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执念。
尤其在一些有点年头的、看似约定俗成的事情上。50后、60后觉得打一份工比自由职业安全;觉得结婚生子是有时间表;觉得一定要回家过年。春节除夕一定要一家团聚,用情和味整治出一桌年夜饭,用最昂扬的热情排排坐吃果果看春晚……否则,不太像过年呢。
属于70、80后的执念是,世界这么大,可以多点时间去看看;大家多是独生子女,叛逆点自我点也正常;跑马(马拉松)是一种生活方式;过年的风景可以在路上;不会做饭没关系可以叫外卖;一家三口不一定看同一个频道,毕竟能看视频的不止电视,毕竟要“我有我选择”不是吗?
属于90、10后的执念就真是千头万绪,大致是,千金散去还复来;“这世界变化再快,我也能很快弄明白”;说走就走的旅行是一种生活习惯;视频表达就是一种平权运动;催婚这种事情能理解可我不想为了父母而结婚;找男女朋友不难,相爱就会幸福吗?影视剧是在线看的;毕竟他们就出生在互联网时代,变化本身就是一种日常。
你问他过年回家团聚吗?奔三十的他/她笑笑,这个时代,实时互动就在每一刻,相聚不必挑过年啊。
1、屏幕前的热闹
中年人的7岁,可能发生了第一个执念,聚会不能没有电视,没有电视就不热闹。因为电视里有《西游记》。七五计划第二年,电视机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一台电视就能吸引整个大院的小朋友们,是因为正赶上年春节开播《西游记》。没见过那么大的制作,那么的奇幻绚烂的故事,那么有人情味的神神鬼鬼。
大家吃完晚饭,到点儿就聚合到有电视的人家里,一起看猪八戒囫囵吞枣的偷吃人参果,孙悟空和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大战三百回合。然后小朋友们扯着家里的床单披在肩上,假装戏里人。
中年人的14岁,可能有第二个执念,不看电视,假期是不完整的。有卫视中文台(凤凰卫视前身)呢。年WTO还没成立,克林顿还是美国总统,萨拉热窝刚发生恐怖袭击。宋祖英在那年春晚上唱了一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当时的少年慌了了好多天,很怕自己长大后也成了自己看不透的成日操劳的那个“你”。
等坐飞机坐成家常了,大学里一切都适应了,那一幕热闹是宿舍里的伙伴们聚在电视机前看《还珠格格》。现在回想,故事傻是真傻,竟然还是看完了。那时候的热闹,屏幕内是一种,屏幕外是一种。中年人大学毕业的时候,谁不会哼几句动力火车的“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谁不会在胸口笔画一个郭富城呢?
那一年事儿特别多,年堪称互联网元年。搜狐张朝阳团队完成了中文搜索系统的开发。王志东考察美国成立新浪网。丁磊把网易从软件销售公司变成了网易门户网站。刘强东在中关村创办京东公司。马化腾和他大学同学张志东正式注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第二年,马云带着18罗汉在湖畔花园里创办了阿里巴巴。
这些信息发生的当下,你其实都不知道。那时候的你我,对变化的理解是“就近原则“的,是后知后觉的;对时空的理解,是有距离的,无法穿越的。
2、屏幕外的寂寥
当你意识到父母的变化时,正因为现实时空的阻碍,过年回家团聚这场大戏需得一年一度上演。
可过年回家的执念,好像执行到回家也就停止了。你再想想,是不是春节的范式,似乎固定成了春运、返乡、年夜饭、集福、抢红包、瞄一眼春晚、不同的酒局饭局牌局……
很多人还没到家,已经把7天的三餐都约满了。问他为什么不敢在家里多呆会儿?原因也很简单,过了除夕夜,和父母之间的嘘寒问暖也聊得差不多了。大家心知肚明,小心翼翼,点到为止。最和谐的,也可能只是在一起看春晚的那个时辰里——毕竟,话题摆在那儿呢,吐槽别人多好,在《难忘今宵》的旋律里笑一笑,最安全。
不同时代人的次元壁,很难打破,可你一旦关心,执念就会落到生活里的细节。于是有不同观念的碰撞与龃龉。很多人打定主意,春节7日,报喜不报忧,顺着老人家的话头说。那些苦涩,咽一咽,回到工作地再吐。那都聊什么?聊给的钱别舍不得花;给买的新衣服别都留到过年才穿;聊那些骗人的保健品少买,锻炼身体是正经儿的……
为人父母又为人子女,成年人的唠叨,不仅仅是对子女,也是对父母,这才是典型的三明治呀。
春晚过后,老人家休息了,小朋友休息了。你独自品杯清茗,看还能不能玩把游戏守岁,一边默念老苏轼的句子:“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守岁》)。
抬起头,距离天亮还远着呢,果然不再年轻了。
3、当“团聚“触手可及
当大家五湖四海散开来,正式步入社会工作的时候,忙碌占据了日常,电视机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我们的执念蔓延到邮箱、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