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22日晚10点45分,塞尔维亚著名演员日沃伊诺维奇在贝尔格莱德病逝,享年83岁。
啊朋友再见窦鹏-老炮儿电影配乐
日沃伊诺维奇,一个充满陌生感的名字。事实上,对于中国的几代人来说,我们更习惯于叫他瓦尔特同志。事实上,在我们的印象中,瓦尔特同志仅止属于一座城市——萨拉热窝。
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年摄制完成,年由北影厂译制引入中国。此后风靡数十年,在中国观众的心目中,瓦尔特与萨拉热窝,二位一体,不可分割。正如片尾那个德军上校冯·迪特里施所说的,“你看到这座城市了吗?它,就是瓦尔特。”
在那个文艺市场被八部样板戏统治的年代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让中国人突然睁大了双眼,如沐春风。
从此以后,瓦尔特的勾拳,吉斯的卡宾枪,钟表匠在德国注视下从容走向女儿尸体的决绝,和冯·迪特里施上校的那句名言:“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成了一代中国年轻人的精神图腾。
电影中的三巨头:吉斯、苏里、瓦尔特
没有夸张,老炮儿们当年对于瓦尔特的迷恋,一如今天的粉丝们对于宋仲基的痴狂。
不必讳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偶像,崇拜什么样的偶像,一如被什么样的食粮喂养。
和精致、温暖和俊朗的宋仲基相比,瓦尔特是粗糙、冷峻和生硬的。只是父辈们会这样告诉他们的下一代,当年瓦尔特是怎样让同样精致、温暖和俊朗的唐国强相形见绌。
瓦尔特同志
当年的南斯拉夫,就是一代人想象中的美好异邦: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兄弟,是反法西斯的战友,那里盛产瓦尔特同志这样的硬汉,那里是长驻在一个时代长卷中的精神家园。
然而时光流转,当年我们眼中英雄的南斯拉夫,在变迁的世事中饱经战乱,分崩离析。英雄主义被离散解构,国家精神在动荡中消解,一切正如今天塞尔维亚导演库斯图里卡的电影《地下》传达的那样:回望这个民族的成长史,更多的感慨在于荒诞、悲怆和感伤。
时间会披露真相,然而情结却根深蒂固。重温《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每个人都会感知它的幼稚、虚妄和程式化、脸谱化,但作为一代人,他们只会牢记住一个特殊的年代里,曾经让他们血脉贲张的瓦尔特同志。
必须承认,相比于历史真相和文艺本质,青春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更为重要。
别了,瓦尔特同志。连同《桥》、《卖花姑娘》、《看不见的战线》……这些曾让一代人在样板戏之外,呼吸到异域空气的老电影,至少它们让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不至于贫瘠得一无所有。
别了,日沃伊诺维奇。想想只有他曾主演的《桥》中那首主题曲,才配得上送别一代偶像、一段记忆的英雄主义挽歌:“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上,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瓦尔特是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一个问号,40多年来至今仍吸引着人们。40多年前为什么当时社会掀起了瓦尔特热潮,为什么《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会从众多同类型影片中脱颖而出,瓦尔特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的偶像,而电影中瓦尔特的原型真实的一生又是怎样的?
瓦尔特热潮之谜
上世纪70年代,一部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把民族英雄瓦尔特的形象深深印刻在了一代人心里。当年瓦尔特这个银幕上的英雄曾让亿万观众痴迷,瓦尔特象征着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他已经成为了萨拉热窝这座城市最主要的名片之一。
许多中国人正是因为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而记住了萨拉热窝这座城市的名字。“—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等经典台词成为人们永远的回忆,主人公瓦尔特勇敢、机智,率领游击队员抗击德国纳粹、保家卫国的形象深深扎入中国观众的内心。
传统的游击队题材影片中塑造的多是些不修边幅的绿林好汉,他们往往最后会因伤病而死去,但是瓦尔特独树一帜。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衣着得体、风度翩翩的男主人公,他足智多谋,身怀绝技,一次次化险为夷。影片公映后很长时间,人们才在诸如《碟中谍》等影片中,看到类似在行驶的列车顶上打斗等一些精彩的动作场面。瓦尔特就像英国电影《》中的詹姆斯·邦德一样,是南斯拉夫的超级英雄,也使得这部电影成为南斯拉夫历史上最卖座的影片。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精巧的剧情设计以及创新的动作场面,可以说它的上映集“天时、地利”于一身。它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游击队影片的老套路,比如游击队员要无时无刻地表现出爱国热忱、追求自由和理想、为祖国不惜牺牲生命的大无畏精神等等。片中主人公更像是一位侠士,类似于中国武侠片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英雄。因此,在当时同类影片中显得尤为独特,成为一部划时代的经典影片。
谈到当年这部影片在中国产生的轰动效应,纪录片《瓦尔特》的导演安钦认为,一方面这部影片上映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中国那时还很难看到西方国家的电影;另一方面,当年中国与南斯拉夫的制度相近,而该片反法西斯的主题与中国的抗日战争又非常契合,因此引发众多中国观众的共鸣。
真正的瓦尔特是怎样的
真正的弗拉基米尔·佩里奇·瓦尔特与演员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扮演的瓦尔特,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电影瓦尔特的原型弗拉基米尔·佩里奇·瓦尔特年生于普里耶波列(现波黑塞族共和国境内)。二战期间,为了保卫祖国,只身前往萨拉热窝。在与法西斯的斗争中,他智勇双全,事迹被广为传颂。年萨拉热窝解放前夕,这位英雄不幸牺牲。他是萨拉热窝的灵魂,萨拉热窝因他而成了当时南斯拉夫不屈的象征。
然而随着南斯拉夫的解体,有关瓦尔特的故事也出现了众多版本。今天,当人们谈论起瓦尔特时,往往只是一个影片中的人物,而不再是那个活生生的民族英雄。一切有关他的传奇也都被电影剧本编撰的故事所代替。人们已经不再记得真正的瓦尔特和与他相关的事迹了。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剧情及经典台词
剧情概况年,德军试图把占领巴尔干半岛南部、希腊的A军团20个师撤回德国做困兽之斗。不过,他们的坦克燃料需中途在萨拉热窝的油库进行补给。被派遣到萨拉热窝的党卫军冯?迪特里施上校,便负责燃料秘密运输的“劳费尔行动”。当时,一个绰号“瓦尔特”的人领导的游击队成了德军行动的障碍,更棘手的是,几乎没有几个人知道瓦尔特的样子和身份。为了扫清这一障碍,德国人派党卫军上尉康德尔以瓦尔特的身份打入抵抗运动组织内部,多次造成游击队和抵抗运动的重大损失,并几乎抓捕到了真正的瓦尔特。游击队的皮劳特和战友们铲除了叛徒和假瓦尔特,擒获了试图混入解放区的德国特工团伙,炸掉了运送燃料的火车。最后皮劳特的助手告诉一直想见到瓦尔特的抵抗运动成员吉斯,皮劳特就是瓦尔特。冯?迪特里施因为“劳费尔行动”失败被调走。临走时,他的继任者询问谁是瓦尔特,冯?迪特里施有气无力地说:“你看到这座城市了吗?他就是瓦尔特!”1““党卫军上校(旗队长),冯·迪特里施也办不到吗?”“冯·迪特里施?嗯,党卫军上校(旗队长),如果他到那也许可能改变局面。可是听说冯·迪特里施正在挪威执行一项重要的任务。”“你说错了,上校冯·迪特里施已经到了,萨拉热窝!”背景这是影片开头,萨拉热窝的德国南方集团军司令部开会时,主持会议的国防军将军(中将)对国防军中校韦兰德说的一句话。冯·迪特里施是党卫军上校,在围剿游击队行动中名声显赫,属于德军清理占领区游击队等抵抗力量的超级王牌。为了对付瓦尔特,德军被迫召回在挪威的冯·迪特里施,由此可见纳粹对以瓦尔特为首的游击队员的重视程度。这句话刚说完,电影“瓦尔特保卫萨热拉窝”这9个大字便出现在屏幕正中,伴随着激动人心的电影配乐,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就这样开始了。2““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背景游击队接头暗号之一。非常有诗意的一句对白,就连冯·迪特里施也这么由衷地感慨。这句台词的经典程度相当了得,在老一代革命电影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父辈之中,这应该是能让他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电影中,这句话也极大地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仿佛暗示着一场大规模的行动即将上演。暴风雨来临前,总是这样的不得宁静吧。3““我要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背景游击队接头暗号之一。这句话在多年以后出现在一个名为“美好药店”的实验民谣乐队的一张专辑中。这张专辑叫做《请给我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4““哈根算个什么军官,这么感情用事。”“真没用,典型的国防军!”背景这几句台词是在油库车站,火车卸载伤员时,冯·迪特里施与比肖夫上尉的对话。关于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之间的争斗,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简称“SS”的党卫军,是效忠于希特勒的纳粹特务和军事组织。拥有最精良的装备,属于纳粹的精锐部队。“SS”与纳粹所犯下的暴行无法脱离干系,大部分党卫军都参与过屠杀和迫害民主人士、共产党、犹太人、战俘甚至平民等暴行。至于两者之间的立场与表现,有这么个说法:在战争后期,德军被迫转为战略防御,国防军投降比例大大高于党卫军,甚至出现大规模投降的现象,而顽强抵抗的往往都是党卫军。以至于出现只要党卫军被俘虏,往往不加任何审讯,当场就地枪决的情况。5““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背景残忍的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施最终还是败在了如幽灵般的瓦尔特手下。就在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他突然若有所思地望着迷雾中的萨拉热窝,说出了影片中流传最久,最脍炙人口的一句台词。毫无疑问,冯·迪特里施是个老练的、狡猾的、绝不肯轻易认输的党卫军军官。然而此刻,就如同他的言语中所表达出的无奈与虚弱,自负的他最终低下高贵的头颅。他和送他回柏林的盖世太保维尔德姆特的对话,可谓本片的点睛之笔:冯:“唉,太有意思了,我来到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维:“你说瓦尔特是谁?请告诉我他的真实姓名。”冯:“......我会告诉你的。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来源:搞文艺,网络综合)
白颠的症状白颠的治疗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ly/4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