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迪南大公,大多数对于他的了解就是历史书上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其实相比于冷冰冰的历史书,费迪南大公更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皇帝。
说他之前先来说说他的妻子索菲亚,原本出生贵族,可惜家道中落只能在奥地利Friedrich大公家中当佣人,在一次晚会上费迪南大公邂逅了佣人索菲亚,从此一段没有掺杂任何杂质的爱情便开始了,斐迪南大公也经常往Friedrich大公家跑,伊莎贝拉大公夫人起初以为这位奥匈帝国的皇储看上的是自己的女儿,所以每次都会将自己的女儿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然后迎接斐迪南大公,后来才发现这位帝国的掌门人看上的是自己家的佣人,一气之下将索菲亚赶了出去。
▲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亚
再来说说斐迪南大公,其实他是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侄子,只不过老皇帝的儿子都死于政治纷争,王后也被刺杀,只能将皇位传给斐迪南大公。奥匈帝国是由奥地利和匈牙利组成的二元帝国,但同时国内还有大量的异族人,包括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罗马尼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伐克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等,对于这些人两位新老皇帝的态度截然不同,老皇帝追求的是稳定,谁不听话就上强势手段,新皇帝追求的是宽容,希望将一个二元国家变成多元国家,所以两位在这方面可谓是水火不容。
▲奥匈帝国
更何况斐迪南大公还要娶一个佣人当妻子,这在等级森严的皇室是坚决不允许的,也是法律严格禁止的。但是奈何斐迪南大公一副非她不娶的样子,最后双方都做出了妥协,老皇帝答应这门婚事,但前提条件是斐迪南大公的子孙以及子孙的子孙都被永久的剥夺皇位继承权,索菲亚也不可能获得王后的头衔。结婚时皇室男性成员一个都没来,出席婚礼的仅仅是斐迪南大公的母亲和他的姐姐们。可以说这门婚礼在奥匈帝国境内几乎不被任何人看好。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时间来到了年6月28日,斐迪南大公携妻子来到了奥匈帝国的边陲——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这里是塞尔维亚人的聚集地(塞尔维亚人有自己的国家塞尔维亚,只不过这部分土地被奥匈帝国所吞并)。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斐迪南大公本来就同情境内的塞尔维亚人,另一方面6月28日是他和索菲亚的结婚14周年的纪念日,只有在远离维也纳的帝国边陲,斐迪南大公才能抛弃那些皇室规矩,他也可以尽情地补偿妻子。因为在维也纳索菲亚经常遭受各种各样的冷落和羞辱,不被允许和丈夫同坐一辆马车,不被允许和丈夫在同一个包厢看戏剧、赛马。但是在这里谁也束缚不了他,就这样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同坐一辆车开始了巡察加散心。
▲斐迪南和索菲亚
然而斐迪南大公忘记了6月18日同样是塞尔维亚的国耻日(年6月28日土耳其征服塞尔维亚),而且他脚下站着的这块土地是奥匈帝国在年从塞尔维亚手里抢来的,本来这片土地上的塞尔维亚人就反抗不断,而你偏要在这么一个时间点来这么一个地方巡视,这在塞尔维亚人心中就是赤裸裸的挑衅,所以在一路上埋伏了大量的杀手准备刺杀斐迪南大公,幸运的是斐迪南大公和索菲亚顺利的躲过了第一次刺杀。
▲准备出巡的斐迪南和索菲亚
结果为了体现皇室的仁爱之心,斐迪南决定取消原定规划的路线,医院慰问因为刺杀而受伤的民众,临走前费迪南劝说索菲亚留下来,这样更安全一点,但是索菲亚决心和自己的丈夫共同面对危险。原本第二次刺杀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杀手只埋伏在原定的巡视路线上,压根不知道斐迪医院,可问题就出在司机上,没人通知司机路线已经更改,所以司机只是按照原定的路线行走,结果埋伏在路线上的杀手刺杀了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讽刺的是同情塞尔维亚人的斐迪南却被塞尔维亚人刺杀了。
▲萨拉热窝事件
刺杀事件发生后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各国只是象征性地悼念了一下,维也纳的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甚至感到了一丝的轻松,这个刺头终于死了!没人把他的死当回事。随后在维也纳奥匈帝国的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派认为应该以斐迪南大公遇刺案为借口,立即出兵塞尔维亚,把这块肥肉吃进肚子里,但是塞尔维亚和俄国同根同源,都是斯拉夫人,贸然出兵势必会引起俄国的反应,这时候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想到了自己的盟友德国,因为根据条约,俄国对德国和奥匈帝国任何一国发起攻击,另外一国将无条件参与战争提供支援。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征求德皇威廉二世的意见,结果威廉二世给老皇帝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坚决支持!
▲德皇威廉二世,上台后就挤走了俾斯麦
这里说一下当时的欧洲局势,奥匈帝国和德国的铁哥们关系没得说,在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取得大胜,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建立了德意志帝国,所以法国一直想着雪耻。德皇威廉二世上台后推翻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大力发展海军推行世界政策,要去海外抢殖民地,这下彻底踩了英国的红线,所以英法虽然有矛盾,但权衡利弊后还是选择了站在一起的。而在德、俄、奥三国同盟中,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有着无法调和的矛盾,起初俾斯麦搞三皇同盟就是为了防止大仇人法国和俄国联合在一起,结果原本就无法实现的三皇同盟破裂,对于俄国来说敌人(奥匈帝国)的朋友(德国)就是敌人(德国)。敌人(德国)的敌人(英法)就是朋友(英法),俄国自然而然地就站在了英法这边(这三国就是协约国)。而同时意大利因为殖民问题和法国爆发了矛盾,于是意大利就和德、奥一起站在了意大利的对立面(这三国就是同盟国)。
▲塑料般的三皇同盟
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得到德皇威廉二世的支持后向塞尔维亚宣战同时发布战争动员令,俄国一看你敢打我斯拉夫小弟,也向奥匈帝国宣战并发布战争动员令,德国一看你敢动我铁哥们,随后向俄国宣战并发布战争动员令,法国一看德国发布战争动员令,正好我的仇还没报,你小子这是要干什么?于是法国也加入了战争,随后英国也加入了战争,最后意大利一看仇人法国要打德、奥,于是也加入了战争,帝国之间的狗咬狗就这样开始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8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