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土耳其诗人曾经这样说:
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怀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孔。"
《晚霞中的红蜻蜓》海报
17日晚19时,北欧国际电影节荣获最佳纪录片导演奖的纪录片《晚霞中的红蜻蜓一一关于哈尔滨的记忆》在ZAKER首映上线,点击量达到30.4万人次,观众们跟随导演苗萌的镜头,一起穿越回老哈尔滨,体会音乐之城冰雪之都的旧日时光,找回关于哈尔滨的记忆。直播时,数百名观众留言,可见这部国际获奖纪录片的人气。
直播时的观众留言
清瘦儒雅,书生意气,脸上架一副圆圆的黑框眼镜,表情凝重中含着笑意,像一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青年。记者采访了《晚霞中的红蜻蜓》的导演苗萌,他刚刚从新疆、广西、四川拍摄扶贫的纪录片归来(上图),一身的疲惫和倦意。
遭遇烧烤胖哥
松光电影院胡同获得灵感
童年时的苗萌(前排左一)与家人在太阳岛野游
年出生的苗萌,在哈尔滨长大,童年时家住儿童公园附近,是个俄式的黄房子,父母都是风华厂的科技工作者。小时候,他在森林校、风华校读书,高中念了重点校哈三中,从三中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系,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多年来,在影视圈里,一直从事影视工作,做的几乎都是"行活儿",他拍过不少商业广告片,也拍过不少纪录片,但从未想过会拍这样一部纪录片。
年夏天,苗萌出差回哈尔滨,在道外北三道街松光电影院胡同里拍美食节目。遇到了一家烧烤店老板胖哥(上图),一个哈尔滨土著,在松光电影院斑驳的广告牌下面,苗萌听胖哥儿聊了电影院的辉煌与衰败。这次意外的聊天,让苗萌 端午节小孩撞鸡蛋,画彩蛋,秋天分大白菜、冬天糊窗缝、录音机、喇叭裤、霹雳舞的流行,滑冰,浇冰场、冬泳、冰灯、窗户里放锯末子,江边演奏黑管和手风琴的爱乐者……聊着聊着,苗萌的感觉来了,他想通过亲历者的讲述,配以散文诗化的生动画面,还原跨越时代的城市记忆,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怀恋。看到在冰场上滑冰的人们,就会想起三中时最喜欢的冰体课,同学们在冰上上滑冰课,大家有的滑得东倒西歪的,有的则背着手压着道,滑得轻松自如……
触景生情,很多儿时的回忆常常萦绕在苗萌脑海,所以他想用镜头,对哈尔滨的历史建筑、民俗文化等有所表达,探索一种展示家乡的纪录方式。
苗萌采访音乐史专家刘学清
他试着去访问对本地文化比较了解的哈尔滨人梁晓声、刘学清、王焕堤、胡泓、戈雅,与他们谈这个城市的过往。他拍摄哈尔滨的历史建筑,民俗和文化现象,自费赴悉尼采访哈尔滨俄侨及不同时代的哈尔滨人,包括作家、俄侨后裔、音乐家和城市的参与者、见证者,他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展现这座城市消失的故事和不同时代的往事。
如今,很多记忆中的往事已逐渐淡出视野,却在人们的记忆中顽强地延续着,而苗萌的任务就是把他们用影像留住。这就是他拍摄这部片子的初衷。
自费拍摄"老哈"
留住远去的哈尔滨味道
年起,苗萌和他的摄制团队回到哈尔滨,开始拍摄《晚霞中的红蜻蜓》。
苗萌回忆:大家赶上端午那天,通宵踏青,要去江边用江水洗脸,第二天早上还要撞鸡蛋,采艾蒿。我们那时候就跟着走,跟着拍摄。现在看,这些真是具有独特的哈尔滨"味道"。苗萌将这些风情体现在了纪录片里。"我一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哈尔滨有这么多故事,拍着拍着,我才感觉到,其实故乡就在我身边,但我从小在这长大,就没有感受到,忽略了身边这些精彩的风景。比这些故事更有味道的,是哈尔滨的人。他们是曾经活跃在各个年代的哈尔滨人。他们有的始终留在这座城里,有的会经常回家看看,他们在这座城市出生、成长、生活,如今他们成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相融的元素——老哈。
苗萌说:"我第一次到画家戈雅的工作室,让我非常震撼,它在位于红专街的一幢老楼,这就是我一直在寻觅的老房子,像是为我特意准备的,有着老式的双层玻璃窗,门前还有一棵巨大的丁香树。影片海报没有用哈尔滨的地标建筑,我选择了戈雅老师办公的红专街25号的老房子(上图),很有地气感和诗意味道。冬季里,我如愿拍到了窗户夹层中的锯末子,上面还有各式小花做点缀。看到玻璃窗上的窗花,也联想起小时候常把形态各异的窗花想象成不同的图案,于是,我们到公交车上拍摄了一组窗花镜头,作为片头。"
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面有句台词"瓦尔特总和苏里在一起",让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家薛苏里笑谈到他名字的由来。纪录片的片头就是苗萌的母校三中的滑冰场(上图)。片尾部分,表现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二"的哈尔滨儿童铁路,当年的"儿铁"员工,"儿铁"第一代小火车司机栾昌义……苗萌说:"我热爱这座城市,不只是为这里的某一道生动风景、某一段青春往事、某一座熟悉的老宅,为的是这座城市回忆中的林林总总,我真的是爱她!"
哈尔滨,渐渐逝去的痕迹留在了很多人的回忆里,"老哈"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过去的气息、生活的细节、童年的乐趣。历史的更迭,在他们的讲述中,跟随他们的回忆,通过影像的展现,苗萌的耳边依然响彻着这座城市的交响乐,感受着这座城市远去的往昔。
荣获国际大奖
有机会再拍续集
从年6月开机,影片的拍摄历时多天的时间,苗萌在哈尔滨和悉尼采访形形色色的家乡人。他们有的是名人,更多是小人物,但他们也是重要历史时刻的见证者、参与者。拍摄期间,苗萌走到他们身边,切实地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一起回忆过去的味道、生活中的烟火气。
影片中有教堂的钟声,有自行车和豆腐票;有黄房子御寒的门斗,"板杖子"围成的庭院,院内种植成林的沙果树、丁香树,还有菜窖里大白菜;有大列巴、苏合力、红肠、苏伯汤、格瓦斯,少女们身上彩色的布拉吉,还有每个哈尔滨孩子记忆深处的小火车……
苗萌自费拍摄这部片子,拍摄的很艰难。热情的戈雅老师(上图)不但提供了各种方便,帮他找采访对象,最困难的时候,还资助他拍片,因此,戈雅是本片的出品人之一。
苗萌作为哈尔滨人,在这部纪录片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大部分镜头在哈尔滨拍摄,在采访的人物中,有一直生活在哈尔滨老房子里的普通人,音乐文化的传承者,有冰雪文化的创始人,还远赴悉尼采访了哈尔滨的俄侨后裔。
最终,苗萌在多个小时的素材里筛选,他一个人剪辑了4个多月。遗憾的是:因片长限制,被拍摄的50多位"老哈"完成片中只保留了24人的访谈。
影片在北欧国际电影节荣获最佳纪录片导演奖,苗萌成为首次以表现哈尔滨的纪录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个人奖项的导演,对此,苗萌决定在合适的机会,拍摄这部片子的续集。
这部《晚霞中的红蜻蜓》全片没有一句解说和旁白,用诗一般的镜头追寻和记录了老哈尔滨人不同的回忆,从这些普通人的角度在四季轮回中寻找着这座城市逝去的时光:那些曾经的市井生活、童年趣事……这些老哈尔滨人在这座城市里出生、成长,他们是这座城市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一个个看似平凡而普通故事却让人恍如穿越了时空,"仿佛经历了一场悠长而又恍惚的梦境……",梦醒之后细细品味,那些也许就是哈尔滨刻在城市基因里的样貌。
他将这部片子命名为《晚霞中的红蜻蜓》,他买下了这首歌的版权,并以此作为纪录片的片尾曲。他喜欢这首童谣对于故乡和往事的描述,就像那童谣的第一句歌词:
晚霞中的红蜻蜓啊
请你告诉我
童年时代遇到你
那是哪一天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申志远
编辑:刘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dl/6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