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说电影
贾银台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农村能看上一场电影,那可是十分稀罕的事情。依稀记得,偶然间县里的放映队来到村里,消息便会不胫而走。村里古建筑响殿上,那个不知何年遗留下来的大铁钟,被一位人称“老毛根”的村民敲得震耳欲聋——这是当时村内有重大活动时的信号。听说晚上要演电影,男女老少奔走相告,犹似天大喜事临门。
大后晌太阳还不落,村边的打麦场上便挤满了人群。两名放映员趾高气扬、神气活现,自觉好似神灵下凡。他们首先把那黑边白心的银幕高高挂在两根栽好的竹杆上,然后打开箱子,支好放映机,把几盘影片放到手边的箱子上等待天黑。
等到太阳落山,夜幕降临,两人踩响发电机,放映机旁便亮起了光色昏黄的电灯。随后他们将两个胶片圆盘迅速装在机器上,打开按钮。随着胶片盘缓缓转动,银幕上开始显现出“xx电影制片厂”和电影片名。其时我年岁尚小,记忆中只留下《红孩子》《柳堡的故事》《秦香莲》等电影名称。
六十年代,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公社成立了电影放映队,农闲时逐村轮流放映。每逢演电影那天,刚吃过午饭,便有闲暇的妇女或儿童拿上马扎或板凳到场地占位子,为抢到一个好位子互相争吵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晚上,男女老少坐着的,站着的,把孩子扛在肩上的,整个广场人头攒动、密不透风。
那时的电影大多是黑白片,记忆中有《古刹钟声》《智取华山》《槐树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苦莱花》《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红日》《红旗谱》《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奇袭》《朝阳沟》《马兰花》《刘三姐》《今天我休息》《夺印》《雷锋》等。
进入六十年代后期,很多影片停止了公开播映,人们能看到的电影廖瘳无几。只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几部革命现代样板戏,如《沙家滨》《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杜鹃山》等。外国影片包括朝鲜的《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侯》,南斯拉夫的《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
由于经常观看,几部电影中的台词,几乎成为人人耳熟能详的口头语,如《地道战》中伪军汤司令那句:“高,实在是高!”;如《小兵张嘎》中罗金宝那句:“别看现在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还有朝鲜影片《摘苹果的时候》中那句“再美的脸蛋也种不出大米”……还有的人,将当时所有电影总结为“咱好他坏,咱胜他败。”“中国电影是新闻简报,越南电影是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现在想起来,真的让人忍俊不禁。
改革开放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文艺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电影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出了一批又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优秀电影作品。从《庐山恋》《牧马人》《芙蓉镇》到《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大路朝天》《芳华》《黄大年》……还有反映红色革命和歌须老一辈革命家的《开国大典》《大决战》《周恩来》等等,电影市场再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如今,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传媒手段的飞速发展,电脑、电视机、手机及其它媒体的广泛普及和运用,早年“万人空巷”看电影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即使电影屡屡下乡,但人们也不再感到新鲜奇怪,更不会锁门闭户倾巢而动。欣赏电影的方式也推陈出新,如逢炎炎夏日,便会打开空调。若遇冰雪严寒,则有暖气供热。茶余饭后,坐在屋里,只需拇指摁,食指一点,心仪的影片便会立刻映入眼帘。再也不用去争座抢位,再也不用口舌相争,便可惬意欣赏古今轶事、民族英雄、战争烽烟、神州美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蓝图早已绘就,家乡人民昂扬向上,创建着更加灿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祈愿更多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祈愿更多更好的电影走进城市影院,走进美丽乡村,走进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中……
★
作者简介
●
贾银台,73岁,武安市午汲镇上泉村人,退休教师。喜好文学、音乐、美术,有多篇小说、散文及新闻通讯报道见诸报纸和新媒体。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征文启事
文字:贾银台版式:袁 琪 编辑:郭晓曼 编审:李翠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