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根据铁二指首长指示,文化处主动与新疆军区文化部联系了一些紧俏的电影拷贝,准备到乌市拉回来播放,但军区要求必须在24小时内送回。当时我们驻地离乌鲁木齐市多公里,途中要经过托克逊的大风口和戈壁滩、达坂城,还要穿越东天山的大峡谷,一个往返仅途中就要十来个小时。这种需要在一个昼夜内连续往返近千公里的长途任务无论对司机和车辆都是一种严峻考验。
在弄清楚事情原委后,我开始也没有什么好主意,但看着郑处长那为工作而着急的样子和情绪,我很理解一个堂堂的正团级军官亲自到小车排要车是出于何种心情,(因为在平时都是电影队包队长来联系车辆的)。我当时向郑处长表态再想想办法,争取努力解决。
我马上到停车场进行查看,除了有两台刚回队正在维修的车外,家里确实没有可出长途的小车了。但同时我又发现正在检修的那辆全机关 的“大北京”吉普毛病较小,我试着与正修车的司机商量并将这次任务的困难告诉了他,开始这个从山东入伍的71年兵还有些迟疑,后来在得知这次任务的急迫后,就一口应承了。
所谓“大北京”车,就是那种后面大屁股的北京吉普车,前排是两个单座,后排则是对向的两个单排硬座,这种车在短途拉货还行,真要跑长途,特别是在几百公里戈壁滩上连续颠簸,乘车人那份辛苦和遭罪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滴。
在别无办法的情况下,我把派“大北京”吉普随同电影队到乌市出发拉影片烤贝的安排向郑处长进行汇报,他不但满口答应,而且还表扬我们帮他解决了大困难。
上图是在新疆二指礼堂前郑处长和电影队的战友们留影。后排中是郑志洁处长,后排左一是包队长
我在小车排工作期间,由于电影队隶属文化处管理,所以用车很频繁。几位放映员经常连续上夜班,他(她)们不但负责在二指机关放映,还要到新管处和独立汽车二营、三营巡映,为此郑处长经常到我们车队来协调用车的事。郑处长是一个很喜欢和基层的战士们聊天的人,其间常向我们讲一些过去的往事。在交谈和回忆中,我们知道他是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老战士,参军后一直从事军队音乐创作,年抗美援朝时曾任中国人民 铁道兵团政治部文工团分队长,后历任铁八师37团副团长、师文化科长、铁道兵歌舞团长兼指挥等职,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就是名扬军内外的作曲家;他是《解放军歌曲》编委会委员,曾创作了《铁道兵之歌》、《铁道兵志在四方》、《铁道兵真光荣》等歌曲。当回忆起年为庆祝建国十五周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排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他是其中第五场“埋葬蒋家王朝”的总负责人(导演),在那个场次中串联的歌曲多,参与的演员多,场面很宏大,当演出圆满成功后受到了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每当谈到这些往事他都难掩那种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图为郑处长年青时下基层连队辅导工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新疆不但各类物资短缺,文化生活更是贫乏,那时能看到一场新电影是我们每个人的奢望。部队在南疆线期间,为提高士气,搞好文化娱乐,郑处长带领文化处的同志们总是想方设法为大家调剂新影片,我们至今难忘曾经反复观看的《春苗》、《洪湖赤卫队》、《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巴士奇遇结良缘》、《卖花姑娘》、《三笑》、《追捕》等老电影。铁二指进疆初期因没有礼堂,所以每次都是在室外竖杆子挂幕布放映。夏天晚上看电影还好,但到了冬季就很遭罪了。为了看一场期待己久的影片,在冰冷的寒夜,在零下近二十度的大操场上,我们几百上千号人穿着皮大衣、大头鞋、戴着护脸的大皮帽早早的集合,兴奋的列队,激动的观看。记得有几次为了观看因时间紧需串场的新影片,只能安排在下半夜放映,由我们车队负责出车跑片。大家按正常作息先睡觉,待到半夜再起床集合看电影;在那滴水成冰的深夜,因实在太冷了,大家边观影,边搓手跺脚。有一阵甚至都听不清电影屏幕上的声音,因为满场都是“咚咚”的跺脚取暖声,可战士们仍然一个个乐此不疲。年冬天快临近春节时,郑处长的爱人从内地来新疆探亲(郑处长的爱人原在铁道兵文工团歌舞团工作,她曾参加《东方红》音乐舞蹈史诗演出),因机关招待所安排不下,临时在小车排办公室的隔壁腾出了一间房子,郑处长和老伴简单收拾后作为探亲宿舍使用。那段时间我和郑处长是隔壁相邻,每天都要见面打招呼。也正是在这期间,发生了一次让我至今难忘而又十分愧疚的意外事件。那是一天早上六点钟,天还未亮,大家起床后都忙着生炉子取暖,新疆的火炉都安在走廊里,每天早上需要重新生火,一个炉子烧的火墙可保障两个房间取暖。当时从布尔碱煤矿拉来的煤块都是低硫、低磷、高热量的褐煤,用一张废报纸都能点燃的;谁知一个新来的战士不懂烧炉子的技巧,他将报纸点燃塞进炉灶后,又因加进过多的煤块将火压灭了,这样导致火墙内很快充满了浓烟,就在他连勾带捅、三鼓捣两鼓捣下终于将炉火点燃的那一刹那,只听“嘭”的一声爆燃巨响,瞬间浓烟四起、房间内的火墙被炸蹋了……我们当时都被吓了一大跳,紧接着看到郑处长和老伴穿着睡衣从屋内慌忙跑出来,他老俩口当时正准备起床,不知宿舍里突然发生什么大事了?!事也凑巧,那火墙偏是向郑处长老俩口的宿舍那一面炸开的,我们进屋看到:一间小小的单身宿舍内烟雾尚未消散,无论床上铺盖还是地下家俱到处是炸碎的砖块和散落的黑灰,再看郑处长老俩口的头上、脸上也是掛满了厚厚的黑烟灰。看着受到惊吓的老俩口,我赶紧代替惹祸的战士向老处长赔不是并连连道歉,同时抓紧安排人员打扫房间卫生。幸亏郑处长脾气好,在我的再三解释和致歉下,他反倒劝我们:“不要紧的,你们这些青年人呀,以后注意好了”。后来这事过去好长一段时间,仍被小车司机们当作笑料流传。郑志洁处长在铁二指机关算得上是一位老资格的处长,但他从不摆官架子。他为人热情厚道,性格开朗活泼;工作上严谨认真,生活中体帖下属。在我们眼里他就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长者。郑志洁处长晚年在家中接待客人。图片中右二为郑处长老伴。这首《铁道兵志在四方》的作曲是郑志洁处长年创作的,黄荣森作词;这是一首铁道兵战士的心灵之歌,曾荣获全军 歌曲创作奖,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赞赏。这首歌问世几十年来,作为一首铁道兵的军歌,许多战士从入伍一直唱到复员退伍,它伴随着几十万铁道兵度过那艰苦的战斗岁月,充分表达了铁道兵“志在四方、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铁道兵种从年撤编至今三十多年了,但《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声还经常在全国各地响起,现在只要有老铁道兵战友们聚会,会上必唱的歌曲就是这首《铁道兵志在四方》,它那雄壮而优美的旋律是我们终生难忘的。郑志洁处长生于年,天津人,年参军。年2月7日19时,郑处长在石家医院因病去世。斯人己逝,兵歌永存!一首激情豪迈的《铁道兵志在四方》将永远流传!(部分图片资料收集自网络,在此向原作者致谢)本文转自金钟战友的美篇
铁道兵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6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