤势单力薄的孙中山出军政府,孙中山徒有悲愤但毫无办法,也无力反击。于是孙中山被迫于年5月4日向国会非常会议提出辞去大元帅职务的呈文。5月21日,孙中山怀着“时变亟矣”、“国将不国”的沉重心情,黯然离开了广州去了上海。孙中山的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了!十月革命给孙中山带来了方向
这时候的孙中山,与北方军阀决裂了,也和南方军阀分道了,陷入了苦闷和绝望的境地,路在何方?越发的渺茫。也是在这一时期,世界上又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年11月7日(俄历为10月25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俄国的政权,政权转入以工人、农民、士兵为主体的苏维埃手中,社会最底层的奴隶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这就是震撼世界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这件事,为中国那些寻找真理和国富民强道路的人们,带来了榜样和希望。十月革命的消息被中国的两伙人所重视,他们就是以孙中山为主的后来的国民党人,一个就是以李大钊为主的后来的共产党人。最早在中国报道十月革命胜利消息的,就是孙中山指导下在上海创办的《民国时报》,该报年11月10日的大号标题是《美克齐美占领都城》(美克齐美是Maximalist的音译,过激党的意思)。而第一个欢呼雀跃评论十月革命的,是后来中共的创始人之一的北大教授李大钊,他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一文。当时的俄国革命胜利,在全世界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反响却是负面的,大多数帝国主义国家都是反对和敌视的。而孙中山却毅然地通过美洲华侨以个人的名义向十月革命领袖列宁和苏维埃政府拍发了一个贺电,祝贺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苏俄劳农政府的成立。就像是有共同理想和理念的人相互间神交已久,列宁也对中国革命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6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