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时差 >> 正文 >> 正文

风华少年六中情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17/11/14

又是一个周日,仍像往常一样去看看老娘,陪她老人家说说话,唠唠家长里短。说着说着,不知怎么话题扯到了老妈原先工作过的学校……西和巷小学,说到了我文明街小学毕业后,应该分到当时文峰塔下的22中上学。李汉臣老师知道当时六中正招生,便告诉老妈让我去考考,我便稀里糊涂去报了个名,于是,成了六中的学生!

快晌午了,老妈留我吃饭,可此时我脑海中忽然冒出个想法,沿着当时上学的线路走到六中看看!所以,我饭也不吃了,辞别老妈,急匆匆下楼而去!

时将正午,春阳暖融融的。门口老椿树上几只小虫儿(麻雀)叽叽喳喳叫着,新街路两旁的红叶李开得更是热闹!白莹莹的小花在明媚的阳光里是那么的可心好看!

从新街左拐,便走上了东大街的石板路,顿时有了感觉。沿街的情景太熟悉了!走不多远,便看到路南边一间老房子,现成为一个美发店和卖肉的小店!这间老房子原来是一个物资回收站,老城人叫收破烂的。当时小学以班为单位集攒的废纸、墨水瓶等,各家各户的废铜烂铁都拿到这里来卖!记得非常清楚,当时墨水有两个品牌最有名,一个叫文化,一个叫驼鸟,一个瓶子两分钱。

再往前走,世居老城的人都知道,明新街、马蹄街到了。要在三四十年前,老远,你就能闻到空中弥漫的一股酸中泛涌着的豆香……老城豆制品厂就在这里!浆面条的浆就出在这里!过去,浆是做豆制品的下脚料,聪明的洛阳先人们发现这种放得酸乎乎的水很有营养,浆便和洛阳人爱吃的面条、小米汤结合起来,成了名小吃浆面条和浆米清儿!由于当时浆产量有限,加上过去生活穷乏,舀浆得五更就掂着桶来排队买!稍晚一点,是肯定买不到的!

过了鼓楼往东再行四五十米,右拐就是正义街了。我家是在中兴街,上学要走过中和巷、御路街。之所以走正义街,因为同学李红和、崔黎明分别住在正义街和大钟街。上学是必叫上他们的。还叫过住兴华街小商场对面新华书店院内的罗煌博。每天下午上学穿过大商场(后改为东都商厦)、小商场,穿过长长的院子就是小煌家。后来由于分班,又分别去叫西大街的刘运来,集市集的张建国和另外两个同学。李晓辉家搬到鼎新街后,又去叫他。

穿过正义街,便上了现在的中州路。过去好像叫东华街和西华街!那时的路不像现在这么宽敞,大概有两三个快车道那么宽,没有旁边的慢车道。一街两行全是商店、饭店,真不同、洛北饭店、日夜门市部等,很是繁华。继续往西慢行走过老集菜市场、乡范街、义勇前街,便到了学校。

六中位于巍峨的丽景们北侧,老城城隍庙的旧址上。一条清清的护城河从学校西面缓缓流过。由于中州路的扩建,把城隍庙一分为二,南边为三十中,北半部就是六中。现在两个学校合二为一都是六中了。

关于六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大殿。当时这个大殿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大殿后面是栋别致的小楼,下面是实验室,上面是图书馆。记得图书馆长姓安,人特别好!去帮助整理过一次图书,安老师看我特别爱惜书,就让我拿回几本去看!回家后,父亲用油光纸把书都包好皮并用毛笔写好名字。从此,一来好书,安老师就借我几本去看!《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辛弃疾诗词选》、《岳飞传》……前后有一百来本吧!这些书对我的性格养成、人生的态度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当时初一只有两个班,我在初一一班。班主任叫王怀婵,副班主任叫李兆华,是两个非常负责、对我们非常好的老师,以至于毕业多年,同学们都和她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到了初二,就热闹起来了。因为当时的古香小学初一的学生全部到了六中,重新编班,就变成了四个班。记得初二初三分过两三次班,由于学校改扩建,还上过半年半日制。这些都是老同学们见面永恒的话题!

原来六中的图书馆和实验室,可惜东面的楼梯拆掉了

初中的生活完全不同于小学。特别是课程设置,最新奇的当属英语,大家觉得很好玩。我们的英语老师叫李本立,部队复员的,英语也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很敬业、很钻研,要求也很严。当时的英语也是政治挂帅,从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开始一句一句背。边背句子边学字母和单词,完全不知道音标。为了读准,聪明点的注上拼音,笨点的注上同音汉字。哈哈,这就出洋像了。为人民服务……Servethepeople!有的注成:色务的皮包,有的注为:色五的皮袍,有的甚至注为:特务的皮包……李老师一上课提问,教室内哄堂大笑!特别是有一个同学读成……骚户的皮包!可把李老师气恼了,拎着耳朵往外撵,大吼一声:滚!

另两门奇怪的课一是叫工业,一是叫农业,全是白书皮两个大黑字。工业课好像没老师,发了书没开课,农业课到是上了几节。课是先从细胞讲起的,什么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老师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理解细胞胚胎,提前告诉大家准备几颗黄豆泡两天,上课时带来观察。那时谁家有现成的黄豆呀!怎么办?不知谁说:粮店有!这下可好!下午一放学,老集粮店遭殃了,你抓一把,我抓一把,可把营业员气坏了,跳着脚的骂,一群小坏蛋,大家一哄而散!

初中的生活比小学更加有趣。当时的学习压力不像现在的孩子那么大,家长似乎也不太在意孩子学习这回事。男生女生除了上课就是懵懵懂懂的玩。所以同学们一聚会谈的就是谁谁会玩,而绝少谈到学习。这可能就是所谓玩是人的天性吧。

那时到处野跑着玩。特别是下午一下学,不到天黑不回家。现在的丽景门当时还未建,老城人叫西门口。陈伯明、王洛明、常领军等同学都在附近住,大家结着帮在周边瞎转打闹。稍远一点跑到周公路曲剧团家属院莫小骥家,还记得他家的小院很美!大多数情况下是下学顺着路玩。到豫西宾馆程富家,义勇前街姚志强家、陈保庆家、亢海潮家、杨志勇家和义勇南街孟宪军家。很庆幸,孟宪军家住的老房子现在还没被扒掉。前些日子,同学王新生的彩票店搬了地方,让我去坐坐。到了一看,正是宪军家,赶快照了几张照片。

孟宪军老家

可能正是这萦萦绕绕的情愫,我特别喜欢没事在老城步行穿梭,去捡拾那些欢乐的时光,去让记忆中的一颗颗珠子再穿起来,时时想起同学们,温暖着自已的心和生活。

同学们互相起外号印象很深,五花八门。有的外号现在见面还叫,比叫大名还亲切。王纪安,个子最小,叫小老鼠。陈伯明叫陈伯达,鼓洛庆叫彭大嘴,杜复立叫肚皮,杨建忠叫杨狗。焦铁会弹琵琶,于是叫琵琶女。不知谁说杨志勇孬,于是杨孬叫到现在。程富洛在家叫安,不知谁叫了声大发片,于是以后便成大安片了。有的是根据名字的谐音叫,梁瀚叫小憨子。许书顺叫黍黍穗,学校组织青年宫看电影,有人叫卖热玉米,于是演变叫热玉米、老玉米。有的是根据电影的人名来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有个叫康特尔的叛徒,于是亢海潮的亢与康同音,便叫康特尔了,现己演变成康蛋儿了!看完《祥林嫂》,何卫国就叫何老六了!有的来源于评书,张海宇就叫张邦昌了。不知谁根据张建国的谐音叫他县官,一直叫到现在。上学时到他家叫他县官,他奶奶还开玩笑说,唉呀,俺孙子啥时当县官了。王国良上学时很腼腆,有几个男同学调皮被何老师批评,说,你们看人家王国良像个大闺女一样!一下课,大姑娘就成了国良的代号了。还有的叫尿盆儿、小寡妇、金蛋儿、兔头、定时炸弹、冰糕、拴宝、银环、大喷、蝗虫、老虎、元旦、司令、老扁、了不得……这外号也是热闹得很!

调皮捣蛋是初中时代男学生的特性。也是同学聚会说的最多的话题之一!那时,冬天学校配发炉子,一班一个,每个学生要从家拿蜂窝来的。各小组轮流负责炉子的开封。记得一次大雪后的早上,刚打开火,莫小骥无意中把一捧雪浇到火里,瞬间一股烟雾腾空而起,于是,你一把,我一捧,教室犹如澡堂子一般。黄钢超觉得不过瘾,一桶雪就扣到炉子上去,火一下灭了,到处流水。待班主来后,一顿臭骂!但男女同学很够义气,无人报告。事后一段时间老师才知道真相。嘿嘿,现在也不知道是谁告的密!

初二上半学期,开了生理卫生课!课下偷偷翻书,男生们互相开着玩笑,可真正上课了,倒是无人说话,一个个装得和真的一样!一次刚上课,老师说,这堂课讲青春期女性生理卫生,男同学都出去玩吧!嘿,倒有几个小哥们不愿意了:老师,俺们也交学费了,凭啥不让上课!于是,全班男同学起哄。这时,正在巡查的校长,记得姓吴,又黑,又胖,一脸严肃,平常学生都怕他,走了进来,问了情况后,说,谁不出去,跟我到教导处!刹时,男同学嘻皮笑脸地鸟兽散,都聚到后操场踢了一节课的足球!

虽然已经过去了40年了,很多老师的名字仍然记得非常清楚。初一班主任王怀婵老师、初二班主任秦珍珠老师、初三班主任王泉平老师、音乐老师张静、团委杨玉春和赵振中老师,教英语的郭常英老师、教物理的田大景老师、教化学的周老师,还有那个开口就是“厮跟”、满口地道洛阳话的教物理的李老师。大家还记得很清楚的就是教数学的何监儒老师,“脑子一转,数轴出现!“、”脑子一拐,数轴就来”,现在同学说起来还是趣味横生。何老师课教得相当好,姚志强受影响最大,上大学学的就是数学,毕业后在铜中当老师。当了航天员陈冬六年的班主任,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都说他举手投足,乃至长象都像何老师。

陈东看望恩师姚志强

当写到这里的时候,似乎这些老师就在眼前,活灵活现。衷心感谢老师们对我们的辛勤教育和付出。学生们永远会记住你们的!

忆及六中少年时,不饮心已醉。朦胧青春真美,恍惚之间,那风华少年翩翩梦里飞。记忆深处的那段段往事,令人更是无限回味。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

可是,少年时代的同学情、六中情,却深深扎根于心灵的深处。这种情,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滋润着我们,温暖着我们!

祝福六中的同学们、校友们!祝福六中的老师们!

六中情,就像绵延不断的洛河水,永远流淌在我们心里!

同学情,与天地共存,和日月同辉!

赞赏

长按







































石家庄白癜风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要多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