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时差 >> 正文 >> 正文

六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1/3/15

部分:世界近代史

20世纪上半期,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给世界格局带来了巨大变化。 次世界大战中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 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了现实。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安排,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资本主义在经历了短暂的和平与繁荣之后,于年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美国实行了以国家调控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德、意、日等国家则力图以对外扩张寻求出路,并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以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一) 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世界

1. 次世界大战

(1)背景

①20世纪初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

②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空前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德、奥匈、意;三国协约:俄、英、法。

③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

④欧洲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盛行,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愈发激烈。

(2)原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3)导火线——拉热窝事件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列强对其的争夺尤为激烈,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年 次世界大战爆发,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刺杀了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参加指挥军事演习的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这就是 的“萨拉热窝事件”,但是这一偶然发生的事件却成为了 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4)战争进程

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 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5)结果:年, 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

(6)影响

①这一场非正义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一战性质)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②世界格局发生变化,表现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美、日开始崛起,建立国际联盟。

③苏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④加速了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的性质

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瓜分战败国的分赃会议。

(2)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影响

①标志着一战后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了国际关系新秩序。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有利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

②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这些矛盾的发展必然使凡尔赛体系走向解体。

③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使欧洲和中东的格局发生很大变化。

(3)《九国公约》

年,美、英、法、中等九国签署了针对中国的《九国公约》。主要内容有,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实际上是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至此战后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

影响

①打破了日本独霸的局面,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 强国的地位。

②暂时缓解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

③日本在东亚地区的扩张受到了限制,但其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也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

④中国成为华盛顿体系的 受害者。

(4)对凡一华体系的评价

①有利于20世纪20年代世界局势的缓和,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恢复经济。

②体现了英、法、美等大国意志,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没有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

3.俄国十月革命

(1)爆发的条件

①经济上;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但俄国经济发展缓

慢,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②政治上: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沙皇专制统治之下,各种社

会矛盾尖锐复杂。

③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战争加剧了俄国的政治、经济危机。俄国成为帝国主义

链条上最薄弱环节。

④主观上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

(2)经过

①二月革命

年3月(俄历二月)俄国工人和市民发动武装起义控制了首都,沙皇被迫退位。

二月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四月纲领》的发表: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七月流血事件

临时政府用武力镇压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决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④十月革命

年11月6日晚,列宁来到彼得格勒起义总指挥部一一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射空弹作为进攻冬宫的信号,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⑤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一一人民委员会成立,世界上 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3)十月革命的意义

①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 次取得胜利的革命。

②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③使俄国走上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

4.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列宁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国内战争时期苏俄政府在-年被迫实行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帮助苏联政权度过难关。-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2)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

A.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B.年,苏俄一海军基地发生兵变。(直接原因)

②实施: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③影响

A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式

B.到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5.亚非民族解放运动

(1)背景

① 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在欧洲厮杀,不得不暂时放松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减少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②一些亚非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也随之增长,使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新特点。

③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等国建立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开始探索符合本国特点的民族解放道路。

④在印度、耳其、埃及等国家,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党或组织建立起来或迅速发展,领导本国的民族解放运动。

(2)表现

①印度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高潮。英国殖民当局采取镇压政策,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年,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改变大战期间同英国合作的态度,宣布要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来取得印度的自治。

②年苏丹政府同协约国签署了亡国的《色佛尔条约》。为挽救民族危亡,爱国将领凯末尔

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组成了新政府。经过长期的斗争,年7月迫使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洛桑条约》,承认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二)从大危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1.-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1)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一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分期付款膨胀)。

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突出。

政策原因:各国国内政策的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

(2)爆发的标志:年10月,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

(3)表现:股价暴跌;工厂倒闭;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4)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5)影响:造成严重的经济破坏;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危机爆发后,当时美国政府基本延续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他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2)主要内容

①金融: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

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②工业: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③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衣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④社会福利:建立联邦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⑤社会立法:《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工会;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社会保险法”。

(3)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4)影响

①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户大中下层民众也得到了一定的好处。

②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③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3.第二次世界大战

(1)爆发原因

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历史原因: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不满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所建立的世界新秩序。

③直接原因:-年经济危机,加速了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④其他原因: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助长。

年9月德意英法首脑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慕尼黑签定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给德国,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英法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

(2)大战进程

①初期(.9——.6)

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②扩大(.6——.12)

A苏德战争的爆发

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二战”进一步扩大。

年10月-年初,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苏德战争转入相持阶段。

B.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二战”达到 规模。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年1月1日,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年7月——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转折点。年6月,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取得重大胜利,太平洋战场出现重大转机。

同年11月,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中获胜,彻底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共同构成二战中的三大战略转折。

年,美、英、苏三国召开德黑兰会议,决定在欧洲开辟消灭德国法西斯的第二战场。年6月,英美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④结束:年9月意大利向同盟国投降。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4.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会议

(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原因

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奠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

②同盟国的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性优势。

③同盟国之间军事配合密切,协调作战。

(3)影响

①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

②沉重的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③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深入人心。

④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⑤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三)从“冷战”到多极化

1.雅尔塔体系(1)雅尔塔体系的含义

二战后期至战后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协议和原则,重划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以美苏两强为首的新国际关系体系。

(2)主要内容,成立联合国;铲除日本、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重新划分欧亚政治版图。

(3)评价

积极性: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积极作用。

消极性:是建立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已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背景

①二战结束后,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以及国家利益的不同,美苏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

表现:二战后,西欧衰落,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 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但是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

②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和平成为时代的潮流,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以冷战形式进行对抗。

(2)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美国实行“冷战”的目的和实质: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

①战后同盟关系走向破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失去合作的基础;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主要原因)。

②年,丘吉尔发表反苏反共的“铁幕”演说。

③年,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称为“杜鲁门主义”。

④年,美国提出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的“马歇尔计划”。

⑤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标志:和年,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相继成立)。

(3)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①“冷战”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大阵营,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

②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③在两大集团对峙的夹缝中,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实力不断发展壮大。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年,在美苏的主宰下,德国被分裂为东德、西德两个国家。

年, 爆发。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年美军从越南撤军。

年,欧洲共同体成立。

年,东欧国家发生剧变。

苏共党 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苏联改革走入了误区。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

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原因:二战后,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

中立;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

(2)诞生标志:年召开 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3)内容

①宗旨和原则: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②对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给予大力支持。

③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则坚决反对。

④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4)不结盟运动的影响:

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知识补充]

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标志。

为扭转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被动地位的经济组织,于年成立七十七国集团。

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美国崛起。.

(经济实力膨胀和称霸世界的野心)

(2)概况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年夏,美、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 议定书》及附件,合称《布雷顿森林协定》。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该组织规定了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的原则,使美元得到了高于其他国家货币的地位。

③世界银行:年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通称世界银行)成立,世界银行最初主要向西欧国家贷款,后来也面向亚非拉国家。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二战后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通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3)内容: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各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的汇率和比价。

(4)作用

积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结束了战前国际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它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消极:它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长时间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满足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成为美国扩张的工具。.

6.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盟成立

①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④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共同体还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还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和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⑤年,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⑥年欧盟正式诞生。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和军事领域。

⑦年欧元正式启用。

性质: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

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2)北美自由贸易区

背景:在全球化和经济区域一体化趋势下,美国经济面临挑战;美、加、墨有发展各自经济的共同需要。

过程:年,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性质:单一的经济组织。

影响:三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对发展中国家造成负面影响。

(3)亚太经合组织

背景:亚太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经济区域化的推动。

过程:年,堪培拉12国外长会议,宣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扩大:年,中国、中国台北和香港加入该组织。

性质:论坛性经济组织。

影响:亚太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开创了新的合作模式。

7.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①资本追求利润 化的冲动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始动力。

②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

④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⑤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

⑥跨国组织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者。

⑦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2)进程:.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高度发展的结果。

①从新航路的开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 次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④一战到二战中,出现了许多不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因素;

⑤二战后期国际经济交往制度化,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的组织,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⑥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

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

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不断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①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

②国际分工日趋成熟,更加精细。

③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

(4)本质: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5)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

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 受益者。

发展中国家

①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②挑战一一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③对策一一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8.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1)世界贸易组织由来: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年1月1日正式运作。

(2)世界贸易组织作用

①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②促使各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③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3)世贸组织的性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4).11.11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5)意义

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对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四)世界现代科技与文化

1.第三次科技革命

(1)表现

①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

②这次科学技术革命称为第三次技术革命。

③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起源于美国, 扩张到整个世界。年,美国制成 台电子计算机。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进入网络时代。

④生物工程技术的核心是基因工程。年科学家们发现DNA;年克隆羊问世;年人类基因组草图发表,生物遗传工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它以群体形式出现,形成一个多层次、密联系的、统一的高科技群。

第二,科技与社会的联系极其紧密。

第三,发展速度极快,知识老化加速。.

(3)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对各国经济的发展

①科技革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

②科技革命引起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③战后科技革命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

科技革命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①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国际化。.

②科技革命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③科技领域的竞争和争夺日益激烈。

2.世界现代文化

①美国作家德莱塞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是小说《美国的悲剧》,被誉为“美联社国最伟大的小说”。

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代表作《亚威农少女》《格尔尼卡》和《和平鸽》。

③世界电影的诞生:年12月28日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好莱坞是世界电影业的制作中心。

——世界现代史(完)注:内容整理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6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