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为什么火?
近年来,"凡尔赛"这个词火了起来。之所以火,是因为以"凡尔赛文学"命名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开始在网上流行起来。这种文学采用欲扬先抑、明贬实褒,看似抱怨实则炫耀的方式表达。
但你知道吗?"凡尔赛"这个词之所以能够举世闻名,并不是因为"凡尔赛文学",而是一份以它命名的协议,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不仅标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最终导致了近1亿人的伤亡。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凡尔赛条约作为一战的协议,怎么就导致了二战的爆发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先说一下《凡尔赛条约》的一战背景。
《凡尔赛条约》的一战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年。一战爆发之前,世界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都已经被瓜分完了,其中英法占得最多,而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由于建立的晚,本身没有占到多少殖民地。老牌列强和新兴列强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
后来,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绑到一起,成立了"同盟国"军事集团;英国、法国和俄国绑到一起,成立了"协约国"军事集团。两大阵营为了争夺势力范围,擦枪走火,争执不断,随时可能打起来。
就在这时,奥匈帝国的皇太子在萨拉热窝被暗杀了,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于是,德国就支持奥匈帝国,以这个事件为理由,对俄国宣战了。此后,德国以与奥匈帝国是军事同盟为由,很快对俄国、法国和英国宣战,奥匈又对英法宣战。只有意大利暂时保持了中立,后来投靠了协约国一方。
这样两大阵营就开始大打出手。此后,美国、日本等国家也加入其中,使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一场横跨亚非欧,涉及几十个国家,约有万人参战,死伤超过万人的大规模战争。
需要指出的是,一战之所以能打起来,主要是德国发动的。虽然首先宣战的是奥匈帝国,但奥匈本身实力有限,没有德国的支持,它是不敢宣战的。德国是同盟国一方的领导者,论军事实力是绝对的主力。甚至有人认为,整个一战的发动,背后都是德国在主导和策划。
而德国之所以如此好战,不仅由于它经济和军事实力雄厚,更由于它国内军国主义思想泛滥,上层掌权者几乎都是好战分子。因此,德国被英法等国认定为一战的头号元凶。
一战打了4年多,打得非常惨烈。战争中,德国损失大量财富,经济近乎停滞。同时,伤兵遍地,加之前线战败的消息不断传来,国内反战情绪不断高涨。到年,德国民众干脆发动了政变,直接把皇帝赶下了台,成立了新的共和政府。新政府看到战争实在打不下去了,就向英法投降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直到德国宣布投降,英法等协约国的军队都没有进入和占领德国本土,德国军队也没有撤离前线,更没有被缴械和俘虏。因此,年德国的投降更像是一种停战。
英法美主导签订《凡尔赛条约》
德国投降后,英国、法国、美国等协约国一方,以战胜国自居,在法国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巴黎和会",目的是商讨对德国、奥匈等战败国的处置以及战后秩序问题。能够参加这场会议的全部是战胜国的代表。会议完全由英国、法国和美国主导,战败国代表一律被拒之门外。
可以说,在巴黎和会上,德国就是待宰的羔羊,英法美完全是为谋求私利在处置德国问题,根本没有什么公理正义可言。会后,德国被逼无奈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也称《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合约》。《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规定了从割地、赔款到限制军队规模和兵种等诸多严苛的责任和义务。
《凡尔赛条约》被德国人视为"奇耻大辱"和"民族枷锁"
当《凡尔赛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回德国后,德国上下一片哗然。无论是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认为条约过于苛刻,根本不是和平条约,而是英法在借机报复德国,是在往死里整德国,是不能接受的奇耻大辱。
在德国民众看来:一战中德国并没有被英法击败。直到停战,英法都没有打到德国本土,更别说占领柏林了。德国之所以最终选择投降,是因为国内发生了经济危机和政变,是德国人自己不想打了。这个条约又是割地赔款,又是军事限制的,德国凭什么受英法这样的窝囊气?从《凡尔赛条约》的主要条款来看,也是如此。
一、割地。条约规定:德国的所有海外殖民地全部由英国、法国等战胜国瓜分。这还不算,德国本土也必须割让土地,包括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法国等条款,直接导致德国本土损失13.5%的领土和12.5%的人口。
而德国民众认为:海外殖民地也就算了,竟然直接割让德国本土。英法等国在一战中都没能占领德国本土,而战后想通过这一纸文书就让德国割让这么多土地和人口。因此,德国人普遍表示不服。
二、军事限制。条约规定:德国陆军不允许超过10万人,要知道一战德国的参战总人数是万啊。而且规定不允许建立总参谋部,不允许拥有坦克和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这等于是将德国陆军直接瘦身成了警察部队。
撇开国家尊严和军事实力受损不说,一下子裁撤多万职业军人,加上国内经济萧条,战后德国社会想不动荡都难了。同时还规定德国不能拥有空军,不能拥有潜艇。这等于直接把德国从世界顶级军事强国变成了欧洲三流国家。
三、赔款。与割地、军事限制相比,赔款就更让人无法接受了。按照条约,德国共需赔偿各战胜国亿马克(约合亿英镑),且以黄金支付。这一数字相当于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0倍。
要知道,一战中德国就因为打仗已经穷得叮当响了。战争刚结束,德国还没有从一战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政府哪有钱还这近乎天文数字的赔款呢。为了还款,德国政府只有大规模举债和大量引发纸币,最终使这些赔款转嫁给德国的中产阶级和普通平民身上。
可以说,英法等国通过一纸文书不仅榨干了每一个德国人身上的钱,而且还要让其后世子孙成为奴隶。战争赔款引发了德国长期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据说在年初,德国马克与美元的汇率还是1马克兑换2.38美元。
而由于战争赔款,到了年11月,马克已经崩溃到:1美元兑换4.2万亿马克。那些年,受赔款影响,德国本来比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大批沦为赤贫,普通民众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满足。因此,德国社会普遍痛恨《凡尔赛条约》,把他看成是英法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枷锁。
问题严重的《凡尔赛条约》
纵观《凡尔赛条约》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个条约之所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因为它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它对德国民众的剥削过于残酷,激起了德国普遍的仇恨,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苏联领袖列宁就曾指出:《凡尔赛和约》不过是强盗和掠夺者的条约,它把亿万人,其中包括最文明的人,置于奴隶地位,靠凡尔赛条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接受德国投降的法国将军福煦在提到《凡尔赛条约》时,甚至直截了当地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停战协定。而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从年签订《凡尔赛条约》到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整整是20年。
另一方面,《凡尔赛条约》作为战后条约,本应具有捍卫和平,消除战争根源,避免战争再次发生的作用。要知道,一战的发动者并不是普通的德国民众,而是具有军国主义思想的上层好战分子。而《凡尔赛条约》几乎找不到针对德国上层好战分子进行惩罚和限制的条款。
条约虽然规定把德国陆军的人数压缩到10万以内,但是德国具有军国主义思想的将领和优秀士兵最后几乎都被保留下来,成为了发动二战的种子,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希特勒。
不仅如此,德国发动一战的许多军国主义分子都在新政府(魏玛共和国)中担任要职,长期把持新政府的权力,比如,担任总统职务达十年之久的兴登堡,原来就是德国发动一战时的前线高级指挥官。他在担任总统期间,不仅积极宣扬军国主义,还曾公开担任军国主义组织"钢盔队"的名誉会长。
可以说,《凡尔赛条约》不仅没有消除德国的军国主义思想传播,没有对上层好战分子进行针对性的惩治,反而将更多的惩罚加到了普通民众身上,等于把更多的和平主义者逼上了梁山。
后来,希特勒发表公开演说时,就经常对《凡尔赛条约》进行批判,利用条约对德国造成的严重恶果,提出"砸碎凡尔赛枷锁"的口号,号召人民起来撕毁条约,进行复仇战争。
这样的演说,经常引起民众的共鸣,为他争取到了很多的支持,对他在德国推行法西斯主义,以至后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凡尔赛条约》最终导致二战爆发
总而言之,《凡尔赛条约》作为战后条约,没能根除德国的军国主义思想,反而由于对德国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剥削,激起了德国社会普遍的反感和仇恨,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10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