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在东欧巨变的大背景下,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大一统”国家——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即“南联邦”)境内,爆发了自二战以后欧洲最为严重的民族仇杀,即“南斯拉夫内战”。
这场旷日持久的内战,除了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和巨大的物质损失之外,更直接导致了南斯拉夫的分裂和瓦解。
战火中的南斯拉夫那么问题来了,南斯拉夫各民族本来团结合作的局面,为什么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好好聊聊。1
巴尔干各民族的恩怨情仇
所谓“南斯拉夫”,顾名思义与“斯拉夫人”有着直接关系。作为罗马帝国时期的“三大蛮族”之一,斯拉夫人主要分为三大支:西支维内德人(西斯拉夫人)(中欧地区),即今天的捷克人、波兰人、斯洛伐克人等;东支安特人(东斯拉夫人)(东欧地区):即今天的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等;南支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人、黑山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等。
公元4—5世纪,受亚洲匈奴人(或匈人)的逼迫,斯拉夫人从其故乡波兰境内出发,越过喀尔巴阡山脉进入巴尔干,足迹一度伸展到了罗奔尼撒半岛和克里特岛。在全面占据了巴尔干地区后,古南斯拉夫人逐渐在此定居了下来。巴尔干半岛地形图持续百年的“超级大迁徙”,让古南斯拉夫人的民族血统与文化变得更为多元。一般认为,他们属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并融入了西欧日耳曼人、波罗的人、克尔特人、色雷斯人、伊里利亚人,甚至中亚游牧民族萨尔马特人、阿兰人、匈人、保加尔人的血缘与文化成分。在与不同民族混合千百年后,他们最终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马其顿人以及保加利亚人等。进入14世纪后半期,他们先后被奥斯曼土耳其一一征服,并再一次被强制卷入了新一轮的“民族大融合”进程。极盛时期的奥斯曼土耳其疆域一直以“伊斯兰守护者”自居的奥斯曼土耳其统治阶层,强制要求南斯拉夫诸族接受“伊斯兰化”。官方以宗教信仰为准绳,区分民族群体的社会地位,并将之与政治和经济优惠条件相联系,用世俗手段抬高穆斯林的地位。“在奥斯曼世界里,非穆斯林群体只具有二等身份;基督徒和犹太人(尽管)被视为‘圣经的子民’而获得容忍,但也因为宗教立场而受到歧视和虐待”。显而易见,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无疑埋下了民族矛盾的种子。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进入16世纪,伴随着西欧文化的强力渗入,巴尔干地区的一部分居民逐步接受“西方化”。至此,这一地区本就异常“五彩缤纷”的“多元格局”变得更为复杂。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多元性”都是依靠周边强势民族文化影响所形成的,并非源自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迭代。因此,巴尔干地区的“多元文化”是比较脆弱的。进入18世纪,沙俄崛起并向巴尔干地区渗透。俄国人将这里的南斯拉夫人视作“早年走失的儿子”。与此同时,部分南斯拉夫民族也有了“寻根”的热情。因此,在爆发于18—18世纪的几次俄土战争中,不少当地人主动向沙俄一方靠拢。反映俄土战争的绘作19世纪末期,在建立民族国家的世界性风潮之下,巴尔干半岛地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同时开启了艰难的“独立建国”进程。年,南斯拉夫人建立一个全称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的国家。从国名上看,无疑是当地主要民族互相妥协和联合的结果。但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还没等外敌入侵,彼此间的友谊就出现了裂痕。原塞尔维亚王国国王亚历山大一世的登基后,以塞尔维亚人为首的反对党,渐渐控制了临时议会和政府。年6月28日,国家通过维多夫丹宪法,一战前传统的地理规划被尽数废除,取而代之的是由中央直辖的33个省。年1月,亚历山大一世干脆废除宪法,并下令议会休会;同年10月3日,他将国名更为“南斯拉夫王国”,并将33个省调整为9个省。年,他颁布新宪法,行政权力被尽数收入囊中。塞尔维亚人“一家独大”的现状,激起了以克罗地亚人为首的其他民族的大为不满。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沦为塞尔维亚国王的属民”,于是纷纷奋起反抗,成立了自己的政党和武装力量。年,亚历山大一世被刺杀,巴尔干半岛的时局更为动荡。亚历山大一世·卡拉格奥尔基耶维奇(—)二战爆发后,轴心国于年4月6日入侵南斯拉夫,并迅速占领全境,国王彼得二世以及王室成员流亡海外。南斯拉夫旋即被邻国瓜分——匈牙利与保加利亚占领部分边陲地区,克罗地亚宣布独立,建立了亲法西斯政权“克罗地亚独立国”。克罗地亚独立国”不仅吞并了波黑的大部分土地,大肆屠杀塞尔维亚人和犹太人,还强迫东正教徒改信天主教,宣布塞尔维亚人、犹太人和吉卜赛人不受法律保护”。资料显示,截止至二战结束的4年间,有33万—39万名塞尔维亚人和3万名犹太人被无端杀害,其中30到35万人死于号称“巴尔干的奥斯维辛”的雅塞诺瓦茨集中营。“克罗地亚独立国”的“国旗”当然,南斯拉夫人民从未选择坐以待毙。在铁托的带领下,南斯拉夫的共产党游击队一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反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年5月8日,游击队进入萨格勒布,“克罗地亚独立国”宣告覆灭。拓展阅读:历史喋血巴尔干:南斯拉夫百年兴亡史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巴尔干地区经历了一系列的“沧桑巨变”,但既没有形成历史或血缘牢固联系的族群,更没有真正建立稳固的多民族政治统一体。从5世纪开始直到二战结束,只有奥斯曼土耳其以边疆行省的方式将巴尔干地区不同人群聚拢在一起,但随着奥斯曼土耳其的倒台,这里又陷入到了长期群龙无首的局面。换言之,截止至二战结束,南斯拉夫历史的成长过程是左右摇摆的。他们或投向东方,或投向西方,大多时候始终处于被其他民族所控制的角色,“独立的政权只能作为缓冲国生存于敌对的帝国之间,或者建立在那些衰亡的帝国边缘的废墟上。”傍晚的萨拉热窝
2
南联邦时期的民族政策
年,在铁托(克罗地亚人)的领导下,南斯拉夫民主联盟宣告成立,各民族被聚拢在一个国体之下。年,民主联盟更名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实行联邦制,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即波黑)、马其顿、黑山6个共和国组成。客观地说,南斯拉夫统一的契机与刚刚结束的二战有着直接关系。在德国占据时期,南斯拉夫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尤其是塞尔维亚人,可谓损失惨重。各民族独立后,一致达成共识,即“走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快速的电气化、新的机械工业以及公路和铁路系统的延伸,都显示了共产党决心完成他们前辈未竟之业,使巴尔干民族国家的经济能够自立和现代化。”南联邦国旗值得注意的是,南联邦在建国之初,除设有联邦院外,还建立了一个具有很大表决权的机构——“民族院”。民族院由各共和国和自治省(区)选出的代表组成,几乎与联邦院平权。坦诚说,这是南斯拉夫独特民族关系的反映。“民族平等与共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之一。南斯拉夫共产党认为,“民族问题的根本问题是阶级压迫问题,社会主义体制消灭了剥削与被剥削制度”。换言之,“阶级问题解决了,民族问题随之就解决了”。在这种“民族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年,“民族院”更名为“生产者院”。在今天看来,这反映了南共提高工人阶级地位并建立一个“大南斯拉夫民族”的意愿,“南共在这个时期没有提出民族关系问题的原因....由于解决了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问题,也就解决了民族问题以及其他的社会问题”。入夜的贝尔格莱德(今塞尔维亚首都)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开始出现。“像其它革命运动的经验一样,革命热情很快就消失了,并在社会关系中开始出现新的矛盾和新冲突。”50年代末期,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裂,南联邦在独立进行“南斯拉夫式改革”的同时,第一次将民族问题搬上了台面。南共坦诚认为,“关于民族差别在革命胜利后迅速消失的观点,不仅在科学上站不住脚,而且常常掩盖了官僚主义、中央集权主义或霸权主义倾向”。至此,南共的民族政策进入了反思与重新调整阶段。进入60年代,南共中央提出了政治和经济改革的想法,即“准备给所有民族地区除国防与金融以外实质上的自主权利,使各共和国享有高度自治”:“自治的政治思想信条同联邦的国家管理结构垄断之间的冲突....包罗万象的联邦立法职能几乎完全窒息了各共和国的国情....自治观念同时就是反官僚主义的革命观念,这场革命的对象首先应是中央集权制本身....各共和国的政治中心越来越难于同联邦政治中心的传动作用妥协。”夜晚的卢布尔雅那(今斯洛文尼亚共和国的首都)年南联邦修宪,民族院“卷土重来”,并取得了与联邦院一致的地位。同时,国家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年,在兰科维奇事件后再一次重修宪法,进一步扩大了民族院的权力,各共和国的独立自主权力进一步扩大。令南联邦始料未及的是,这一举措进一步造成了新的民族主义抬头问题。以民族为主体建立的行政单位,其自主权与民族利益的分配息息相关。单纯给予地方自治权,并不能保证它们与中央“一心一意”。所以,单纯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解决民族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萨格勒布俯瞰(今克罗地亚首都)铁托时代,中央权力下放,给予地方更大的自治权和支援不发达地区少数民族的政策,确实提高了这些弱小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了国家民族平等、互相帮助的执政理念,这种政策本身是正确的。但是,南斯拉夫之所以不得不以解体告终,其民族政策肯定是存在问题的。简单地说,问题有以下几点:1)针对塞尔维亚族的“逆向打压”为了制衡大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南联邦一直坚持抑制塞族的政策。“南共正是在反对大塞尔维亚霸权主义和大克罗地亚分立主义的斗争中诞生的,所以南共不可以执行亲塞尔维亚或亲克罗地亚的政策,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相反,南共会千方百计地继续进行传统的斗争反对这些极端主义的倾向。”如南联邦刻意在塞尔维亚境内建立了两个民族自治州,即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和伏伊伏丁那(匈牙利人为主),以制衡人数众多的塞尔维亚族。南联邦修宪()后,再次提高了这两个自治州的地位,使他们取得了与其他六个共和国相等的地位。不客气地说,南联邦已经将塞尔维亚一分为三。这种带有国家政令性质的强迫性政策,遇到塞尔维亚这种强势民族时,反抗是迟早要爆发的。更为微妙的是,两个自治省要求独立的倾向,得到了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支持,这无疑起到了火上浇油的效果。铁托去世后,塞尔维亚使用强硬措施收回科索沃权力的行为,直接引发了当地阿尔巴尼亚人的武装抵抗,进而酿成了可怕的民族仇杀。塞尔维亚的圣萨瓦大教堂2)厚此薄彼的财政转移对于南共中央而言,让富裕的民族补贴贫穷民族,平衡全国经济发展,初衷无疑是好的。但是,这种好意由中央金融控制强制执行,显然与高度自治的理念自相矛盾。科索沃、北马其顿、黑山、波黑等这些较贫穷的地区对中央的优惠照顾政策,自然愿意接受;而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较发达地区对于这种对贫困地区的无条件援助,并不心甘情愿。反向的劫富济贫的政策,使各共和国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逐步增大,分离的倾向更强,最终与原本的民族绝对平等理念背道而驰。北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3)运用行政手段“新建”一个民族的失败在年南斯拉夫民主联盟成立时,位于波黑的波黑的穆斯林只是一个宗教团体而已;但“年修改宪法时,波黑穆斯林被承认为南斯拉夫联邦的第六个民族,这在当时就遭到了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强烈反对。”本就复杂的南斯拉夫民族关系,又增添了一个新的不稳定因素。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一言概之,“(南斯拉夫)具有统一的热望、相似的语言、相似的历史起源的神话以及多少世纪来在外国统治下的相似遭遇以外,很少有共同点”。3
南联邦的彻底崩盘与反思
年1月,南联邦解体,分裂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即“南联盟”)、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北)马其顿共和国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在北约与联合国的干预之下,南斯拉夫内战算是暂时平息下来,但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依然悬而未决。年,南联盟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即“塞黑”),取消了“南斯拉夫”这一名称。年,塞黑又分裂为塞尔维亚及黑山两国;年,科索沃单方面从塞尔维亚分离。至此,南斯拉夫地区新国家版图包括了八个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南斯拉夫又一次分裂了。今天的巴尔干半岛诸国(另,马其顿已更名为“北马其顿”)对南斯拉夫地区民族冲突的历史回顾与因果分析,对于完善我国不同民族间的友好关系,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首先,服从国家整体利益与维持民族自治制度间的平衡,是我们认真考虑的重要因素。相关政策的颁布与执行,既不能损害国家整体利益,又不能无视民族的独特性需要;其次,提倡各民族之间互帮互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建立各民族间互相信赖的长期关系。推荐阅读:
俄罗斯为维护二战史的斗争(上):苏联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捍卫先辈的荣耀(中):俄罗斯重铸卫国战争史
捍卫先辈的荣耀(下):“试图改写历史是不道德的和危险的”!
读书笔记:韩国历史教科书中的甲午战争
读书笔记:什么是俄罗斯东正教?
胡日查感谢大家稀稀拉拉的掌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9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