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电影应该是最期待的文化生活。
那个年代,我生活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天地里,周围的人和事似乎就是生活的全部。
电影给我带来了一个非常广阔的世界,通过那块可以变化出各种各样人物和故事的屏幕,我才知道,在中国,在中国之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土人情,有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职业,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故事。
每周五放学,回到中山路后勤大院,我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望向大操场的那颗大树,看看有没有挂出电影预告的小黑板,如果没有,就会非常失落,而如果有,就会飞快地跑回家,大声地告诉爸妈和周围的小伙伴:晚上有电影!然后,小心脏就开始怦怦乱跳了,匆匆扒上几口饭,拎上小板凳就冲出门,呼朋唤友,欢呼雀跃,早早去占位置。
彼刻,天还亮着,在通往小车班的水泥大门前,叔叔把一团绳子高高地抛过门楣,挂上屏幕,再把四个角绷得紧紧的。
两部放映机正在安装,投影、调光、校正,试音。地上有一摞灰白色圆形的铁盒子,很沉,里面就是晚上要放映的胶片。如果没有铁盒子,叔叔会说,今晚跑片,也就是说,片子要等到其它大院先放完,再“跑”到这里。
谁负责跑片?跑片的叔叔必须守在前一个片场,等一部胶片放完,他要马上赶往下一个场地,然后还要原路返回,数次的马不停蹄,才能保证不会断片,那么,跑片叔叔他自己还怎么看电影呢?断片的事情偶有发生,那会儿,我们就会不停地伸长脖子往后张望,一片细脖子此起彼伏,我们的心里万分焦急,片子怎么还不到啊!但是,我们却很少留意到那个穿越人群脚步匆匆的跑片叔叔,正是他的默默无言和无私奉献,才让我们完整地看到了一个个精彩的银幕故事。
通常,我们都坐在大人的前面,黑压压的小脑袋一个个紧挨在一起,最前面的孩子,需要全程仰视,这种姿势对脖颈绝对是一种考验,好像人人都平安无事,没有听说谁的脖子抽筋了或发生骨折。
放映中,时常会飘来一缕独特的香味,那是移风家的邻居、那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刘叔叔在抽烟。我曾经非常不解刘叔叔的烟味为什么会与众不同,后来大人说,他的烟丝里面有香精,香精是怎么滴进或熏进烟丝里呢?没人告诉我。
也许是为了给我们这些下一代更多的简明易懂的教育,也许是中国动画片正处于发展时期,每次故事片之前,一般会先放一部动画片,不管它重复了多少次,那仍然是我们的最爱。
“马兰花”、“神笔马良”、“画中人”、“大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神话故事,色彩鲜艳,形象生动,它让我们懂得了真善美和不畏强权敢于抗争辨识真伪的道理。“半夜鸡叫”放映的次数最多,那是我们接受的最浅显也最直观的阶级斗争教育。“差不多”、“没头脑和不高兴”、“猴子捞月亮”等,则教导我们要做一个诚实聪明的好孩子。
那个时候,苏联还是我们的老大哥,是中国政治外交乃至经济建设上最坚定的盟友,因此,绝大多数的外国影片都是苏联的,题材大多是反映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作品。
“卓娅的故事”表现了一个普通的女青年从热情单纯走向勇敢成熟的过程,反映了苏联青年不屈不饶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卓娅一件薄衣,坚定地昂着头,在寒风凛冽的雪夜赤足走向刑场的镜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攻克柏林”以全方位的视角展现了二次世界大战的严峻惨烈和艰苦卓绝。“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不断播放依然经久不衰,几乎所有的情节与对话、人们的神态和举止、场景的布置与衔接,包括那个著名的芭蕾舞“天鹅湖”片段,都让我们耳熟能详。
我一直非常好奇:列宁和斯大林真的长得就是那个样子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并在多处场所见证了革命领袖的画像之后,我还是想不明白:生活中怎么会有长得如此相像或一模一样的人?我并不知道世界之大人群之多长相酷似或相同的大有人在,我也不知道优秀演员塑造角色的功力可以出神入化,我更不知道化妆艺术具有变化万千的神奇。我听到了一个新的名词“特型演员”,据说列宁和斯大林的扮演者是苏联万里挑一的特型演员,他们因为成功饰演了领袖形象而成为功勋演员,功勋演员就是非常伟大的演员了,我在心里充满崇敬。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电影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那时的电影工作者崇尚自然朴实,电影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人物故事符合与贴近历史和现实。演员通常都要深入基层或实地体验生活,力求与角色融为一体,他们的表演极为生活化,没有表演痕迹,更没有今天司空见惯的整容美颜或替身抠图。
电影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场景和特定氛围,尽管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血雨腥风的岁月,但我们想象中的历史画面就是那样的,我们的父辈也认定那就是他们所经历和理解的历史史实。电影真实地再现了当今的社会情景,那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和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我们在电影中了解历史,学习文化,接受教育,在电影的时空中任意穿梭,心灵受到了强烈的熏陶和感动。
表现少年儿童的电影当然首先赢得我们的追捧,我们在灿烂的阳光下荡起双桨。“小兵张嘎”、“鸡毛信”、“英雄小八路”、“小铃铛”、“宝葫芦的秘密”、“祖国的花朵”,那些优秀少年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首电影插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成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印刻在骨子里,从儿时一直唱到今天。
战争题材的影片层出不穷,那是无数先烈穿过枪林弹雨、抛头颅洒热血、披荆斩棘冲锋陷阵勇往直前的历史。“甲午风云”、“平原游击队”、“洪湖赤卫队”、“铁道游击队”、“烈火中永生”、“野火春风斗古城”、“永不消失的电波”、“董存瑞”、“红日”、“红旗谱”、“革命家庭”、“林海雪原”、“苦菜花”、“上甘岭”、“英雄儿女”,一个个迥然不同的故事和生动鲜活的人物有血有肉,深刻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者荡气回肠的光辉群像。
反特题材的电影光是片名就叫人紧张万分,充满悬念:“秘密图纸”、“古刹钟声”、“羊城暗哨”、“跟踪追击”、“国庆十点钟”、“徐秋影案件”、“冰山上的来客”,揭示了公安战线的风起云涌:和平年代并非太平,蒋匪帮就在东海对岸,阶级敌人仍在蠢蠢欲动,霓虹灯下暗藏着刀光剑影。
现实生活的影片精彩纷呈,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行各业的千姿百态和精神风貌。“今天我休息”、“李双双”、“哥俩好”、“大李小李和老李”、“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年青的一代”、“青山恋”、“锦上添花”,“枯木逢春”、“生命的火花”、“昆仑山上一棵草”、“海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亲切自然、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故事。
反映女性题材的作品多种多样:“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女理发师”、“女篮五号”、“女跳水队员”、“女飞行员”、“护士日记”、“刘三姐”、“五朵金花”、“阿诗玛”,充满刚毅勇敢,也充满秀美柔情,众多女性形象代表着中国半边天的风采。
文革期间,我们仍然热衷看电影,八个样板戏搬上银幕后变成了故事片,英雄人物一个个气宇轩昂,布景道具就像真的一样。芭蕾舞大家都不会跳,但是样板戏人人都在学唱,那些唱词经过千锤百炼,句句都是经典,旋律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直至今日,许多人还可以脱口而出。
当时可以播放的老电影似乎也只有三部了:“地雷战”、“地道战”和“南征北战”,即便一看再看,我们仍然百看不厌。那些台词太熟悉了:“老高,又进步了!”“高家庄,高!高!实在是高!”“不许放空枪!不许放空枪!开火!开火!”“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
后来,更多的外国电影引进来了,这些影片已经与苏联无关,是中国新的国际战略伙伴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朝鲜和越南的电影:“宁死不屈”、“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加广阔的同样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国家。
文革后期,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电影依然富有艺术性:“春苗”、“创业”、“海霞”,最好看也最有情节、小演员最出彩也最风靡全国的是“闪闪的红星”。
改革开放年代,国产电影进入了欣欣向荣的喷发期,题材广泛,风格各异,佳作频出:“庐山恋”、“小花”、“芙蓉镇”、“快乐的单身汉”、“甜蜜的事业”、“神秘的大佛”、“海外赤子”、“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我们真实真切地看到和感受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正迈着年轻的步伐,朝气蓬勃地向我们阔步走来。
随着国门敞开,“追捕”、“音乐之声”、“望乡”、“巴士奇遇结良缘”、“巴黎圣母院”、“佐罗”、“生死恋”、“尼罗河上的惨案”、“英俊少年”,吹来一片异域风情的气息,给我们带来了完全陌生的外面的世界。上海电影译制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配音老师们各显神通,留下了许多经典之声。
当电视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人喜欢去歌厅舞厅,更多的人则愿意呆在家里,通过小小的电视屏幕,看尽古今中外悲欢离合社会人生。
电影人仍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前行,然而,我们走进影院的次数越来越少,当年的那种渴望和冲动也越来越淡,那种成群结队像过节一般涌到操场上甚至是在银幕反面津津有味乐此不疲看电影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
多年以后,重返少年时代生活的中山大院,望着曾经挂着电影通知的已经不见大树踪影的空地,遥远的记忆漫漫而来,心底涌出一种深深的怀念和感慨。我知道,那就是老电影情结,或者说是一种挥之不去已然根深蒂固的怀旧情感,无论这个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它都埋在心里,藏在记忆深处。
一部电影,就是一段往事,它伴随着我们一起励志成长,一起经受磨练,一起饱尝人生的酸甜苦辣,然后,一起走向远方。
它只属于我们,也属于我们的长辈,它只属于那段历史,那是我们的也是历史的共同的记忆。
谨以此篇怀念中山大院并向中国电影人致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6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