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时差 >> 正文 >> 正文

萨拉热窝的战争与和平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19/4/13

自年5月29日起,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也开始对中国护照免签之后,这巴尔干半岛的小环游实现起来就变得方便很多。自驾从公路入境手续非常简便,从塞尔维亚边境出来往前开一点路,就到了波黑入境窗口,同样不用下车,交上护照,盖上入境戳,波黑,我来了。

有些地方,你未曾抵达却时常耳闻,萨拉热窝这个名字,就是这样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我不确定我是不是看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电影,也无意来寻找瓦尔特,但这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的城市,提起她似乎总和战争联系在一起。

且不说从罗马帝国占领开始,经历了几个世纪的交替好不容易建立起波斯尼亚王国,却又遭受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以及后来的成为奥匈帝国领地的那些远古故事。就是离我们近一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南斯拉夫、波黑战争……哪一次少了这个国家,离了这座城市。

尤其是波黑战争,算起来离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也就只隔了二十几年,你以为战争离我们的时代很远,但其实也就是我们年少时发生过的事情。和平年代?也许我们真应该感谢的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度。

而对这些饱经沧桑,满目疮痍的地方,似乎总会更吸引我前去一探究竟。小时候不喜欢上历史课,如果会知道自己长大后就喜欢往那些有历史的地方跑,我一定要穿越去那时的课堂,摇醒正趴在桌上流着哈喇子的自己:快醒过来好好背点历史知识呀!也不至于如今聊起,总嫌言语匮乏。

萨拉热窝位于被狄那里克山脉所环绕的萨拉热窝河谷之中,所以这一路上就是不停地在翻山越岭,穿越一个又一个的隧道。很多隧道都很原始,就只是把山凿开,挖去了石块,简陋到连个路灯都没有,伸手不见五指。每每进入这样的隧道心里就有些莫名的恐惧,就好似要被无边的黑暗吃掉了一样,格外地渴望隧道尽头的那片光明。现在知道为什么这里开车都要求车前大灯常亮,唯这一盏灯能照亮前程。

上图:photobySussi

所幸一路还是有很美的山水为伴,风景秀丽。想着尽量早点到萨拉热窝,免得晚上走山路万一遇到些什么说不准的意外状况,这人生地不熟的,我们只有两个女生,虽然我长得比较凶残以及安全,但万一他们对我的美貌旅伴苏西小姐起了歹心,我也还是打不过的,所以老司机一路没停地踩着油门赶路。

谁知老天大约故意的,你越急就越是要给你找点麻烦。走了差不多一半的路时天色忽然暗下来,这山里的雨啊说来就来,瞬间暴雨如注,雨刮器开到最快档都看不清前面路了。好啦好啦,不着急不着急,我慢慢开还不行嘛。我对苍天服输,苍天说那不好玩了,于是快到萨拉热窝的时候就把雨神给撤走,给了我一片意想不到的雨后的火烧云。

紧赶慢赶地与天黑赛跑,总算快到目的地了,眼前跳出一片星星点点,立马靠边停车,拍下了第一眼的萨拉热窝。要说这夜景能美上天去倒也未必,可你要知道如今这安宁祥和的璀璨星光下,是经历了数不尽的磨难后重生的古老城邦中心,你也会为世界和平默默祈祷。后来发现这一处观夜景之地是一个咖啡馆,晚上没什么娱乐活动,第二晚又专程开车上来点上一壶土耳其茶赏夜景,便是不错的夜生活之所了。

订的旅馆就在拉丁桥的边上,倒不是因为客房的小阳台上就能看到河对面弗朗茨·斐迪南的遇刺地点,我可不是什么狂热的战争爱好者,只是因为这里停车方便去哪都近。

拉丁桥在南斯拉夫时期被称作普林西普桥,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年仅19岁的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桥头暗杀了弗朗茨·斐迪南(奥地利皇储)和他的妻子索菲·霍泰克,这起事件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在巴尔干半岛旅行就会时时刻刻面对一场历史知识大拷问,谁的学生时代没有被考过一战导火索这种题目的,想必我们之间是有代沟存在了。

战争打响之后,巴尔干半岛的战事基本集中在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附近,萨拉热窝倒是躲过了大规模的破坏,所以至今还是能看到很多的历史遗留建筑。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留下的数不清的清真寺,耸入云宵的宣礼塔,以及奥匈帝国占领时期留下的教堂和欧式楼宇,都在这里汇聚一堂,热闹却又不觉得突兀,果真是“欧洲耶路撒冷”,东西方文化和宗教的碰撞融合造就了这独特的萨拉热窝。

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门口的喷泉

耶稣圣心教堂

当年奥斯曼帝国为了推行伊斯兰教,出台了皈依穆斯林就可以进入“上层阶级”,并且还可享受诸如减免税收,享受更好的社会福利等等的一系列政策,以至于当时很多的波斯尼亚人由基督教改宗为伊斯兰教,形成了波斯尼亚穆斯林民族,这也是造成如今波黑人数最多的宗教的一大原因吧。

还蛮喜欢在萨拉热窝的老城里漫无目的地溜达的,时时会有种回到伊斯坦布尔的错觉。穿行在琳琅满目的小巴扎、敲敲打打的手工饰品店、飘着烟火气的烤肉铺、比肩接踵的咖啡馆、咕噜咕噜的水烟中……土耳其人统治近四百年的痕迹实在是很难从这里抹去的。

土耳其市场

走累了就找一处街边的咖啡馆坐下,看来来往往的众生,品苦涩如吃土的波斯尼亚咖啡。如果我说波斯尼亚咖啡就是土耳其咖啡,可能很多波斯尼亚人是不会认同的。尽管在东欧、西亚、北非等很多国家的咖啡本质上来说都是土耳其咖啡,但波斯尼亚人还是很执拗地把自己的咖啡叫做波斯尼亚咖啡,这就是所谓的咖啡文化。

区别倒也是有的,土耳其咖啡是将咖啡粉和冷水加在一起(可以加糖也可以不加)在长柄壶中烧开,然后直接倒出来在小杯中饮用,煮咖啡的长柄壶算是工具不上桌的。

波斯尼亚咖啡则是先用长柄壶将冷水烧开,接着倒一半的热水到咖啡粉中,煮开至壶中的咖啡冒出泡沫将沸未沸时关火,再把剩下的热水倒到咖啡中,这样咖啡的泡沫就会更加的丰富。倒入杯子的时候还要先用勺子把泡沫舀出来,咖啡倒满之后再将勺子里的泡沫加到上面,没有泡沫的波斯尼亚咖啡在波黑人眼中是不完整的。

糖是不能加到波斯尼亚咖啡中去喝的,可别老土了。咖啡上桌的时候,是将煮咖啡的长柄壶、咖啡杯、还有糖罐一起端上,正确的喝法是先喝一口白水再喝咖啡,如果觉得苦可以拿一块糖含在嘴里,接着喝上一口咖啡,让糖混合着咖啡在嘴里融化。仪式感挺足的,咖啡器具也是好看的,但我必须承认我不爱喝,毕竟这一喝一口土比西北风也好喝不到哪里去。

倒是这家咖啡茶馆的老板让人过目难忘,满头白发却保持着良好的身材,场地虽小却布置得颇有异域风情,背景音乐时不时地飘来,传达着这位帅大叔不俗的音乐品味。每一个来的客人都好似他的多年老友,正如老板自己所说,全世界都有他的好朋友。而每一个客人离开的时候,他必亲自送到门口,握手寒暄告别。一直也梦想开一家小小的涌动着温情的小店,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实现。

波黑这个季节竟还是阵雨频频,走着走着就会忽然下起一场大雨,砸得原本熙熙攘攘的人群四下逃散。躲进路中央的餐馆帐篷下,一边等雨停,一边研究下附近有什么地方可去。看了看城外靠近机场的地方有一处隧道博物馆据说是参观后会比较震撼人心,但是四点半售票就停止了,时间抓紧一点的话可能还来得及。也等不得雨停了,稍微小了一点之后就冒雨回旅馆开了车直奔城外而去,赶在停止售票的最后一分钟到达。

这也算是在萨拉热窝唯一专程去看的“景点”了,近距离的波黑战争体验。门口的砖墙还保留着当年战争留下的大大小小的弹孔,进得门内“血色玫瑰”赫然就在眼前。萨拉热窝原本很多街道上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斑斑血迹,据说是为了纪念战争中的遇难者,每一处有人死去的地方,当地人就会在这里留下这红色印记,形同一朵盛开的“血色玫瑰”。但政府为了让人民早日走出战争的伤痛,逐渐地将这些印记清除掉了,只在几个特定的地方保留了几处,警示战争之殇,也提醒勿忘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触目惊心的是博物馆内保留的一小段位于机场跑道下方的人工挖掘隧道,当年萨拉热窝被塞族武装围城的时候,这可是这座城市通往外部世界的最重要生命线。弯着腰弓着背重走一遍这生命通道,很容易头就直接撞到柱子上去,可即便撞上了,这皮外伤和战争留给人们的伤痛相比,也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从城外返回,赶在日落时分登上黄堡,曾经的堡垒现在只留下了一些残墙断瓦,原本这是一个俯瞰萨拉热窝全城观看日落的最佳位置,怎奈这场雨下下停停,太阳早就躲在了厚厚的乌云背后。我看着眼前活力四射、朝气蓬勃的萨拉热窝,想起《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从黄堡的视角所拍的片尾。

“真有意思,我来到萨拉热窝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

“你说瓦尔特是谁?请告诉我他的真姓名。”

“我会告诉你的,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图片和文字均为原创,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形式转载。如果觉得有用,感谢金主转发、点赞、打赏。

許向山

我亦是行人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为何复发
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3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