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时差 >> 正文 >> 正文

宋维林ldquo根在岐山rdqu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1/6/3

“根在岐山”征文·

昔日的露天电影

宋维林

小时候,我们在露天看电影。那种几千人同看一场电影的热闹场面至今令人难忘!那时我生活在厂生活区。这个厂当时是岐山境内最大的国营企业之一,地址虽在蔡家坡,但属于部管企业。那时候,厂里每个星期都会放电影,没有新片子就放老片子,大家每周都有电影看。重复放映最多的是“三战片”(《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和《英雄儿女》,还有革命样板戏影片。当时工厂文化生活单一,看电影成了大家最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每星期放哪部片子早已安排好,每月发一个电影放映表,一目了然。遇上新片子大家就非常期待。亲戚来了,被留下来用电影招待,高兴得不得了。“电影院”就是厂子弟学校的小操场,北边有个大舞台,操场中间两根电杆,用来专门挂银幕。傍晚时候,一张大银幕在众人兴奋与期待的目光下,横挂在操场中间。很快银幕正反面都坐满了人,不只是厂里的职工和家属,还有厂子周边的居民,邻厂的职工。他们知道这个“大厂"每个星期天放电影,会按时赶来看。露天电影属于工厂福利,不卖票,所以人非常多。大舞台后墙上有几个小方孔,下方孔将电影光束放射向对面的银幕,上方孔用于放映员观察外面情况,以便随时调整放射角度,校对焦距。小孩子对放映室的情景很好奇,就乘电影放映前站在砖头什么东西上从观察孔偷偷往里看。里边很宽大,木质地板明净发亮,为了保洁,放映员都换上了拖鞋。工作人员很反感小孩们往里张望,看见小面孔出现就会大声训斥,我们就赶紧跳下来跑掉,生怕他们一生气不给放电影。那时候,放映员是很牛的工作,属于厂工会领导。电影开映后,观察窗就会关上,两台放映机轮流工作,一盘胶片放完,另一盘就会接着放。当时,厂里的放映机比各公社放映队的要先进得多,可以放宽银幕电影。看电影最佳位置在北面的舞台上,地势高,上面有顶棚,位置往往大清早就被人用凳子占上了,后面来的人又开始抢占舞台下面空地上的有利地位。银幕正面地方被占光后,后面来的人,就去坐到银幕背面看。等到电影开映的时候,银幕两边已经黑压压坐满了人。露天看电影,夏天凉快,微风一吹,非常惬意。几千人坐在一起,等着电影开始,大家说笑,走动,交头接耳,人声鼎沸,非常热闹。天晴的晚上,不论是繁星闪烁,还是月光皎洁,都让人顿生人生美好的感觉!当然,天有不测风云,看到中间碰上下雨也是常有的事。有一年夏天演《董存瑞》,大家看到四虎子要当八路,部队嫌他年龄小不要时,天气还是好好的。随着情节的推进,八路军新兵董存瑞,六发子弹没打死一个鬼子被批评时,天上开始下雨。演到他担仼爆破班长时,雨越下越大,观众坐不住了,有的人开始四散奔逃。但电影还在继续演,大家没有看到最精彩的舍身炸碉堡,许多人依然不忍离去。不少人就往舞台上挤,那里很快被挤得水泄不通。离家近的人,跑回去拿来雨伞,撑在雨地继续看;离家远的人,想走又舍不得电影。平时演电影下雨大,电影就会中途停止,而那一晚电影太精彩了,大多数观众都不忍离场,电影也就没有停演。我当时也没有雨伞,就和大家一起站在大雨中看董存瑞炸碉堡。那个年代电影的主要功能是教育作用,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是电影的主旋律。那晚我回到家早已淋成了落汤鸡,但坚持看完了英雄的壮举,感觉浑身热血沸腾,淋点雨也觉得值得!夏天还好办,冬季看电影才受罪呢!有一年冬天,演个外国片——叫《多瑙河之波》。下过雪的操场上,人们用小板凳把雪堆积到一边,清理出一小片空地,坐在呼啸的北风里看电影。许多人看不懂这部电影觉得银幕上就两个少年划着船,在河水中漂来漂去,没看到一半就回家了。但是,更多的外国片还是很受欢迎,比如罗马尼亚电影《斯特凡大公》《勇敢的米哈依》,壮观的古代战争场面,让人大开眼界!那时候,西方电影都是内部片,一般不对外公演。有一次,厂里不知是从哪里弄回来两部,没有公开通知就直接开演。等大家连颠带跑赶到电影场,边喘着粗气边往银幕上看时,都大吃一惊!只见银幕上呈现的是大家从没见过的战争场面:大海上,美国、日本的航母、军舰、飞机、炮火,打成了一团。对于从小看惯了《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和《小兵张嘎》的我们,对于这种全新的战争场面电影,除了好奇,就是震撼!战争规模之大,双方武器装备之先进,战况之惨烈,让人叹为观止!那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美国和日本在打什么仗,人们一直受到的教育是:美帝和日本鬼子都是我们的敌人。大家搞不明白,两个敌人怎么打起来了。最后看到双方战舰沉没,飞机坠海,孩子们直呼过瘾!等我们长大以后,才知道这部影片叫《中途岛》,演的是太平洋战争中关键的一场海战,美国一举击沉日本四艘航母,美国损失了一艘。那时中美刚刚建交,为增强文化交流,引进了几部美国电影。还有一部电影叫《摩登时代》,大家第一次知道了电影大师卓别林。那个年代,露天剧场演出的这些电影为我们打开了瞭望世界的另一扇窗户,使我们的眼界豁然开阔!窗户一但打开,就不可能再关上,而且,看到的风景会越来越精彩!紧接着,日本电影《追捕》《望乡》《人证》来了。硬汉子高仓健与中野良子的侠骨柔情,阿崎婆的战争遭遇与女作家山崎朋子现代时尚的装扮和气质,八杉恭子和她设计的时装走秀,都成为人们认识日本的生动教材。欧洲影片《王子复仇记》《巴黎圣母院》《雾都孤儿》等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西方文化。印度电影《流浪者》和墨西哥电影《叶塞尼亚》,异域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故事紧张充满悬念,让我们看到了每个国家都有他们的民族英雄。译制影片冲击着人们固有的思想观念,开拓了国人的眼界,转变了人们对世界不同文明的认识,让我们一步步融入世界,逐步与国际接轨。后来,厂里建起了大礼堂,电影在室内演,人们看电影再也不怕刮风下雨冬天坐雪地了。条件越来越好,电视、网络、通讯的普及,看电影的观众却越来越少,那种万人空巷看一场电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继续悦读

岐山县文化馆:“根在岐山”征文启事

“我们的根在岐山(根在岐山”征文汇集(1——80))

“根在岐山”征文第二部分(81——)“根在岐山”征文第三部分(——)吴妙玲(“根在岐山”征文·)情定蔡家坡路志宽:(“根在岐山”征文·)富美扮靓岐山四季醉美的风景曹军怀:(“根在岐山”征文·)高窑李春娟:(“根在岐山”征文·)美丽岐山风雨行李克龙:(“根在岐山”征文·)日暮乡关何处是徐岳:(“根在岐山”征文·)根在哪里?有多少答案在回答…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获奖作品在这里购买

5——6折购买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直接点击下面京东网连接,下拉找到第十届茅盾文学奖5部打包,总价元,仅售——元。

宋维林,岐山凤鸣镇人,网名敦刻尔克。宝鸡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职工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作品发表于《宝鸡日报》及各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7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