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地理 >> 正文 >> 正文

何伟离开中国了,想起十年前的三岔村往事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1/8/4
消除皮肤白癜风 http://pf.39.net/bdfzj/140120/4329559.html

今天看到何雨珈写的《何伟的最后一课

故事硬核》,写得很好,让我回忆起一些往事。

英文版封面的小孩便是魏嘉

何伟(PeterHessler)是一位美国人,他被中国人熟悉是因为他写了几本关于中国的非虚构作品,最有名的便是中国三部曲《江城》《寻路中国》《甲骨文》,这三本都是以英文写作的,而且是在美国出版,前两本均有简繁两种版本,最后一本则只有台湾的繁体版。

《江城》是他最早的作品,但引进的简体版最早的是《寻路中国》。年初,我听说中文版出版了,便去万圣书园,买了两本,其中一本送给了系里的老师王Sir(好像他还给我了书款)。为什么要送王Sir一本,因为我们一起之前去过他书中描写的三岔村几次,但当时并不知道他的存在。我看后在豆瓣里写了一个短评:“中国好像一部精彩的小说,何伟是最好的改编者”。

何伟的文章和著作我大多都看过,包括前两年写埃及的那本。我除了对他的写作很敬佩之外,我认为他的写作幸运的成分很大,所谓时势造英雄,不管是中国快速变化的这十多年还是埃及前些年的那种大动荡。

何伟准备离开中国了,让我感觉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我重新看了十年前写的何伟所在的三岔村以及当时拍摄的照片,表达一下对这位写作者的敬意。

三岔村离怀柔县城还有一段距离,真是在大山深处

再访三岔村:爬长城

写于年4月19日

好久没有爬长城了,在一个月前左右,我和几位约好昨天去爬长城,正好期间看了《寻路中国》这本书,决定去怀柔三岔村。

我曾经去过三岔爬了几次那里的长城,非常喜欢。究其原因有三:1标准的野长城,残垣断壁的感觉很充分;2游客极少,这次虽是周六,也仅在下山的时候碰到了一对国外游客;3危险性相对小,并非没有,但对比箭扣是要差远了。

由于前《纽约客》记者何伟所著的《寻路中国》(一本了解中国的好书,强烈推荐阅读)的影响,我们决定再去一次三岔,不光爬山,登城,而且还要拜访一下书中用了1/3篇幅提到的三岔和村民魏子淇。

出征前的晚上,我们同行的许老师感冒加重,无法同行,我们只能一行三人前往,这样也不错,路上刚子那些充满人生哲理、市井八卦和世态炎凉的污言秽语她可以免听了,我们这三个爷们的非专业登山菜鸟不会被这位曾经登过6、7千米高山的北大山鹰社前队员笑话了。

我六点看完皇马和巴萨的世纪之战后,赶到了集合地点,不到两个小时,我们来到了百公里外的三岔。

三岔的温度要北京低,但已是阳光灿烂,大片大片的云好似浮在眼前。登山前,和一位村民聊了会儿,他姓闫,是三岔四大姓之一,现在的村支书还是那位书中提到的刘姓妇女。他告诉我们,三岔以前是上头儿为抬轿子的闫姓伙计赏赐的地方,后来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陆续又有村民进驻,形成了现代的规模。魏子淇的魏姓也是其中一大姓。

长城还是那个样子,路线还是那条路线,可是我们竟然走错了一段路。上次走错路好像还是在剑扣,好像还是我带的路,把大家带到了悬崖边上……三个人三台相机,不知是为了拍照还是登山。孟姜女哭倒长城,我们不甘心那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权主义,决定尿溅长城,由于尿急,不但没有水漫长城,反而差点反弹到脸上。一阵风,打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线……

我们从长城下来后,特意去寻找魏子淇的家。他的家在三岔的最上方,离村入口有一公里左右的路。整个村子静静的,没有丝毫生气,只是看见了一头胖驴,一只狗在无所事事。我们想问问魏子淇的家都碰不到一个路人,大约走到了村头,也就是这个村子的最高处,发现了几处房子,我们想去看看,也许这就是。

左边便是魏嘉

走进这几处房子,发现两个孩子,问是否知道魏子淇的家,大一点的孩子说我就是他的儿子。我接着问他:你是魏嘉吧,他说是。小一点的孩子只有三岁,是一个中美混血,他的母亲是一个美国人(听口音像),通过魏子淇也租住了这里的房子,不过并不常来。他的母亲告诉我,是她的一个朋友介绍过来的,她指了指对面的一处房子,——那是何伟和眯眯合租的房子。

这位住在东四环的女士和她的儿子说着一口比较标准的中国普通话,但很明显的是,她有意让儿子和她说英文,但儿子总是用中文来回答她。我们说虽然来过三岔,但这次是看过她的朋友何伟写的《寻路中国》后特意来这里看看的,她说她看过这本书。当我说现在有了中文版后,她还很惊讶,我告诉她此书既有台湾的繁体版也有大陆的简体版。

魏子淇在房子的门口站着,我问他此书出版前你是不是已经看过,并且还主动删除了一些认为不合适发表的内容,他说是。他的话不多,但他的儿子魏嘉倒是非常的开朗,完全没有了书中描述的小时候生过大病的样子。魏嘉已经上初二了,他告诉我还在沙屿上学。何伟在书中记录过他上小学的情景以及对于中国教育的感想:“……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教育仍旧是非常管用的。魏嘉学到的技能不一定为我所看重,但是毫无疑问,他是为进入中国社会做着准备”。(p)

这是何伟在三岔村的房子,一种完全与当地不一样的美式风格。

我们接着去了何伟租住的房子,门半敞着,我敲敲门,没有人在,我就在门口往里看了看,里面的布置已经没有任何农村的迹象,虽然不豪华,但是够简洁、干净,并且带着一点洋气。房子的位置不错,而且也比较新,不知道他这十年来是否一直都是住在这套房子里。就要离开的时候,发现了一位村里的妇女,我们问她何伟在吗?她说不在,眯眯的岳父母这几天在。我们说起魏子淇,她说“我和魏子淇是一个宿舍的”,好幽默的大姐,就这样,魏子淇的一家三口我们竟然如此巧合的都见到了。

寻路怀柔:秋访三岔村

写于年12月5日

喜欢长城,最近几年竟然与快要和河北临近的怀柔三岔村发生了多次关系。后来还看了何伟的《寻路中国》,更细节地了解了这个村子和魏子淇一家。

今年秋天,我们一行五人又一次来到了三岔村,而且专门造访了魏子淇家。虽然上次已经见过他们,但这次我们要在他家吃饭,三岔村的村深处也只有魏子淇家可以提供我们伙食。与他们短暂的聊天后,魏子淇指引我们通向秦长城的道路。一路风景不错,而且爬行难度不大,且没有太大危险。

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就来到了这段残破的城墙。与其说是城墙,不如说是石头堆。除了大块石头杂乱地堆积在山脊上,看不出任何当年的雄伟气势。当天的天气非常的好,如果不发“思古之幽情”的骚,真对不起老天爷。

下山后,回到了魏子淇家。同行的唯一一位女士许博士四处游荡,结果被一位女老乡横眉冷对。原来是搅屎棍的老婆吃醋了,可能想搅屎棍又招来女人了。如果看过《寻路中国》的话,可能会对我说的这几句话有共鸣哦。

就着搅屎棍这个话题,我们和魏子淇的老婆聊起了《寻路中国》和作者何伟(此时他将去埃及),她还拿来了何伟双胞胎儿子的照片,甚是漂亮。魏子淇对于这本书的贡献在于,他作为中国农民的一个范本,向读者展示了变化中的中国和最广大的中国人在这个时代下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他是本书最早的审查官,删掉了很多何伟当时的记录,这主要是很多家长里短的隐私。

魏子淇的儿子魏嘉在怀柔县城上初中,正处于青春期,母亲说他很不听话,也不好好做作业。在我看来,他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孩子。他有一些数学题不会做,同行的王Sir临时客串无偿家教,一一破解。

饭菜相当可口,我光饼就吃了一斤,以至于晚上没吃饭。

魏子淇给我们烤鱼

写在最后

年7月2日

我在春夏秋三季都去过三岔村几次,通过翻看照片发现最早的一次是年的5月,过了没两周和芥末棒又去了一次。那次他很兴奋地写下了我登上了野长城,我也拿这个字条拍了一张。

下图是第一次去的

根据衣服看又有几次不同时间去的

特别一提的是,有一次老乡请一条狗给我们带路,陪我们走。这条狗由于一个垛口过不去而没有随我们继续前行,等我们几个小时后返回时,它还在原处等着我们。此后我再也没有吃过狗肉。

骂人爱用狗日的,十几年前的芥末棒只想日长城。

芥末棒一人多面,是一个爱看书而且看很多书的人。这张照片曾经在多地展览过,并且出现在《旅行之阅阅读之美》繁体版中,年摄于万圣书园。这两张照片的摄影师和模特竟然是一个人,真是日了狗了。

延伸阅读:

一个人的世界图书馆与书店之旅

有些八卦:张爱玲往来书信中的余英时、钱钟书

世界最贵的日记出现了(21P)

伦敦与新伦敦:一个新美丽世界与一个美丽新世界

英国行(一):来到伦敦,寻访王重民

阅读在萨拉热窝——欧洲的耶路撒冷

阅读在武汉

在伊朗看见阅读(25P)

在巴黎看到阅读(15P)

百廿北大:阅读在北大

在以色列看到阅读(上,16P)

在以色列看到阅读(下,哭墙,10P)

在古巴看见阅读(16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8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