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时差 >> 正文 >> 正文

巴尔干以1V5的群架怎么打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1/5/31

年6月16日,保加利亚向塞尔维亚、希腊发起突袭,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大陆东南角,是欧洲接壤亚洲、基督教文明毗邻伊斯兰文明的重要阵地。巴尔干地区民族、领土纠纷复杂深远,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

20世纪初,曾控制该地区五个世纪之久的土耳其政权奥斯曼帝国势力衰落,爆发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埋下奥斯曼帝国灭亡的种子。

素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巴尔干半岛

尤其是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它不仅彻底打碎巴尔干地区的权力平衡、大大加速了一战的爆发,还上演了一场保加利亚以一国之力对抗塞尔维亚、希腊、黑山、罗马尼亚、奥斯曼土耳其五国的“精彩群架”。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场开始很突然、转折很精彩、结局很无奈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6月16日晚,保加利亚陆军参谋长萨伏夫命令第4军和第2军分别突袭驻守在马其顿的塞、希驻军,战争打响。

东北地区的塞军猝不及防,保加利亚成功将战线向前推进40余公里,塞尔维亚阵脚大乱,以为大势将去。

就在此时,第一个精彩的转折来了:第4军接到萨伏夫命令,突然停止进攻。塞尔维亚抓住时机,迅速调遣本土部队,来了个绝地反击。至7月初,第4军寡不敌众,慌忙撤退。

另一方面,保军第2军余人在马其顿东南遭遇人数多出己方近万人的希腊军队,在国王君士坦丁的指挥下,希军避开保加利亚主力部队,从保军两翼发起猛烈攻势,第2军只好向北撤退,寻求第4军援助。

最终,保加利亚两股精锐部队在撤退的路上不期而遇,相对愕然。

萨伏夫为何突然下令停止进攻呢?

原因让人哭笑不得:保军在前线战斗正酣之时,国王费迪南和总理达纳夫吵了起来。费迪南绕过达纳夫,直接授权出兵,达纳夫狂怒之下不顾战局紧张,命令萨伏夫停止进攻,夹在中间的萨伏夫就这样把国王和总理都惹怒了,还贻误了战机,成了国家的罪人。

就在此时,又一个精彩的转折来了:黑山和罗马尼亚分别以2万、50万军力加入反保同盟,奥斯曼土耳其趁火打劫,悍然出动全部兵力25万人进攻由保加利亚控制的两国交界处色雷斯地区。

结局可想而知。

8月10日,保加利亚签署了割地赔款的《布加勒斯特和约》,战事平息。

短短一个多月,保加利亚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的最大赢家沦落成最大输家,损失了此前从奥斯曼手中夺来的大部分领土,还不得不割让土壤肥沃、资源丰厚的黑海良港南多布罗加给趁虚而入的罗马尼亚,可以说是鸡飞蛋打。

战胜国之中,塞尔维亚和希腊获利最多:前者增加3.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领土几乎扩大了一倍,人口从万激增到万;希腊也增加了67%的领土范围和61%的人口。

保加利亚用事实证明:以一敌五未必会输,但战略和战术上出现失误则必输无疑。

但问题是,保加利亚到底做错了什么,要遭到围殴呢?

首先,是因为保加利亚想独吞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也就是反土战争)的胜利果实马其顿地区。

年3月,奥斯曼土耳其战败,与反土同盟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黑山签订《伦敦和约》,和约规定,将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土全部归还,地中海岛屿克里特岛交还希腊。

胜利果实到手了,但怎么分呢?

图中黄色区域为保加利亚、希腊、奥斯曼土耳其交界的色雷斯—东马其顿地区

根据和约规定,保加利亚可占有色雷斯地区和大部分的马其顿,马其顿居民以保加利亚人为主,且保加利亚在反土战争中流血牺牲最多,也自认为理应独霸马其顿。

塞尔维亚所占领土大多在阿尔巴尼亚境内,但德、奥匈两国不愿塞尔维亚独占阿尔巴尼亚、获得亚得里亚海出海口,遂支持阿尔巴尼亚独立,塞尔维亚只好转向马其顿,希望能和保加利亚共享。

希腊也不满足于占有克里特岛,希望能在马其顿南部和色雷斯地区占有更多土地。

黑山一直与塞尔维亚关系密切,遂想取得马其顿东北部的新帕扎尔州,与塞尔维亚接壤,因此也站到了保加利亚的对立面。

罗马尼亚和奥斯曼则完全是意料之外的趁火打劫。

其次,奥匈帝国战败,巴尔干半岛出现权力真空,其他列强想趁机扶植自己的势力。

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地图

早在年,德国同奥匈帝国就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协议共同制衡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奥匈帝国尤其忌惮亲俄的斯拉夫国家塞尔维亚,不愿其势力扩张(一旦俄国向其开战,帝国极有可能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于是暗中挑唆保加利亚对塞尔维亚作战,以图削弱塞国。

年,英法俄三国协约签订,俄国信心大增,对黑海周围领土跃跃欲试,一方面暗中帮助塞尔维亚,另一方面,为了拉拢罗马尼亚,对其出兵保加利亚只好坐视不理。

反土同盟的脆弱“友谊”经不起利益考验,列强之间又明争暗斗、包藏祸心,于是也就有了保加利亚被围殴的场面。

那么,这场群架的余波又如何搅动了整个欧洲呢?

第一、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胜利导致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企图建立大塞尔维亚国家,其计划包括解放被奥匈占领的波黑地区的塞尔维亚人,加之新仇旧恨,次年,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匈帝国继承人,史称“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一战。

第二、塞尔维亚和希腊倒向协约国;协约国无法说服塞、希把已经吞入腹中的马其顿还给保加利亚,而德、奥匈给保国开出空头支票:胜利果实随便拿,保加利亚遂加入同盟国阵营。

第三、在巴尔干战争中,火炮的射程和射速均有提高,机枪数量增加,飞机除进行空中侦察外,还用以实施轰炸,装甲车和无线电等军事技术装备大量使用,这一切促使陆军改用疏开战斗队形,为了隐蔽而利用地褶和壕沟,是一战中堑壕战和阵地战的雏形。

从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来看,巴尔干火药桶的确“易燃易爆”。但其利益之争的背后,揭示了一个历史规律:以暴力手段打破区域均衡,必然招致更多的流血牺牲。

历代评价

巴尔干战争是标志着亚洲和东欧中世纪社会崩溃的一系列世界事件中的一环。

——列宁

(素材源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7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