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看到历史书上一堆数字就头疼:为什么要学历史?学历史有什么用?
了解一个事物的来历和发展脉络,就懂得了敬畏,就会客观冷静看待它。
这就是学习历史的意义:培养孩子看待事物的眼界。
文/李皓
书香门第之后,爱玩弄文字,担任荷兰某福利社驻中国社工十余年。
现全身心于一子一女一夫,继续最爱的玩+看书+不务正业地胡思乱想……
野史,可以作为读正史的调味剂
一说到“历史”,就想到那些背书背出来的历史。“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定都咸阳……。”“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眼前飘过一串年份和支离破碎的历史事件,顿时被碾压得索然无味。
书本中,你知道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差不多同时代的人吗?历史长河中,那个时段的智慧轴几乎到达了顶峰。
课堂上,老师会告诉你宋朝是中国最小资的朝代吗?在那时,夏天有冷饮、晚上有夜生活,而且早就有了“点餐送外卖”的超级服务。
历史其实是很好玩的东西。我说的历史,包括正史、野史、外史、歪史。有时,读了有趣的野史,倒生了好奇心,非再去看个正史,一探究竟了。
听故事,觉得历史好有趣
第一次觉得历史好玩,是听评书。
六岁那年的一天中午,阳光正好。我们一家敞开大门,围坐在院子里吃饭,收音机里放着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一家人默默吃饭,听得入神。
这时,一个陌生的哥哥走了过来,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前方。他搬过一张小板凳,坐在我们饭桌边上。没人顾得上问他是谁,他也压根没准备告诉我们他是谁。评书听完,他就走了。
后来他又来过几次,照例是默不作声。我们猜,他是放学后来不及走到家里,评书就开始了,他只好闯入我们家听评书。
几十年后,我从书架上抽出小时候读的《岳飞传》,给六岁的儿子读了第一部历史传记。我讲得当然不如刘兰芳,但儿子也听得如痴如醉。
每次读这本书,我眼前出现的都是阳光正好的午时,我家院子里花开热烈。
看电视剧,觉得历史好有趣
记忆中,我第一次看和历史有关的电视剧是香港拍的《秦始皇》。至今,还能用粤语唱出高渐离易水送别时的歌曲曲调——“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刘松仁演的荆轲,在我年幼的记忆中埋下了侠义的种子,直接导致至今一说起荆轲刺秦,还是会心潮澎湃,甚至饱含热泪;还有,我迷上了各种刺客传。
看《史记》时,最喜欢的就是各种刺客的段落,由此也喜欢刺客们用的各种名剑。在故宫,我给两个孩子说历史时一下子跑题说起了“荆轲刺秦”的故事,孩子们居然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两个孩子玩追人游戏,弟弟提着木剑在后面追,姐姐绕着桌子跑(荆轲追秦王时就是绕着柱子跑的)。
姐姐大叫:“你又不是荆轲,干嘛追个不停!”弟弟边追边喊:“你也不是秦王,干嘛绕着桌子跑!”这游戏一下子变得文化气息浓烈起来。
看“闲”书,觉得历史好有趣
有没有人像我一样,看《鹿鼎记》后,会去查阅一下明史案究竟是怎么回事?还有没有人看完《云中歌》,会使劲度娘一下刘病己或霍去病?
这些名字不再是个符号,而是脑海中鲜活的人物。度娘N次后,刘询的祖宗十八代都了解一遍,西汉历史也就知道得七七八八了。
去旅游,觉得历史好有趣
去欧洲游了几圈,装作看得懂艺术品的样子,每到一个雕像前就“咔嚓”一下。回到家中,看着这些照片,内心只浮现出四个字:到此一游。
后来,开始看《圣经》。欧洲的历史和基督教的历史密不可分,文艺复兴也不过是去基督化的产物。
房龙写的《圣经故事》,有一个版本将圣经故事和欧洲的艺术及艺术品相互联系穿插。
因为了解了来龙去脉,再去欧洲时,经典艺术品背后的渊源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在眼前,自然不用再装了。
另外,介绍一本约翰·赫斯特的《极简欧洲史》,能让人迅速了解欧洲,读来也甚是有趣。
为什么让孩子学历史呢?
说了这么多,不管正史、野史还是直史、歪史,为什么让孩子学历史呢?
先不回答,我讲一个网络上的故事吧。
新学期历史课开课之前,老师选了一半学生,每天课间去他办公室看一样东西。
一天,老师捧着个玻璃器皿来到教室,里面有一株用清水泡着的难看的蕨类植物,比铅笔略长一点。
每天去办公室看的那一半同学发出由衷赞叹,而没去看过的那一半同学面面相觑,不知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
老师说:这种植物叫卷柏。有位植物学家把这种植物做成标本放在实验室。11年后,他不小心打翻一杯水,水浇在卷柏上,过了一段时间,他惊奇地发现,卷柏干枯的叶子居然泛出了绿色!
每天去办公室的同学,看着卷柏如何从干枯到浇水后舒张,再冒出模糊的绿色,直到生长成一株完全舒展的绿色蕨类植物。
尽管不起眼,但了解了植物来历的学生表现出赞美和感叹,而只看到植物目前状态的学生,则表现出冷漠和不解。
为什么面对同一种现象孩子们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因为前面的学生,看见了卷柏复生的历史,所以能在枯草中看到惊天动地的美。
了解一个事物的来历和发展脉络,就懂得了敬畏,就会客观冷静看待它,而不会只要看见现象不够完美,就一味苛责批评。这就是学习历史对现在的含义——培养你看待事物的眼界。
很多人说学历史没有用,看你们对待卷柏的态度,就知道学历史对价值判断是否真的有用了。
李皓将于叮当派APP开设独家专栏“写给孩子的趣味历史课”,每周一更,咱们的上下五千年对孩子将不再乏善可陈!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5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