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经济 >> 正文 >> 正文

费里尼码字了我的瓦尔特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1/2/19
北京中科白癜风出席健康中国公益盛典 http://www.jk100f.com/about/hezuohouban.html

文/费里尼

我那因为庸常生活而变得不疾不徐的心,昨天被一则消息刺痛了:塞尔维亚著名电影演员、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瓦尔特的扮演者巴塔-日沃伊诺维奇当地时间22日晚10时45分在贝尔格莱德去世,享年83岁。

除了瓦尔特,他还是《桥》里的和猫头鹰斗智的老虎——很多中国人将这两个角色混为一谈,甚至以为《桥》就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续集——在-年代,来自南斯拉夫或者朝鲜的电影似乎总是由同一批演员扮演,对此我们习以为常,我甚至想像,也许那两个国家分别只有一间电影制片厂,里边的演员们像产业工人一般进入生产车间,流连于不同的摄影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且这些国家由于过于迷你,不得不启用同一拨演员,循环扮演类似的角色。这不但不会令人审美疲劳,反而有一种莫名的兴奋。一部电影结束了,但是我们代入的人生并为因此终结,在新的剧集里,牺牲的游击队员重生了,极速奔跑在沼泽地,端起子弹似乎永远不会穷尽的冲锋枪,射向纳粹。

我距离瓦尔特最近的一次,在大光明电影院,年。爷爷兴冲冲带我前往,却被门口黄牛翻到高达5元一张的票价吓住了,那时节,五块钱足够全家适适宜宜吃一顿饺子。没办法,我们只能去看了《大闹天宫》。所幸没多久,电视上就播出了这部电影。在邻居家自己组装的九寸黑白电视机上,瓦尔特横空出世——他和孙悟空一起,组成了我童年记忆中的两大英雄。

再后来,就是《桥》。《啊朋友,再见》的旋律和两部电影中的经典对话,一度如同黑话般流行于里弄里各种年龄段的孩子们之间。这种仅仅比DNA稍微轻度一点的植入,在未来的岁月里,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艺文喜好。这大约也是瓦尔特的扮演者后来在中国访问时表示在中国我更受欢迎的原因,甚至年巴塔竞选塞尔维亚总统失利后以一句如果中国人参与选举我一定能获胜自我解嘲。

在前南斯拉夫影像世界中,瓦尔特的英雄气概即便在表现和平年代的类型片中,也不遑多让。初三那年,学校组织去看瓦尔特主演的《你好,出租车》。故事讲述了一个勇敢的的哥与毒品犯罪集团英勇斗争的经历,片中他的妻子和犯罪集团有勾结,这也成为击溃团伙的契机。其中有一个让我秒懂的镜头:瓦尔特送他的妻子去某处办事,下车时,发现妻子左腿肚的黑色丝袜抽丝了;等妻子办事回来,抽丝的丝袜换到了右腿肚。在银幕上,我看到了一张坚毅的面孔,融合了忍者神龟和大义灭亲的和平年代退役瓦尔特的复合式表情。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拿捏得相当到位。

最后一次见到瓦尔特,是在崔永元的《电影传奇》里,差不多年的样子,当年《桥》的一帮主演,从业已分裂的前南各国中汇聚在中国。瓦尔特面容几乎挂相,再也不是我熟悉的老虎。从《电影传奇》里,我知道,因为政治倾向的缘故,片中原本是好朋友的主演们,已经多年不往来,甚至从中国回去后,也要承受相当的政治压力。而《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的导演克尔瓦瓦茨本人,已于年代末在波黑内战中丧生。

真格戏梦人生。

公允地说,以今日的眼光看,无论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还是《桥》,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横店情结(尽管其夸张程度不可与手撕鬼子相提并论),但电影中对人性的细微刻画(尤其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钟表匠和他的徒弟),即便多年后回看,依然能够打动我。在我们艺文生活极端匮乏的时代,瓦尔特带来了不一样的清风,虽则用的是英雄主义的老套路,但这个人造英雄在多年之后并没有显得多么荒谬可笑。我们这些观众的青春,也由此值回票价。

瓦尔特去世了,他曾经保卫的萨拉热窝在波黑内战中遭受了比二战更惨烈的破坏。他不是乏力的英雄,而是人性的幽暗,有时比主义的偏执更为深邃。

今天,当年的观众,听得懂瓦尔特密语们的我们,都在老去。我们依然活在一个虽然并非尽如人意但还算生机勃勃的城市里,每次我在城中的某个制高点俯瞰,脑海里总是蹦出那句平凡而摄人心魄的电影台词: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本文首发文汇APP

王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jj/60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