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记录生活
当年体检去商县文丨屈化民一九七八年夏天,我初中毕业中考。与腰市中学同学屈学良、殷锁婷一起,上了中专初录线。报了志愿,等待体检。
不久接到通知:“明天到商县城集中,医院体检。”为了备检,我到河堰,脱去衣衫,跳进水潭,沐浴一番。
街南头的安庆哥,还有另外一个人,已经记不清是谁,他俩看见我洗澡,就跑过来凑热闹。一个竖起拇指说:“你们弟兄两个,个个都是这个!天时考上大学,锋印考上中专,一后一前,红榜耀眼,名扬川道上下,脸比盆盆都大。”另一个说:“凭本事吃商品粮,不靠老子腿粗壮,不靠推荐跳农门,不靠顶替入公门。”那时未开三中全会,农村尚未试行改革,农民处在社会底层,众多青年受苦受穷,毫无出路没有前程。考上大学或中专,是穿皮鞋端铁碗,改变命运意非凡。当年事,词记之——
临江仙
恢复高考张榜
天时天宝题名
人把叔侄当弟兄
川道传佳话
羡煞众书生
街道北头子弟
成份压身苦痛
春风笑翻张铁生
高分进高校
多年享殊荣
后晌放工,东坪放水。妈叫我当帮手,浇后院自留地。明天要去商县,我的心情灿烂,浇地干的挺欢。一会儿挥铁锨,一会儿拉水管,忙碌到夏夜半。
爬上炕睡觉,却被蚊虫咬,天热睡不着。炕边土墙缝,年久藏臭虫。妈从沟里挖回白土,用铁藜寨苦水泡成泥浆,把墙刷了好几遍,臭虱仍有一个连。晚上悄悄爬出来,咬人吸血成祸害。兵来将挡,虫来叶挡。我们在炕席四周,铺了一层豆角叶子,组成一圈防虫屏障。叶光面朝下,叶涩面朝上,臭虫爬上去,全都被沾住。早上起来,把沾虫叶扔进灶火,烧得噼哩啪啦,就像放炮燃花。
干活乏了,却没睡好。早上喂猪又垫圈,拔草担水扫大院,帮人写信改又念,烧火吆鸡收鸡蛋。端碗喝饱糊汤饭,揣上盘缠去车站。说是一个站,实际是个点。这个上车点,在粮站门前,英雄楼旁边。那时街道短,北头是农田。站西只有三座房,由北往南摆一行:四小队的钢磨房,供销社的收购房,霞霞家的老房院。
瞅路边树上野鹊垒窝,等来去商县的轿子车。这车一天两趟,是从洛南来的,票价一块两毛。这钱不是小数目,那时人们没收入。我家两间街房,赁给合作社食堂,一间房钱,仅仅三元。
这一年我十五岁,生来首次坐班车。坐在车上,心绪荡漾,小生青涩年龄,第一次过大荆,翻越红土岭、见到红门河。心想自己一下子,走出腰市壳郎子。许多小脚老太婆,比如我婆与外婆,一生没出山窝窝。
班车喘气直哼哼,缓缓爬上麻街岭。翻坡架岭盘旋行,让人心里战惊惊。下了岭,再前行,耗时小半天,大约十二点,班车才到站。
商县车站,平房几间(上图)。周围老远,全是农田。车进大院,下车发现,院角公厕墙,写着一行字:“厕所内设有行李挂钩”。我觉得新奇,也没太看清,不知是“设有”还是“没有”?走出大院子,去看候车室,内有几个售票口,摆着几排长条椅。候车的人不多,买票的没几个。那时没有公交车,进城全靠“11号汽车(两条腿)”。迈步朝东走,走了一段路,到了西关口。几个中年妇女,分别推着车子,车上放个白箱子,高声吆喝长调子:“冰棍冰棍糖冰棍,冰棍四分嘹的很!”我这个乡下人,初次见卖冰棍,刚见识这东西。
到了西背街,问到柳巷子,找到西坡选民叔,到他住处蹭食宿。他是哥的好友,受大队委派,医院学医。那个时候,他是单身,没与屈族结亲,论辈叫他叔哩。
选民叔高兴,带我逛县城。我是个生瓜蛋,看这机关那大院,见一切都新鲜。他去几个单位,令我十分敬佩:敢进这么大的公门,竟有那么多的熟人。直到熊耳山晚霞一片,我们才回租住房间。叔用煤油炉子做饭,炒大辣子煮干面。让我睡在房东房间,我初次用蚊帐,钻帐子单床眠,很有些幸福感。
次日早,起得早。走西街,过十字,行东街。全是平房,老木门面,陈旧不堪。走到东背街,医院:几间平房,黑色大门,几进院子。两边厦子,是门诊室,和家乡卫生院一个样式,只是房院多,科室多,医生多。
领表排队体检,量血压称体重,看点点识图案,蹲着走转圈圈……听心跳摸肚子时,医生询问说,是不是干了重活?说疑似肝大,须后天再查。这时我意识到,可能是前天晚上,浇地出了重力,而且休息不好,引起身体失调。
医院大门,立在高房硷上。硷子下面,有个小贩,炒卖米饭。火炉上的炒锅里,米饭油乎乎,灿亮亮,香喷喷,两毛钱一碗,食客围半圈。我虽嘴馋,口袋空扁。家境贫寒,舍不得钱。
没事干,到处转。转到主干线,就是北新街,也是国道。街(道)宽阔,货车客车,也不太多。车跑人走,自行车流,从东到西,攘攘熙熙。这比北乡的洛红公路,好像河水对比细流。过来一辆消防车,以前听说没见过。路上很多自行车,“凤凰”、“永久”和“飞鸽”,铃声阵阵响不绝。一些学生娃,骑车本领大,车子正快跑,突然刹车了,把车定的好,两轮不会倒。这时我想到,城里人水平高,演杂技是好料。
沿道徜徉,走到广场,当时它叫个红色名字一一东方红广场,是举行政治集会的地方。听说过去广场北方,塑有立式毛主席像,头戴军帽身穿军装,挥起巨手指引前方,形象高大令人敬仰。大约在一年半前,拆塑像平了路面,看不见有些遗憾。以前在家乡,从纸盆喇叭上,常听这里开大会,万众欢呼喊口号。从小久闻其名,心中充满神圣,如今身临其境,原是这般场景:场上有个台,应是主席台。场北是公路,南部是土面,再南是个硷。场心站个疯老汉,肩披红布如神汉。布上写着毛笔字,歪扭不知啥意思:“商县好的很!杨峪河好的很!皇帝万岁万万岁!”娃在周围撒欢,狗在空地游转。有几个庄稼汉,蹲场边卖旱烟。
广场正北不远,是商洛影剧院,高大门面,大门朝南,门旁一排玻璃厨窗,贴着戏剧电影海报,如《枫树湾》、《磐石湾》、《江姐》……手工绘制,有很多幅。
往西走着看,是传说中的丹江饭店。联想起几句民谚“丹江饭店不卖饭,十号信箱不让看,灞桥电厂不发电。”总不明白,既是饭店,咋不卖饭?来到实地看,原是大旅店,对外不卖饭。
西走几百步,见地区行署,门面宽,朝向南,便想起戏中言:“天下衙门朝南开,从古到今不会改。”再往西去,是军分区。门口有站岗的战士,是令人敬畏的禁区。在家常听乡亲吹夸,张村张跃张军他大,解放后名气很大,穿军装在这上班,不知当啥大军官,“他的脚一动弹,半个城都忽闪”。
随便溜,到处走,看到县委革委会、商洛邮政局、工农兵百货楼、国营一食堂、新华书店……比起腰市公社、供销社、邮电所,好像丹江比泉河,山羊比骆驼。我心想到,城里真好,生在城市,真是有福。城中娃娃,是福疙瘩。这真是一一
忆江南
乡下娃
初见大世面
市容市貌真新鲜
所见所闻皆稀罕
懵懂正少年
第二天,没事干,继续转。常听父亲说瞌,城南有个莲池。我就去看看,转过南十字,来到丹江边。这里有莲湖无公园,湖中莲花,大多谢啦。只剩几朵花,粉红焉巴巴,花瓣已搭拉。
走到一个转角,看见一队小伙,穿着背心,抱着蓝球,边谈边走。在其身后,有人指道:“那个高个子,是个大公子,是彭真的儿子!”我听得很吃惊,远看着高背影。时值文革后期,大名鼎鼎的京官彭真,几年前被下放商洛,成为山区谈论的人物。
走到团结路,碰到我的舅。说他们中学教师,署假在“城中”集训,明天上午考试,考完就回家去。我就担心:考试是咋回事?考不好啥后果。是否像高考中考,不及格不得了。舅给我个电影票,说是会上发的票,今晚你去县影院,看看《风暴》新影片。
与舅分手,天黑以后,稀里糊涂,跑到昨天见的影剧院。进门把票晃了晃,迫不及待往里闯。胖检票员,睄了一眼,掀开门帘,打开手电。从小在露天,首次进影院,心情不一般,里面黑乎乎,排排木凳子,往后高往前低,像梯田盘坡里。座位上人声吵喳,我找个空位坐下。电铃响啦,电影开啦。先放幻灯片,颂扬华主席;再放《新闻简报》,宣传形势大好;后演《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我当换了正片,只看不敢言传。看完回到选民叔住处,他问我到哪家影院,看啥影片我叙说来龙去脉,他说是跑错地方,舍了国产片,看了国外片,片子更好看。
第三天,到医院,复查肝。医生发话,肝正常啦,可以回家。我走着唱着,去城关中学,想见舅舅,回乡里头。一进校大门,就上教学楼。上到三楼,拐到东头。大教室里,老师休息。透过大窗东望,看见两座高塔,就像延安宝塔。一位教师说道,那是东龙山塔。窗外没楼房,视线无阻挡。空气清新,能见度好,感觉塔很近。看得很清晰。
见不到舅,移步下楼。走到后院里,见到保存姑。她是中学教师,是户族二爷之女,是堂兄明善、明社的亲姑,是我敬重的姑姑。我妈常说,这个姑最认亲,关爱娘家人,操心屈呀事,喜罕侄娃子。文化革命前,她结婚那天,不像新娘子,像个女学生,活泼笑盈盈,随着送亲队伍,步行前往砚川,一会儿背这个小侄子,一会儿抱那个木犊子,翻越鹞子岭,也没两手空。
姑一见侄娃,脸上乐开花。问长问短,十分喜欢。笑说我娃来的好,今天集训结束了,中午大灶大会餐,大鱼大肉大米饭,你在这里吃大餐。
我心里想吃,却不好意思。编着说辞朝外走,姑姑着急实心留,又拉又骂不准走。走不成,吃现成。咥肥肉,真享受。这顿美餐,香沁心间,包含亲情,包容慈爱,回味终生。好吃一阵子,铭记一辈子,感念一辈子。前年夏天,又想此事,填词记述:
如梦令
十五考上中专
体检初到商县
城中遇堂姑
强留大灶吃饭
嘴馋
嘴馋
进退扭捏端碗
又
暗喜沾光会餐
大锅大肉米饭
穷娃开洋荤
享受佳肴美膳
肉片
肉片
其味香至今天
吃饱喝胀,离城返乡。老师收拾停当,提上铺盖行囊,分成几拨,登上卡车。我跟大舅搭顺车,站立车箱回川窝。
随写这些文字,忆说琐碎往事,全篇平铺直叙,如实纪录过去,具有史料价值。
屈化民,小名峰印,网名二曲,商州腰市街人,定居咸阳市区。现在新疆创业。曾任某国防厂处级干部,历任党总支书记、政工师,《中国电子报》特约记者,县政协委员,广东民营企业高管,广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
联系: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7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