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24日,一份判决书摆在聂荣臻面前,内容触目惊心:
“该犯自恃聪明,自以为是,政治上极为落后。对我军雇佣日籍医务人员,一向抱反对态度。对给他治疗的日籍医生,则极端仇视。认为都是‘民族敌人’。行凶后态度镇静,以为杀了一个日本人可以不偿命。”
聂荣臻流泪了,他接着往下看:
“综合全案检查结果,枪杀津泽胜致死,确系蓄意谋害的犯罪行为。依法应处以极刑。该犯所供对津泽胜在治疗中的怀疑,事实证明,毫无根据,完全出自无端臆测。即使津泽胜有问题,亦应依法律手续处理,不容任何个人擅自杀人。”
聂荣臻之所以流泪,是因为他对这名被判死刑的罪犯太熟悉了,他叫沙飞,中国革命摄影事业的先驱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时任华北军区政治部画报社主任,正师级干部。
聂荣臻不敢相信,这位竟会无故枪杀给自己治疗的日本医生,但判决书上写得清楚,铁证如山,义正词严,依法判刑,他只能为沙飞感到深深惋惜。
3月4日清晨,沙飞在石家庄市郊外被执行死刑。这一年,他38岁。
转眼36年过去,时间到了年5月19日。
这一天,北京军区法院依法作出判决:“撤销原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年2月24日判决,给沙飞恢复军籍。”同年6月,北京军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恢复沙飞同志的党籍。
判决书再度摆在聂荣臻面前时,87岁的老帅聂荣臻再度流泪。
一个摄影师,为何能成长为解放军的正师级干部?作为一名军队文职干部,沙飞为什么会枪杀一个日本医生,又为何被判处死刑?同一个案件为何时隔36年进行重审,法院又为何撤销36年前的死刑判决?是沙飞被冤枉了,还是原判决错误?本篇文章带你一起回顾沙飞的传奇人生,以及他枪杀日本医生的案件始末,揭开一桩不为人知的历史谜案。
年,司徒传(即沙飞)出生于广州一个商人世家。
司徒家族是当地名门望族,世代从事医药生意,人丁兴旺,广州是当时民主革命的中心,时尚文艺的前沿,受西方革命和艺术思想影响较大,司徒家族中出了不少从事艺术的人,幼年的沙飞耳濡目染,对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少年时期的沙飞热情奔放,思想进步,富有理想,勇于追求,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年,北伐如火如荼,革命浪潮席卷全国,正在广州育才英文学校读书的沙飞响应号召,毅然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当了一名报务员。
这一年,沙飞只有14岁。
两年后北伐胜利,沙飞退伍回乡,继续到学校读书,毕业之后,有报务工作经验的沙飞被本家亲戚、时任汕头电台台长司徒璋看中,到汕头电台当了一名报务员。在电台工作期间,沙飞结识了女同事王辉,两人于年登记结婚,这年他21岁。
21岁的沙飞还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热情高涨,爱好广泛,每天脑子里都有新想法,一会想拍电影,一会又钟情木刻,什么新鲜的玩意都想尝试一番。
直到年,沙飞加入了一个叫黑白影社的摄影团体,邂逅了毕生的真爱。
黑白影社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摄影团体,其中不乏社会各界名流和摄影名家。沙飞对摄影入了迷,不仅购买了照相机,还在家里设置了一间冲洗的暗房,没事就喜欢到处摄像,他的时间和金钱大多都用在了摄影上。
年,沙飞把一本外国画报拿回家,把一副照片指给妻子王辉看,这是一张拍摄于年6月的照片,反映的是萨拉热窝事件,即费迪南大公访问萨拉热窝时被一位塞尔维亚族青年开枪刺杀的场景,这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改变了历史进程。
沙飞眼中闪着奇异兴奋的光芒,激动地对妻子说:
“摄影是可以记录历史的!我要当摄影记者。”
要知道在当时的中国,大多数摄影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10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