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去抽空看了刚上映的电影《》,这项获得奥斯卡三项技术大奖的作品,1月10日在北美上映,8月7号才在大陆上座。当然,一大部分原因是由于病毒的影响,另外也说明我们的电影引进审查制度在有效运转。
01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战期间两个小人物临危受命,穿越敌方阵地到前线部队报信,取消进攻命令的故事。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赶到,前线部队将落入敌方的陷阱中,余人将会成为灰烬。
这个故事有点像《拯救大兵瑞恩》的路数,但更专注于描绘两个小人物眼中的战争情形,镜头所放全是二人沿路所见所闻,影片极力表现的是战争的残酷——战争对大自然的毁坏,对人内心的摧残。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反战片。
她让我们看到的不是对战争的尊崇,而是战争对一个个具体的人的碾压。在战争这样一个大机器面前,所有的一切都围绕此有条不紊的进行,每个人都被安放在自己的职责里不能动弹。所有的生命只有一个意义,赢得战争。
英国人如此,德国人也如此。
这么重要的工作,为什么只安排俩个士兵?大抵是上级也信奉命由天定,对于上级而言,我已经派了俩个人来通知。至于能不能及时通知到,那完全在于命数。
在上级的内心,整个战争走向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敌人为什么撤退,有没有留下什么陷阱,敌人的计划是什么,我们需要怎么办,是撤退还是进攻,如何调整计划,这些问题才占据着他们的头脑。一千六百个人的生命,比之整个战争,实在是微不足道。一战死了多少人呢,这些人数不过万分之一。
影片还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当菲尔德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终于找到前线部队时,进攻的部署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所有的指挥官都忙着给士兵确认最后上阵的时间。而这个冒死来暂停战役的报信员,只能干眼看着他们冲锋陷阵,看着他们被炮火轰炸。
他们不是作无谓的牺牲吗,那是敌人的陷阱啊!
他最终说服了前线的司令官,按下了暂停此次战役的按钮。但司令官并不高兴,他说,这临时的暂停明天就会被新的攻击指令替代,到时候,一切又要从头开始。
是啊,前线人员太明白了,停下一场战争几乎不可能,而他们的价值就在于为主力部队冲锋陷阵。除非战争取得全面胜利,否则,暂停毫无意义,进攻的任务还是会来临,牺牲不可避免。
谁生谁死,全靠上帝的怜悯。
所以,在没有取得战争胜利前,德国士兵知道哪怕抽刀杀死救助自己的人,那也是对敌方资源的损耗,谈什么高尚,我们都是国家的子弹,为国尽忠,直到死后方休。
这是一个大争的时代,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外交家纵横捭阖的时代,这是一个要扫除一切小我的时代,赢取胜利,是一切的意义。
02
显然,我们不喜欢只把胜利当作唯一意义的时代,这不是我们小人物喜欢的时代。
我更喜欢菲尔德能停留下来的小时代:在废墟的地下室,他能陪同那个法国女孩一起照顾没有父母的婴儿,而不是留下牛奶就斩钉截铁地离去,不顾那里德国士兵的存在!
电影没有放那个女孩和那个婴儿怎么样,但只要用脚指头想想,我们就能大抵知道她们的遭遇。
看完电影,我们不禁好奇,人类怎样就到了这样一个大时代?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很快呼啸而来,狂风肆虐,至今仍留下很多痕迹。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产物,这话没毛病,但没什么用,特别是对我们理解今天的世界。
借这部电影,今天我们正好聊一下一战的几个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的青年暗杀。
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的首府,波斯尼亚自从年后便成为奥匈帝国的实际控制的藩省(关于波斯尼亚的归属还有一段公案,这个以后再说),当时皇储斐迪南大公去视察在波斯尼亚的陆军演习。
皇储第一次被袭击是在去市政厅的路上,炸弹从皇太子的汽车背后花落,仅仅炸伤了两名随从军官,凶手也随即被抓住。大公继续行程,在市政厅忙完返回的途中,医院看望两位受伤的军官,医院门口被刺杀,凶手是塞尔维亚的青年学生。
奥匈帝国的接班人在自己的地盘被塞尔维亚的青年刺杀,按道理讲这只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纷争,今天中东经常上演这样的游戏,但基本不可能引起世界大战,哪怕是像伊朗之前干的众筹万美元悬赏川建国同志的项上人头。
皇太子是在年的6月28日下午被刺杀,当时消息传回奥匈帝国,八十多岁的老皇帝只是惊讶的感叹道,“可怕,全能之神还是降罪于你”。皇帝指的是皇储之前为娶妻子而做的离经叛道的行径。显然,皇帝并不希望因此就对塞尔维亚发动一场战争,虽然他对塞尔维亚憎恶之极。
将这一事件转变成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战争、继而将两国之间的战争演变成德国对俄罗斯、德国对法国的战争也全靠那些战争贩子。
03
现在回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总觉得大战似乎可以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深刻地揭示出误判理论在世界历史中的重大作用。
当时的奥匈帝国,绝对只是想单独惩罚塞尔维亚,让塞尔维亚永远成为奥匈帝国的无害之友。
时任奥匈帝国陆军司令,一心主战的战争贩子的康拉德,将打垮塞尔维亚军队、直至塞尔维亚缴械投降、跪地求饶作为塞尔维亚战争的美妙前景。
德国呢,每当奥匈帝国底气不足,犹豫不敢向塞尔维亚主战的时候,德国就一直支持和怂恿,图什么呢?
当时德皇威廉二世心里盘算,奥地利出于义愤教训塞尔维亚,德国此时支持他肯定是顺水人情,并因此又欠德国一份情。
英国和法国无论是因为害怕战争还是希望和平,一定会劝他们的盟友俄国不会插手塞尔维亚的事情。俄国迫于单独面对德国,一定也会止步不前。
从此以后,俄罗斯一定不再相信他同法国、同英国的三国协约,唯德国仰首是瞻。欧洲,又会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天下。
德皇的这算盘,不可谓不精明。
7月5日,德国向奥匈帝国保证,如果因为奥地利对塞尔维亚采取制裁措施而使它卷入与俄罗斯的冲突的话,德国将支持奥匈帝国。
年7月23日,奥地利在盟友的鼓动下,终于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7月26日,他言辞句厉地拒绝塞尔维亚的答复。7月28日,他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29日,炮轰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当夜,俄国开始局部动员。
当俄罗斯开始动员后,德国开始紧张。
德国参谋部一次次要求德皇也开始动员,否则德国将失去战机。德国开始动员的消息传到俄罗斯,俄罗斯的将军们也要求沙皇进行总动员。
31日,德国对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宣布若俄罗斯不“在十二小时内中止一切针对我国和奥匈帝国的军事措施”,德国将实施总动员。
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在一系列动员比赛后,德国和俄罗斯走上战场。
04
德国有一个很奇怪的先发制人战争理论,来自于年至年担任参谋总长的施利芬伯爵。
年,法国和俄罗斯结成军事同盟。针对德国被俩个大国同时包围的情况,施利芬赶在退休之前完成了他的杰作,“在两面战争中,整个德国必须扑在一个敌人身上,扑在最强大、最有力、最危险的那个敌人身上,而这个敌人只能是法国”。
在他的计划书中,德国分配八分之七的兵力在六周时间内击溃法国,而以八分之一的兵力守卫东部边境防守俄国,直至大部分军队调过来打击这个位居第二的敌人。
施利芬计划的核心是时间,是在西线的速战速决,他需要在六周内举全国主要力量击溃法国,再掉转头来对付俄罗斯,那个时候根据俄罗斯的铁路情况才刚刚完成总动员;因此对于实施施利芬计划而言,一切阻碍时间的障碍都必须被扫除。
这是德国为什么无法容忍俄罗斯在国内动员的重要原因,即使俄罗斯口口声声保证他的动员绝不针对德国。因为如果等俄罗斯动员完成,德国就失去六周攻打法国的时间,而等德国东线也大军压境时德国就真的需要同时两面作战而无法分身。
这也是德国决心借道比利时的原因,因为只有绕过法国的边境常规防线,才能迅速包抄法国而不必消耗在法国防守的边境线上。
就这样,当德国向俄国作出最后通牒时,也同时将最后通牒抄送给了法国,并要求法国在十八个小时内宣布在俄、德战争中是否打算保持中立;如果法国同意保持中立,那就要将图勒和凡尔登两处要塞交于德国使用,德国是想确保法国无路可走。因为德国军队在发出通牒之时已经按照施利芬计划开始向比利时方向出发了。
据说在德国军队出发前,德皇威廉二世犹豫过。
当时有人为避免德国两线作战提出过一个方案,即将阿尔萨斯作为德意志联邦下的一个邦国来实行自治。如果这个方案得到当地人民同意,就可使法国参加战争收复失地的任何理由都站不住脚(年俾斯麦主导下的对法战争,法国战败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给德国)。法国不参战,英国也基本不会加入。英国不加入,也就根本不会引发世界大战。
威廉二世当时听完后非常激动,立即派人赶紧去找参谋长毛奇来。德皇兴奋地向毛奇说,我们只需要同俄国作战了。
想到要把部署到西线的百万大军在开拔之时调转一百八十度,运到东线来,毛奇想到的是彻底的混乱、失控,有史以来计划得最完善的计划将荒谬地毁于一旦。
他断然拒绝皇帝的旨意。凡事一经决定,就不能变动,毛奇跟给皇帝说道。在总参谋长毛奇的说服下,威廉二世伤心的说道,要是你的伯父(指老毛奇),肯定会给我个不同的答复。
一个能暂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遇就这样悄然而逝,至此之后,德皇将一步步被德国参谋部牵着鼻子走,外交、经济全部依赖战争计划。
德军按照施利芬计划,8月3日对法国宣战,第二天上午,在遭到比利时的拒绝借道通行情况下,对比利时发起攻击。
与德国同作为比利时中立担保方的英国,在得知德国即将进入比利时,便要求德国履行自己签订的公约——保证不侵犯比利时的中立。德国予以拒绝,英国随之向德国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在一环扣一环中引爆。后来又因为德国的格本号战舰逃到了奥斯曼帝国的港口,在苏雄海军的裹挟下奥斯曼加入到了同盟国阵营,接着引发整个中东的战争。
05
威廉二世大概永远都想不到,就是在他的怂恿和支持下,世界大战就这样爆发了。他只是想需要一点点胜利,对外来安慰他的盟友,对内来证实他的英明。
他不知道,他所在的那个世界是如此脆弱,而德国所谓的一切自卫措施都要以毁坏人类前几个世纪积累的文明规则为代价。
他更不知道,由此造成的大战,最终除了导致他的皇位不保外,也将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统统摧毁殆尽。
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上一代一代的历史学家、学者、记者将这个时代的各种故事一遍遍叙述,以期窥见他的全貌,从而找到不用全面毁灭的道路。
《》也是这样的努力结果之一,但她有没有用,似乎还很难说,因为在多少国家,决定战争的还是那些大人物们,而他们,不一定有机会看这些电影。
全文完#感谢支持
伯纳德除了苟且,我们还应有远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5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