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离开杜布罗夫尼克继续往南,开不了2个时辰就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家,也是本次行程的最南端——黑山共和国。往后的行程将离开湾畔,折回陆路,进入巴尔干半岛腹地。黑山,正是这一折返路上休整的最好地方。
至所以说休整的好地方,是因为随着旅行业的开发,黑山每年的旅游人数已达上千万人,超过国家人口20倍,赢得了欧洲后花园的美誉。想一想漫长的冬季,那些来自北方的欧罗巴人都会挤到这座巴尔干半岛南端的海岸小国避寒,享受这里温和舒适的地中海气候。而她的落脚点,是两个港口城市:布德瓦与科托尔。
湾畔山峰风光
抵达时,正是6月,非旺季,人流相对较少,比起刚刚告别的杜布罗夫尼克来,几近冷清,应和了旅行中途休整的需要。在港湾街边随意走走,岸边停泊的白色小游轮与快艇一字排开,船上桅杆虽还高高竖起,却都已收帆系绳,在蓝天的映衬下,一派温和气相;不远处一条护城河上的灰黑色城墙,巍峨厚重,城墙一侧,露出教堂的黑色圆顶,与背景的山脉融为一体,塔尖十字架虽然不高,却镀满了金色,指向苍穹。稍稍走近港湾口,一座半岛似的山峰屹立湾畔,山上居然还有座教堂,零星的红瓦房子隐约在丛林间。正和值傍晚时分,在温和的阳光下,教堂的圆顶泛着柔柔的祈福般的光泽……
走进老城的胡同里,幽深的蜿蜒与褐色的砖墙构勒出历史的深度。行走巷子,遇见的还是本地人居多,看看游客也就来时的那么一批。由此猜想,城内的生活状态,基本还保持原样,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迁徙了原住民。
几近冷清的巷子
看到的杂货店、花铺、礼品柜、酒吧都比较简陋却又很精致,感觉都有故事,即便飘来淡淡的咖啡醇香,也已洋溢了不知多少个世纪;有几幢相对完好且十分古典的独栋楼整缉一新,宽敞的阳台挂满了泥盆,新鲜的绿草与艳丽的花朵不仅装饰了灰褐色的房子,也点缀了百年闾巷的生气;巷子拐角稍大一点的空间处或者小小的广场边,都竖有一人高的铁皮柱子,一观察,柱边还有水池与龙头,应该是井水的取水口,没看见居民在此取水,只有路过的游客伸出头,凑到龙头边饮水解渴。
饮水解渴的游客
一样的蓝天碧海,红砖赤瓦的海湾景色;一样的休闲怡然,慵懒适度的松软海滩;一样的质朴本真,幽长绵绵的古城街巷;一样的厚重坚实,巍然耸立的灰黑城墙,也许是一踏足黑山国境,被黑漆漆的山脉压抑所致,忽然间升腾出一股生僻国度的清冽之气。
此番境遇,仿佛是巷子里传来的笛声,悠扬而缓慢,古典又清新。看风景的心情或许正在逐渐冷却,但氛围的舒缓,还是提供了旅行时的度假体验。
吹笛女艺人
对于国人来说,黑山是陌生的国家。她原本也是南斯拉夫的一个加盟共和国,解体时,还与塞尔维亚组成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后又更改为塞尔维亚和塞黑共和国(简称塞黑),到了年的时候,还是分了家,在黑山人民的公投表决中,以55%的微弱优势取得了最终独立。
不厌其烦地说这段历史,只是想说,一个曾经独立自主的地域强国,不畏强权的南斯拉夫在政治强人铁托逝世后,经历了怎样一次又一次的坎坷与挫败,以至于还算辽阔的国土一次又一次地被分割……其中的悲哀与酸楚,作为当时同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祖国又与她一起经历了怎样的苦涩,内心的感同身受想必是一致的。
直到今天,国民前往该国旅行,基本上是免签的,而这样的待遇,可视作与前南斯拉夫友谊的余脉。
名符其实的黑山
入驻酒店拉开窗帘,山水小镇的景色映入眼帘——黑山,可谓名符其实。
第二天醒来时,身心仍显疲态,但想起下一站萨拉热窝,还是有些亢奋。
13
萨拉热窝要比想象中的小多了,但作为万人口的国家首都,31万人口也刚刚好。主要景点也都在老城区,依然是教堂、集市与广场。一路走来滨海风景看多了,感觉一下巴尔干腹地的大城市,总有点浑厚之气。
当然,来萨拉热窝不是为了感受巴尔干半岛腹地的浑厚,而是为了还原少时的憧憬。一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甚至是一个国家的记忆——南斯拉夫。今天有幸踏上这片国土,带着同志般的友谊,裹挟着当年的朴素感情,在清真寺周围逛了好多圈,努力寻找电影里的诸多场景。
萨拉热窝街头
在一家小商店前,一个旅游团队正围拢在一起,正在听店家姑娘讲述着什么,向领队一打听,原来这位姑娘居然是电影里某游击队员的后裔,给大家讲解当年的故事,真是让人肃然起敬。虽然听不懂说的啥,仍然投去敬意的目光,满满的语气里,能够体会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属于这个民族铁骨铮铮,英勇无畏的骄傲与自豪。
表达同志情意的最好方式,就是走进旅游纪念品商店,豪不犹豫地购物,在游击队员曾经出没过的老街餐馆,阔绰地享用一次丰盛的午餐。
清真寺与清真塔
吃饱了,喝足了,心想,就这么大点老城,居然负载着那么重量级的历史事件和民族包袱,以至于被唤作巴尔干半岛的耶鲁撒冷,天主教、伊斯兰教、东正教,犹太教一个不少地在这座城市布局,有的教堂与清真寺仅一街之距,一墙之隔。如此相安无事倒也宽容,只是一旦骚动,即刻演变为世界级动荡,甚而深刻影响了历史走向。年尼古拉大公夫妇被刺于这座城市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偶然的刺杀事件,还是历史的必然呢?
清真寺内的修女
抑或像我一样,对前南斯拉夫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在我们少时,在那个缺乏娱乐的年代,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为代表的二战影片感动了无数年轻人,那些经典台词至今记忆犹新。我不必翻看资料,便可复述几段: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
“为什么你做的和希望我做的不一样”
“因为人和人是不同的,有的人正在战斗,有的投降了敌人,而有的正在等待,你是个姑娘,应该等待”。
“瓦尔特呢,他在哪?”
“他托我带个信”
“什么信”
“祝你我都是最后一次”;
“一直开到维谢格拉特吗”
“为什么不呢,我很长时间没去了”
“没炸药能炸吗”
“谁活着谁就能看得见”
“我来到萨拉热窝寻找瓦尔特找不到,现在要离开了却找到了他”
“瓦尔特是谁,请告诉我他的真姓名”
“我会告诉你的。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聆听《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主题曲:
14
坐在广场一角休息,看着海鸥抵回飞翔,游客休闲散步的画面,看似风景,实际在我的脑海已然成了场景,电影中的悲壮画面,再次摇晃在眼前:
就在这个广场上,德国人射杀了一批受假瓦尔特指使,冒险行动的年轻游击队员,其中有一位漂亮的姑娘。尸体堆在了广场上,德国人在喇叭里宣读着公告:“萨拉热窝的公民们,最后一遍宣读公告,死者的父母和亲友快来认领尸体……”,而一旁英俊的上尉比少富则悄声命令旁边的德国士兵:“看谁走过来,过来就打死他”。
人群里的瓦尔特和游击队员猜测到了上尉的阴险,低声传递着他们的提示:“谁也不要过去,过去会被打死的”。人群中有位中年男子正噙含泪水,伤心欲绝,因为那位漂亮的姑娘正是他的女儿,她没有听从父亲:“你还是一个姑娘,应该等待”教诲与深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位中年男子正是老游击队员谢德·格布坦诺维奇。
此时的电影镜头切换到了他女儿躺着的身影,胸口若干个枪眼被渗出的殷红鲜血印染在了浅黄色的大衣上,胜似一朵朵娇嫩却又已凋谢了的玫瑰。绝望、悲伤再也难以抑制谢德·格布坦诺维奇的情绪,在凝视了片刻之后,抬起了沉重脚步,走向了他的女儿。
这一组难以忘却的电影镜头,是战争片的永恒经典一幕。一个身为老游击队员,在凝视女儿尸首时,已把自己的身份置至度外,不再顾及应有的老练与风度,在一步紧跟一步的坚定脚步中,承载着的是一个男人的生命重量。它演绎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万般柔情,通过脸部的特写,眸子里闪烁的眼泪,蘸满了为父的慈爱与不舍……
这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最为无助与悲情的父爱,也是一个男人超越生死时最为柔弱而又坚毅的人性光芒。尽管这部电影看过无数遍,总在此时哽咽悲戚。
噙含泪水的老游击队员绝谢德·格布坦诺维奇电影资料截图
士兵打开枪栓,准备执行长尉的命令。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瓦尔特左右示意了一下自己的队员,跟着谢德·格布坦诺维奇的脚步也走向了广场。紧接着,其他队员也一个跟着一个,一步一步地都走向了广场。士兵即刻请示,“上尉,怎么办”?比少富看了看不断涌来的市民,冷冷地说了一句:“撤走”。
此时,铿锵有力,舒展柔情的电影主题曲再次缓慢响起……
我踩着脑海里不断涌起的音乐节奏,慢慢走出广场,再一次回眸:
致敬英勇的南斯拉夫人民!致敬伟大的约瑟普·布罗兹·铁托总统!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资料截图
15
当旅行重新返回斯洛文尼亚时,还是被一个小小的湖泊惊艳到了。
欧罗巴的土地上,有数不尽的圣洁湖泊,被喻为是上帝的眼泪,在其中部窄小的瑞士土地上,已撒落下无数个泪滴,而最为晶莹剔透的一颗飘洒在了阿尔卑斯东麓山下的布莱德镇,形成的湖泊就叫布莱德湖。
湖的岸边,不缺少精神与历史的指向,一座天主教堂,一座山顶城堡,构成一幅绝世风景,足以令她避世独立地存在……说起来都是悠悠的过往与坎坷的经历。
登上布莱德城堡鸟瞰,一潭蓝宝石的湖泊,一座小岛浮于湖心,一座教堂坐拥岛中央,上帝就在教堂里。那里是天堂,我站的位置就是人间,也许布莱德湖就是天堂人间的意译吧。
避世独立的布莱德湖
16
巴尔干半岛,无论是万里海岸的妖娆湾畔,还是宏旷腹地的野性土地,一个地处东西方势力碰撞的缓冲地带,南下地中海战略要地的特殊地理位置,注定了她兵拏祸结,命运多舛的历史走向。进入21世纪,似乎相对安静,但愿这不仅仅是个短暂间隙,祈求和平之光永照巴尔干阡山的广袤山川,肥沃原野,在多民族的国土家园,共沐春天。
最后引用四句斯洛文尼亚伟大诗人普列舍伦的诗,结束本篇:
叹息和清泪就是它们的养分,
我的花朵惨淡地开放;
我的热泪不仅为你流淌,
也是为了对祖国的热诚。
……
独栋楼
.12.11
旅行风景一瞥
历史古桥
千年城墙
绝世湖泊
独栋楼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6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