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同质化旅游产品的竞争成为红海,个性化的服务能否成为旅行社的机会?
日前,在“从产品到社群云地接特约之旅行社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北京春秋总经理杨洋在分享中表示,年国家旅游局提出“旅游+”的概念,“旅游+”就是要把旅游作为一个主体地位,体现旅游业的自信和期待,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相融合的一种意愿和姿态。
与此相反,什么叫“+旅游”?指的是非旅游行业,特别是成熟产业,本身没有旅游业,但是在产业链上需要增加旅游功能,实现旅游链产业的延伸和升级。
到底是“旅游+”,还是“+旅游”?到底谁+谁?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旅游+体育”,还是“体育+旅游”?是“旅游+医疗”,还是“医疗+旅游”?是“旅游+会展”还是“会展+旅游”?我个人认为,在很多时候毫无疑问旅游是从属地位。
文化跟旅游谁从谁属?不用争论了,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不是旅游和文化部,和是什么意思?就是加的意思。
在新时代背景下,年提出了其他行业的融合,现在我们开始融合了,但是我们要注意,在很多时候我们要借助别人的力量、产业,跨界来达到我们的升级。
对于产品演变之路,其实就是市场不断调整、升级,行业趋于完善的具体的表现。我们一直说产业升级、消费升级,自年下半年以来,出现了经济增速下滑,出现了股票大跌的情况,又出现了消费降级,且愈演愈烈,现在市场上很多人在说到底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个人观点,中国GDP的增速去年达到了6.6%,作为12万亿GDP的国家,增长6.6%,意味着一年增长8千亿美元,跟各个国家比,可以排在世界前二十位,仅仅增加这一项,就是近邻俄罗斯全年GDP的一半,这是升级还是降级?印度GDP是7%的增长速度,一年增长多亿,即使它是7%的速度增长,我们6.6%的速度,每年还要甩它6千多亿。
大家认为消费降级,原因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方便面、榨菜出货量大大增加,老百姓吃不起饭了。我恰恰认为这是好事情,旅行社老板都知道,我们什么时候没事了坐在一块吃饭?那一定是生意不好的时候,忙得顾不上吃饭,来点方便面就点榨菜,说明生意太好了。
所以我们要从“以我为主”、“目中无人”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么多年来,我们受资源方的欺负,跟邮轮公司打交道是弱势的,跟酒店、车队打交道旅行社都是弱势的,甚至被导游领队欺负,他们挑团等等,我们怎么目中无人了?但确实这么多年我们目中无人,这个人是谁?就是我们的上帝,我们的顾客。我们旅行社平常爱干什么事?包机!你看包机过程,一点都没有游客的事,准备包机了,要找熟人,把飞机包下来,这过程当中眼里全是航空公司。飞机拿下来以后,开始找地接社,地接社好就是他了,不好再换另一家,眼里没别人。地接社把价格做好、产品包装组合好,准备出价格的时候,又再看竞争对手,我们一边向市场要冲击力,一边向对手要杀伤力,从始至终都没有客人的事,最后我们除了会打低价以外没别的。
因此我们离客人越来越远,所以我们就离市场越来越远,离利润越来越远,离未来越来越远,也就更加焦虑,更加抱怨和茫然。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什么?放下身段,别整天说保障服务质量,为游客服务,这都是虚话,你连顾客需求都不知道,整天喊口号没有意义。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弯下腰来,除了看刚才我说的那些人,更主要的是看给我们钱的顾客他们怎么想。这就是一个调整、适应,我们旅行社为什么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因为我们的产品根本不是游客想要的,我们有很多积习难改。
既然知道自己是从属地位,要充分“甘做绿叶”配红花,借助“+旅游”实现产品升级。举个简单例子,叫“饮食文化+旅游”,前段时间马蜂窝创始人陈罡总发了一篇文章,预示未来的旅游趋势,其中一点是年轻人的打卡圣地就是将来旅游的新兴地,这是我们要做的,像是日本镰仓,这是网红圣地,就是漫画里的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初次相遇的地方,后来这地方我也去了两次,谁也没遇到。但遇到了中国游客在那儿争相拍照。所以我们要知道哪些热门的流量入口给我们带来帮助。
陈总也有一点,他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6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