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时差 >> 正文 >> 正文

走进浴火重生的萨拉热窝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0/8/7

这里有着“欧洲的耶路撒冷”之称,也因为历来战争频繁,被称之为“巴尔干半岛的火药桶”。

萨拉热窝,这座城市有着鲜明的色彩,丰富的层次,引人入胜,年间经历的了太多的动荡。见证了从奥斯曼帝国到奥匈帝国统治的权力交接;引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历经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首都,见证社会主义的兴衰;波黑战争后,千疮百孔,在废墟之中摸索前行的道路,浴火重生。

CNN拍摄的萨拉热窝“过去与现在”组照"

南斯拉夫解体,二战后最大规模的波黑战争爆发,萨拉热窝历经了四年的惨烈围城战,20多万人补给仅靠一条地道进行。大约1.15万人在战争中丧生,伤残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20多年后,战争的伤口至今无法完全愈合,萨拉热窝这座城市,也在人们心中显得愈发神秘和遥远。

纪念在战争中死去的人

萨拉热窝在中部萨瓦河支流博斯纳河上游,三面环山风景秀美。矮小民居沿山而建,夜晚时分的万家灯火和世界上众多首都相比,它的气质更偏向一座宁静美丽的“小城”,只有走近观察,才能看见她的复杂丰腴和千疮百孔。老城中心清真寺尖塔、东正教的塔楼、天主教的钟塔错落其间。Miljacka河穿城而过,把狭长的市区两岸连接起来。河上诸多小桥相连,最古老的桥建于14世纪,著名的“拉丁桥”(现改名普林西普桥),就是一战的导火索的引燃点—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此遇刺。

这里看不到高大宏伟的建筑,无论是学院、市政厅还是教堂,所有建筑的规模都遵循着“小而美”的原则,却又像是一个不同风格建筑的展示场。

萨拉热窝街景

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穆斯林族相互交织,共同生活在这里,建筑也融合了这些风格,有着丰富的时代记忆。现任政府是战争结束《代顿协议》的产物,创立了三方轮流执政的局面。但这并不能解决人们的信仰和种族认同分歧,还是有一些人家门口挂着克罗地亚国旗。

萨拉热窝街景

由于战争,波黑境内目前还残存着大约20万颗地雷,政府力全面排查清扫,因而人们不能随意闯入陌生的森林或是山地;

战争的阴霾从未在这片土地上彻底散去,在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竖立着密密麻麻墓碑;

重新粉刷的房子上密集的弹孔屡见不鲜;

与现代商场一道之隔的是剩下1/建筑物的断壁残垣;

很多街道的地面上还保留着当年的炮击痕迹,并涂上红色以示纪念,他们被称之为“萨拉热窝玫瑰”;

儿童纪念公园是安慰在战争中失去子女的家庭;

大巴扎,战争中落下残疾的中年男子坐在商铺前闲散地抽着水烟,有意无意地向路过的游客推销着用空弹壳雕刻而成的工艺品。

弹壳工艺品

战后经济复苏是艰难而缓慢的,在萨拉热窝感受不到贫困带来的危险与混乱,这里对于游人来说,比大多数欧洲城市还要安全。或许是感悟战争和动乱所带来的痛彻心扉,才让人们特别珍惜和平的时光,表情上反而多了一份安宁与满足。

新城建于上世纪7、80年代,也就是南斯拉夫时代,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城市特征。宽阔的主干道波斯尼亚大道两旁,是铁托带来的社会主义荣光。铁托执政时期,城市面积扩大了几倍,人口也迅速增长,使得萨拉热窝再次成为巴尔干半岛的重要城市之一。萨拉热窝承办冬奥会,城市发展达到顶峰,那是冬奥会第一次来到社会主义国家。

曾经举办过冬奥会的场地,现在变成了年轻人的自行车场地

铁托去世后短短几年,随着苏联解体,这座冉冉升起的城市又遭受到战火的侵袭。

当年冬奥会大多数场馆已经在战争中化为瓦砾,更为讽刺的是,当年的颁奖台成为了内战时期的断头台。原来的雪橇滑道,也被充当炮兵堡垒和战沟,现在彻底废弃,画满了涂鸦,成为自行车极限运动爱好者的场地。当年的会场,如今也成为了一片绿意青葱的公墓。

荒废的奥运会场

波斯尼亚大道在波黑战争中堪称“死亡大道”,建筑受到重创,毁坏殆尽。墙上的弹孔

永恒之火,纪念二战解放萨拉热窝

铁托对塞族的打压被视为波黑战争的导致原因,南斯拉夫时代也一去不回,铁托仍然在城市和人们的记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如今,铁托咖啡馆成了游人们常常要去打卡的地方。在里面点一杯咖啡,遥望窗外老旧的电车缓缓驶过,一抬头,还可以看见咖啡馆上方还挂着一面写有“TitoIsOurs(铁托属于我们)”的老式横幅。

一对父女,不远处是费迪南大公夫妇遇刺的地方-拉丁桥,也是战争的起点

萨拉热窝老城区叫斯塔里格勒。最西边的地上有一条白线在宣告:奥斯曼帝国在这里结束。奥斯曼建立这座城市,在鼎盛时期这里曾拥有超过座清真寺,是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第二大都市。东西分界线,东边是奥斯曼风格,西边是奥匈风格

老城

喷泉亭,萨拉热窝中心广场

低矮的商铺,蜿蜒的街道有着浓浓的穆斯林风情。看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的人们,都记得在铜匠街,工匠们使劲敲打铜器,掩护瓦尔特逃跑的场景。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铁匠铺拍摄地,老铁匠的儿子胡色雷.贝格清真寺;瓦尔特开枪射击德国士兵的钟楼

傍晚登山顶远眺,夕照下的萨拉热窝尽入眼帘,城市依山构筑,古老多元的建筑,无论是清真寺、天主教堂还是东正教堂,与密集的楼房协调和谐共处一城。

萨拉热窝高山缆车

来这里既可以品尝到牛排、红酒,也有美味的波斯尼亚饮食:绵软的奶酪;

仙境如画与饱经过战争之苦,太多的美好太多的苦难,愿这里战争的硝烟永远不再燃起。Makelove,Notwar!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最终解释权归“爱车”所有。

部分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若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告知我们,以便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46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