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莫斯塔尔,当天下午我们前往萨拉热窝,晚上到达并入住好莱坞酒店(HotlHollywood)。第二天,开始在萨拉热窝的半天行程。
萨拉热窝(Sarajvo/Сара?ево),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首都,更是历史悠久、很有故事的一座城市。考古学家发现,这里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居住。在整个中世纪,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省的一部份,城市名字改为乌尔夫-波斯拿(Vrh-Bosna)。奥斯曼帝国在年代建立萨拉热窝,城市改名波斯纳萨拉伊,发展为这个地区最大的都市。这个时期许多基督徒改宗伊斯兰教,这一地区被称为萨拉伊奥瓦斯(sarayovas?),土耳其语中“有宫殿的平地”的意思。Sarajvo的意思是这个依山而建的古城,像宫殿一样富丽堂皇。
01
桥啊桥:最重要的是拉丁桥
早上起来,站在酒店阳台上,首先看到的是河流与桥,然后才是远山。这是我在八十年代中期曾经来过的城市,不知如今怎么样了。
早餐后开始一天行程。天色也渐渐由多云转晴。我们从乘坐的大巴往窗外看去,一座一座的桥像是接踵而来。桥,桥啊桥……感觉波黑的桥是特别的多,在萨拉热窝尤其为甚。
萨拉热窝位于萨拉热窝河谷,为狄那里克山脉所环绕,被浓密森林覆盖的丘陵地和5座山峰所包围。米里雅茨河自东往西,流经市中心,汇入波斯尼亚河。米里雅茨河有“萨拉热窝之河”之称,其源头位于萨拉热窝以东数公里的帕莱。波斯尼亚河的源头波斯尼亚之泉靠近萨拉热窝西部的伊利扎,这里也是萨拉热窝重要的自然地标。
萨拉热窝以其传统宗教的多样性闻名,几个世纪以来,伊斯兰教、正教、天主教和犹太教的信徒都在此共存。由于这里宗教多样性和其共存的漫长而丰富的历史,这里经常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
沿河一路过去,看到不少的清真寺。
横跨米里雅茨河的桥梁有各种的风格,看上去很有历史的沧桑感。
沿着米里雅茨河边的亚帕尔大街走去,可以看到一座漂亮的橘黄色建筑,那是萨拉热窝曾经的市政厅。这是一座摩尔式风格的大楼,也是萨拉热窝现存为数不多的奥匈帝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更重要的,它是奥匈帝国的帝位继承者费迪南大公遇刺前,视察所经过的最后一座萨拉热窝的地标性建筑。当时他们在这里出席欢迎仪式。
再往前,就是我们专程要去的拉丁桥了,以前也称普林西普桥。这座桥的历史意义不在于建筑本身,而是它是斐迪南大公夫妻被普林西普枪杀的现场。桥过去是木造的,在洪水中被破坏,年重建。
年6月28日,就在这座桥的北侧,也是我们站的这边,斐迪南大公夫妻被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这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当初为了纪念普林西普,桥梁曾经改名普林西普桥,在南斯拉夫解体之后恢复为拉丁桥。
在拉丁桥对面,是小小的一战纪念博物馆。只有一间展室,简单的陈列,简单的说明……八十年代中期那次我进去过。记得那时候和拉丁桥一样,它称为普林西普博物馆。
博物馆的墙身嵌有一块石碑。记得八十年代中期那次来时,在石碑下面,普林西普开枪所站的位置,地上是有一双摹制的大脚印的。如今,人行道还是人行道上,不见了的是脚印。
我们在这边拍照、怀旧,那边街对面走过一位女军人……像是在提醒我们,巴尔干半岛有“欧洲的火药桶”之称。历史上,有过斐迪南大公夫妻被刺的“萨拉热窝事件”,像”一粒火星”点燃了“火药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南斯拉夫解体期间,这里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波黑战争……
波黑战争发生在年4月-年12月,是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进行的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其中包括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都市包围战——萨拉热窝围城战,塞族一方军队从年4月5日到年2月29日包围了萨拉热窝。
回到桥的话题。当天中午我们离开萨拉热窝,前往黑山共和国。中途在休息区,我们又见到了喘急的河流和桥……
02
铜匠街:想起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从拉丁桥、一战纪念博物馆旁边的街道一直进去,很快可以看到许多清真寺的绿色圆顶。其实,这也就是进入了巴什察尔西亚(Bascarsija)老城区,也称土耳其老城区。
看远处,那座高高的钟楼(宣礼楼);看近处,这些逼仄的街道,其实也就是巷子……此情此景,是否一切似曾相识?
对于许多中国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我辈,萨拉热窝这个名字更多是因为当时一部电影在中国的风靡一时,而被记住并心心念念的。这部南斯拉夫电影名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他还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名叫瓦尔特的英雄。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南斯拉夫出品的战争片,哈·克尔瓦瓦茨执导,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留比沙·萨马季奇等主演。影片讲述了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饰演的角色瓦尔特,一个著名的二战反法西斯英雄,凭借个人出色的谋略与众多英勇的游击队员一道,让打入内部的间谍现出了原形,成功挫败敌人阴谋的故事。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有这样一段情节,有人假冒联络员到钟表店接头,要见瓦尔特。由于他能够准确说出“空气在燃烧,仿佛大地在颤抖”的联络暗号,钟表匠谢德信以为真。当他得知将瓦尔特约到清真寺见面是纳粹设下的圈套时,毅然决定为瓦尔特赴死。他在清真寺内的喷泉旁,举枪击毙了等待瓦尔特上钩的假联络员。对面钟楼立即响起密集的枪声,谢德中弹倒在血泊中……走在附近的瓦尔特听见枪声,冲上钟楼,击毙德军机枪手,端起机枪向不同方向德军扫射,德军纷纷倒下……影片中,瓦尔特是从钟楼滑绳而下撤走的。
清真寺全称加齐胡斯雷夫清真寺,建于年,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清真寺,波黑最重要的伊斯兰宗教建筑和奥斯曼帝国建筑风格代表之一,由当时波斯尼亚省统治者加齐呼斯雷夫资助。设计师AcmEsirAli,他也是伊斯坦布尔YavuzSlim清真寺的建筑师。在奥匈帝国时期,加齐胡斯雷夫清真寺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实现电气化照明的清真寺。年-年内战期间,清真寺遭到严重破坏,年开始进行修复工作。由于修复资金来自沙特,修复时明显带有瓦哈比教派风格。
旁边就是铜匠街。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撤退的瓦尔特和游击队员跑过这里。老铜匠们不约而同开始敲击,此起彼伏的叮当声,让追击而来的德军陷入晕乎当中……
据说最初这里的每条街道都有自己的主打行当。久而久之,行当就成了街道名称,比如铜匠街、锁匠街、鞋匠街、裁缝街等等。其中铜匠街是历史最悠久,也是名气最大的一条街,汇集了制作、经营各种铜制品的店铺。
这里可以看到,工匠们还在沿用传统的老方法,敲敲打打制作工艺品。工艺品很精致,价格也不贵。
继续往里走去,就是老城区中心广场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3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