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地理 >> 正文 >> 正文

观影何去何从,我们何去何从二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1/7/22

说到看电影,已经48岁的我,观影体验也有44个年头。

童年看电影的记忆,和马路对面负责电影院的张叔叔总是联系着。

张叔叔成天笑呵呵的,眯缝眼,背稍有弯;他精通武术,儿女也都习武。一次张叔叔解下腰里的皮带,却是一把寒光闪闪,钢锯条一般抖动的宝剑,我又羡慕又害怕,不敢上前。

还有一次,爸爸负责修理水塔,这水塔在我家大门右手一百米处,大概50多米高,是方圆几十里最高的地标性建筑了。

爸爸组织人从内部搭起了碗口粗细实木的架子,直通塔顶,第一层间隔要到爸爸的脖子高,该有1.5米吧。

中午,张叔叔一摇三摆的过来了,他抬头看看架子,忽然对我说:“侄儿子,看叔叔上去!”话音未落,他一个纵身,如同耍单杠那样,卷腹倒翻,一层层一口气上到了塔顶,耳边只听到他有节奏的轻声“嘿呦”,再从下面看,张叔叔几乎是橡皮大小了。

4,5岁的我,跟着挥动电影票的人流低头猛地钻进去,激动地坐在大螺丝镶嵌在水泥墩的木板上,是每星期至少两次的“偷渡”活动。

“反正电影院是我张叔叔的地盘”。

电影院是露天的,晚上凉风习习;如果放映半场遇到变天下雨,座位上常常是撑起一大片“衣服帐篷”,有单人的,二人的,也有三人多人的,那个年代,人们是不愿意舍弃一半电影轻易离去的。

前方没有幕布,是一个半人高的水泥台子,一面20多米宽,4,5米高,呈半圆形的水泥墙稳稳立在台子最后,墙上涂着白涂料;从背后的窗户里激光一样亮的左右两排灯照在水泥墙上,站在凳子上回头,还能看到房屋里嘎嘎做响的放映机,如同碉堡缝隙后面的重磅武器。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看了不少电影。

可谓世界第一帅哥,英俊潇洒的阿兰德龙之《佐罗》,

憨厚沉默的《老枪》,

歌曲奇妙动人的印度黑白电影《流浪者》,

李默然老师结合斯坦尼体系和中国京剧塑造的大气磅礴的民族英雄邓世昌,

高仓健惊险动作的《追捕》,

南斯拉夫英雄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

……那个时代有多少好电影啊!部部令我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国产的电影,我好像对战争片印象很深,于洋,王晓棠两位老师的《英雄虎胆》,

《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

抗美援朝大片儿《奇袭》,

抗日英雄少年《小兵张嘎》,

歌曲优美的《洪湖赤卫队》。

后来看到青年稚气,英武无敌李连杰的《少林寺》,

硬汉甄子丹的武术师傅——赵长军主演的《武当》,

可谓新类型电影,我们一群小学生也开始拿起葵花杆,木片刀对练吆喝。

电影对那时的我们,就是一个个梦幻的礼物,完美的世界,弥足珍贵。

真正对电影有反思是在当兵之后了,战友张军经常一个人熬夜,拿着他那台1万多元的IBM电脑彻夜不眠的看片儿。

我有时候也过去陪他一块儿看。

张军是多面手,会唱歌,会跳舞,会写小品现在已经是佳作傲人的舞台剧导演,编剧。那会儿他已经开始琢磨写剧本,边看片子边给我讲,“这个故事写得太棒了,我赞赏这部电影的主题。”

我则会东一句西一句一起讨论。

后来,VCD,DVD出来,观影方式也大大改变,我便开始大量的收集电影,20年间又看了很多好电影。

从童年算起到,电影世界的变化是惊人的。

我们中国电影,也经历了6,7代所谓导演吧;其实我觉得是电影主题,拍摄手法,时代与文艺思潮,制片人投资方,专业器械,导演素质,以及演员队伍品质变迁等等综合因素在背后推波助澜。

电影《何去何从》最可贵的我觉得是:它站在现实主义的文艺视角,从剧本,电影,演员,拍摄等各个因素,全面继承了传统艺术中最可贵的“电影精神”。

1剧本

和《血战钢锯岭》,《八百》不一样,《何去何从》没有直接描绘战争的过多场面,而是从人性深处来反思:一个普通的个体,无意中卷入战争,经历战争,命运带给他种种意外,直到人性善良的男主人公陷入崩溃,绝望,自杀的悲剧轨迹;电影带着我们重新审视了一段沉痛历史,它不仅控诉了战争的残酷与邪恶,还揭示了人性在这种灾难中的痛楚与无力。

主题在影片内是一个悲剧,但它着眼点,是揭示战争与活生生人性这一对矛盾的纠结。

拳拳到肉,血肉横飞这种直观的银幕表现,我认为是西方电影,尤其是美国大片的一种美学;而含蓄内在,人性深思,我认为更多体现了东方美的真谛。

纵观电影史,反思的战争电影并不是太多,从这一点说,电影《何去何从》的创意是极其严肃的,思想也是深邃的。

关晶,作为本片的编剧,导演,他如此年轻,却对这一重大题材如此深入的考量,如此沉稳的全方位把控,这一点令我敬佩。

这种凝思冥想,情真意切,全身心投入,我认为是“电影精神”的核心所在。

2男主演中泉英雄。

日本影视一直水准很高。

我们最熟悉的演员高仓健在《追捕》《夜叉》的角色塑造,可谓国际水准。

“云上人”高仓健先生,不仅出于对电影的热爱,也出于对中日友谊的缅怀,将他人生中最后一部电影,生命最后的光彩放在了中国,与张艺谋导演合作了《千里走单骑》,他的男子汉形象我辈痛惜无缘再睹;

但是通过电影《何去何从》,我惊喜地看到新一代实力强劲的国际水准表演——中泉英雄,他依然踏着那条对电影行业的热爱,忘我投入,高度自律的大道前行着;尤其是他不计回报的自降片酬,不仅是对该作品的尊敬,也传递他出对中日文化事业的敬重与关爱。

大家一定听过一句常常被用来称赞演员的行话:

教科书级别的表演;我认为中泉英雄在电影《何去何从》中,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从头至尾的逻辑与情感之复合张力持续,才真正是教科书级别的;他的倾情演绎,不仅值得我们这些影迷一睹风采,更值得让国内许许多多明星,坐在那里观摩,体会。

他,值得我们喝彩!

我曾笑侃:中泉英雄一人,就集中了周润发的气场,梁朝伟的儒雅,张国荣的细腻体验等可贵优点,而且他还是金城武那种国际帅。

他参演的《南京南京》《八百》《何去何从》三部中国电影里,我认为他把最大的激情,最深的体会和最独一无二的角色奉献,给了《何去何从》。

这部电影实在不应该被我们错过。

3摄影

行话说起来——电影就是导演的艺术;电影,也是用摄像机镜头来讲故事的特殊文艺种类。

电影《何去何从》的整篇画面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满意的。我想了想,虽然电影是悲情色彩,可是单说画面.我还是要说四个字:赏心悦目。

大家不仅能感觉到摄影师深厚的功力,还能体会到他对这部电影投入的一腔热血,

安详恬静的村院那一砖一瓦,柴禾山羊;沉默厚重山坡上的一草一木;各个人物的眼神与衣着…..

他让这些普普通通的景象,又泛出不曾有过的思绪起伏。

整体画面从头至尾清晰饱满,每一幅都蕴含着深深的情感和油画般的构图之美……

有这样优秀的摄影师加入这部影片,确实也令作品加分很多。

中国是世界上观影人数最大的,连电影工业最成熟的好莱坞,都在刻意的,积极争取这个巨大市场——美国的电影产量只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7%,但是好莱坞电影却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0%以上,也就是说,全世界每播放部电影,居然90部都是美国的。

在美国,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同时,这个文化产业为美国国内提供了多万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文化产业已经成为21世纪美国推行全球文化扩张的重要战略。

美国把《功夫熊猫》,《花木兰》当然拍的很好看,如果我们下一代都认为只有美国队长,绿巨人浩克,阿凡达,钢铁侠,蜘蛛侠是人类的英雄,那我们自己的抗金的岳飞,完璧归赵的蔺相如,远古逐日的夸父,补天的女娲,又是什么呢?

我们自己,更应该关心我们的电影事业;

神州大地有千年的文化传承,炎黄子孙也有自己的审美心态。

电影这门最新的综合艺术在新中国70年的前进道路,是坎坷曲折的;一代又一代电影人付出了艰辛,有欢笑,也有血泪。

自以为资深影迷的我欣喜地看到:有关晶,中泉英雄这些思想独立,视野开阔的中青年艺术家们,全身心忘我地投入在中国电影这个行业;他们在银幕前后的心血凝结,值得我们大家期待。

关爱中国电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8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