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闻名天下的,从唐朝的宝塔山,到近代的红色领袖,从静坐千年的宋代佛像,到风风火火的安塞腰鼓......可谓多矣。或许谁也没想到,四年前在距离延安城七十公里的雨岔村,一个不知名的北京摄影师发现了一处无人知晓的大峡谷。更为传奇的是,这个峡谷不仅颜色、质地和美国的羚羊谷神似,就是地处纬度也非常接近。
虽然被发现只有四年,峡谷多达五条,可是已经有三条被开发成门票、交通车票齐收的旅游景区,堪为全国各地不遗余力大发旅游财的一个缩影。或许就是因为和羚羊谷齐名,或许是这峡谷的色彩和线条太过诱人,我们在进入第一二条峡谷时,颇有一种意外的眩晕感,拍摄时也只有了感性而全无理性,什么构思、创意,都被抛在了脑后,走出沟来才有点恍然大悟。还好后面还有一个桦树沟,给了我冷静下来再思考、再创作的时空。古诗“江里石头争献瑞”尚能赋予石头生命,我怎么不能呢。
上面这张《暗送秋“菠”》既套用了去年那张《你是我的眼》,也套用了赵本山多年前小品的台词,该是功夫在诗外的一张吧。下面两张依次为《三省吾身》、《莫言》,以两个不同的鼻型为中心,构成两幅不同的拟人画面,赋没有生命的岩石予趣味横生的活力。
怕只怕自以为得意的拟人化,读者视而不见。比如盛赞《暗送秋“菠”》那张的同行同学,对下面这张《沉思中的鲁迅》就完全不得要领。相比之下那只《红象》是不是就该一望即知了呢?
下面这张题为《大地在燃烧》,还有一段小插曲,当时我是联想到了当年风靡一时的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一句著名台词而名。发小高昕在美国看到后质疑:“大地在颤抖,空气也在燃烧?”我查看了原片,回复高昕:“我们都记错了,是:空气在颤抖,仿佛空气在燃烧;是啊,暴风雨要来了。”这个影片中地下游击队员之间的接头暗号,在特殊的语境中意味隽永。特别是在文革刚刚结束、艺术形式非常匮乏的年代,这部电影乃至那句台词,成了街头巷尾反复咀嚼的精神食粮。只可惜年代久远,我们已经不能精确地记住那句台词了。
下面这两张分别题为《天堂之门》、《心能地狱心能天堂》,相比之下该是比较好理解。在冰冷的岩石面前,展开灵动的人生和哲学思考的翅膀,总该是摄影创作的一个思路。或许是我已经进入迟暮之年,对于心理状态,人生道路,心灵归宿有了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8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