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不管遇到什么事,常说:“多大四啊!”
开车压黄线,南京人难过一会就好了:“多大四啊,3分块钱!”
做核酸:“捅喉咙yue一下子,多大四啊!”
注意,“多大四啊”这种态度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比如:南京地铁宣布江宁停运,提倡上班居家两点一线,两点还在,线没了。同事问:如果住江宁,没有车,在建邺上班怎么办?群友回:铁人三项嘛,从秦淮河游一段,共享单车骑一段,最后跑到公司。寸步难行,还不忘幽默一把。“多大四啊”这四个字充分体现了南京人普遍的一种心态,如果用幽默、乐观来形容这种境界,还不够味道。南京人自诩“南京大萝卜”就十分到位了。-1-南京大萝卜,大概包含包容、乐观、豁达在里面,还带有点小佛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唯一要知道的是,这个词不是贬义词,充其量最多只能算个中性词。类似于南京人经常说“依壁雕凿”“甩的一米”。前一个词不是描述诗情画意,后一个词有可能是真的在夸你。历史上对于南京大萝卜,是有解释的:相传旧时朝廷向百姓征收农税。当时百姓每年都要向朝廷交纳萝卜。
各地的老百姓都想方设法偷税,传说高邮当时就上交很小很小的萝卜,结果朝廷就免收当地的萝卜。
而南京的百姓却上交最大最好的萝卜。当时许多外地老百姓就嘲笑南京人傻,说南京人大萝卜。
而大萝卜这句话也被深深嵌在了南京人身上,作为南京人的一个代表流传至今。
如果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愿归结于南京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文化让南京人普遍更包容,也更与世无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江南文化里的小桥流水和北方中原的王气是完全对立的,而在南京却可以共存:小桥流水的秦淮河,虎踞龙盘的钟山。当然不止六朝古都的积淀,文化的多元在如今依然体现的淋漓尽致:文艺青年走不完颐和路,听不完《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喜欢历史的,挤满南京博物院、科举博物馆……还有记载民族伤痕的江东门纪念馆;南京被成为世界文学之都,满大街的书店(书馆):南京图书馆、先锋书店、晓书馆……多类文化的交融,南京人更善于接受新事物。“来了都是盆友”,无论是外来的还是本地的,南京相比很多城市都更包容。而在处理事情方面,也更豁达,最终造就了大萝卜精神。海清描述南京:“她不太跟人争,她有她自己的格调,有她自己温文尔雅的感觉,南京是一个非常大气的城市。”如果“格调”“温文尔雅”是说南京的气质,“不太跟人争”“大气”就是在说大萝卜精神的内涵。#南京疫情#热门微博下的漫骂、地域,很少看见有本地博主站出来解释:玄武湖是因为台风临时关闭,台风过后恢复开放。跟何况玄武湖就是个免费的城市公园。“不太跟人争”不是不争。真的到了看不下去的时候,自然该争一争。当城市层面的矛盾,上升到国家民族层面的伤痛,南京人都骂他“代笔”。-2-南京可能是梗最多的省会城市了,比如三省省会:江苏的萨拉热窝、湾湾的耶路撒冷、安徽的柯尼斯堡。本地人虽对于这哭笑不得,但也津津乐道。在写段子方面,南京人都是可以参加吐槽大会的:“我们单位的黄码群,群名是黄家码得绿俱乐部!”“同事去了趟禄口,从绿巨人变成了小黄人!”“咸蛋黄的最新解释:闲的蛋疼的黄码人!”由此可见,外环境艰难,但是南京人是幽默乐观的。这种性格同样是大萝卜精神的一种属性,就和我们开头的“多大四啊”差不多。南京人还有一句话能表现出这种心境:没有什么事情不是斩一只鸭子不能解决的,如果有的话,那就斩两只。“下班了,去斩个鸭子”“刚做完核酸,去斩个鸭子”“想吃鸭子了,去斩个鸭子”“朋友要走了,斩个鸭子打包带回去”……说个题外话,南京吃鸭子的传统,听说是因为朱元璋迷信了杀光了全南京的鸡,才流行吃鸭子的。-3-萝卜分两种,空心大萝卜和实心大萝卜。真正的南京大萝卜属于后者。实心大萝卜,耿直低调做事,不关心花里呼哨。最好例子就是,南京近两年GDP挤进全国前10,人均GDP排名前3,社销水平更是全国第一。南京人表示:我咋不晓得啊……当众多网红城市网红景点霸占短视频平台,南京却很少出相关宣传。当然这也是有其他原因的:因为宣传,灵谷寺的萤火虫越来却越来少,秦淮灯会的游客越来越多,生态和安全,都是要考虑的范畴。疫情的爆发,也看出了南京大萝卜的性格,绝大部分人积极配合核酸检测,两点一线不出门。哪怕再多的外界声音,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并且对不作为的人骂上一声“代笔”。-4-南京大萝卜,YYDS!多大四啊,这波南京稳赢!-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9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