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所得,与君分享之~
(尊重劳动,切勿抄袭)
热点猜押专题三、改革、战争与世界格局
(俄国年改革周年、凡尔登战役周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周年、德国突袭苏联80周年、日本偷袭珍珠港80周年、苏联解体30周年)
考点一、比较彼得一世改革、年改革、明治维新
彼得一世改革与俄国年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与明治维新
相同点
(1)背景:当时都面临着比西方经济落后的危机(2)目的:都有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目的(3)方式:都是沙皇领导下的采取自上而下的改革,都维护了农奴主的利益(4)影响:对内都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增强了俄国对外扩张的能力和步伐
(1)内容:都在努力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经济、文化教育、军事、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且政治上都加强中央集权(2)影响: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并都对向外扩张
不同点
(1)背景不同:年改革前俄国农奴制危机严重(2)内容不同:彼得一世改革丝毫不触动农奴制,年改革则是废除农奴制(3)影响不同:彼得一世改革加强了俄国农奴制度,增强了国力,使俄国走上了扩张侵略的道路;年改革虽然不彻底,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4)性质不同:彼得一世改革属于地主(农奴主)阶级性质,年改革属于资产阶级性质
(1)背景不同:彼得一世改革时,世界正处在手工工场时期,俄国经济落后;明治维新时,世界处于工业资本主义阶段,日本面临外来侵略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中(2)内容与影响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君主立宪制);而彼得一世改革并没有改变社会性质,俄国还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共同启示
三次改革都是成功的,改变了所在国的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之所以能够成功,原因在于:(1)顺应了历史潮流(2)采取合适的行之有效的措施(3)改革者的素质决定,他们都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时处于相对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认识: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动力;要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改革没有固定模式,要结合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之路
考点二、比较年改革与戊戌变法
相同点
(1)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的局面,都要求富国强兵(2)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3)都实行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4)都促进本国近代化进程
不同点
(1)结果不同:俄国年改革成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中国改革失败,仍然落后(2)结果不同的原因:中国面临问题较多,有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即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革者不掌握实权,改革措施不力,遭到顽固派抵制破坏,改革困难重重;而俄国改革者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焦点问题是国内问题即农奴制危机,是在国家独立自主的情况下改革的,改革措施得当,既照顾了农奴主利益,又解放了农奴,有利于资本家,最大程度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认识
比较中得到认识:改革者要独立自主、掌握实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考点三、比较美国南北战争与俄国年改革
比较项
美国南北战争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不同点
方式
革命方式:无条件地废除了叛乱各州的奴隶制
改革方式:规定农奴在获得自由的同时,要出高价赎买一份土地,实质上是借机对农民进行掠夺
影响
美国废除奴隶制比较彻底,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相同点
背景
都发生在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背景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时间
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内容
黑人奴隶和农奴都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获得了人身自由
影响
(1)都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劳动力(2)都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市场(3)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考点四、比较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比较项
俄国农奴制改革(年)
日本明治维新(年开始)
相同点
背景
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的背景下
性质
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结果与影响
都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改革都不彻底,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俄国保留沙皇专制,农奴制残余存在;日本保留大量的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改革后都对外扩张表现强劲
不同点
背景
日本受西方入侵,有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而俄国没有
内容
日本是全方位学习西方,而俄国则不同
结果
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
启示
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习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先进文化的精神,我们要搞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开放,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又要敢于创新;要善于向一切先进的文化学习,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
考点五、美国南北战争、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年改革的相同点
时间
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
背景
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迅速发展的生产力要求改变生产关系
方式
美国通过革命方式,日俄通过改革方式
任务
美国要求解放黑奴,俄国要求解放农奴,日本要求摆脱民族危机;都要求解放生产力
影响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南北战争进一步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障碍,但未消除种族歧视;日本和俄国则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内容
日本改革中有向西方全面学习的内容,另外两个国家则不同
认识
都顺应了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扩展的发展潮流
考点六、一战与二战比较
比较项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异
持续时间
—年
—年
爆发情况
由突发事件(萨拉热窝事件)引起
由局部爆发走向全面爆发
重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
性质与特点
是西方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在战争中,反法西斯国家多次协调行动,如诺曼底登陆、召开雅尔塔会议等
同
根本原因
都是因为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两大军事集团
都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一战是协约国和同盟国;二战是德意日轴心国集团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影响
都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都改变了战后的世界格局;都影响了战后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亚非拉地区的发展
世界格局
战后都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一战后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
考点七、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的比较
项目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雅尔塔会议
时间
年
—年
年
参加国
协约国
美、日、英等九国
美、英、苏
内容
签订《凡尔赛条约》
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
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
影响
形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协调了盟国行动,为最终战胜德、日法西斯及战后建立联合国发挥重要作用
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对中国的影响
将德国原来在山东的主权转交给日本,激起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美国背着中国政府同意了苏联的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租用旅顺港等条件,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相同点
(1)由少数国家操纵,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2)都损害了中国的权益(3)都安排了战后的世界,形成了战后新的世界秩序(格局);也都体现了现代国际关系的新特点,即通过国际会议协商解决问题或者矛盾
联系点
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经二战全面爆发,该体系彻底瓦解;受二战及雅尔塔会议的影响,战后形成两极格局
考点八、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
(1)二战后国际关系新变化: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两极格局形成。(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西欧和日本恢复发展起来,西欧联合,日本崛起。(3)二战后社会主义新变化: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由一国变得多国,之后经历改革与巨变。(4)亚非拉地区新变化: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亚非拉的民族独立浪潮改变世界面貌。(5)科技发展新变化: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考点九、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的历史启迪有哪些?如何看待战争、避免战争?
启迪:(1)最主要的原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2)历史启迪:(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2)人民群众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3)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可以在平等的基础联合起来,共同应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挑战(4)世界各国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看待战争: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不惧怕战争。
避免战争:(1)努力提高本国综合国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战争,维护和平(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和平共处,团结互助,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考点十、现代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及与中国的关系
现代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
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变化
一战后: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标志着这一体系的崩溃
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之一,但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华盛顿会议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说明弱国无外交
二战后:随着北约和华约组织的建立,两极格局形成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抗美援朝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这些事实说明了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构建国际新秩序做出巨大贡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fz/8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