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artofliving
《人生拼图版》的空间甫一面世便获得美第奇文学奖(LeprixMèdicis)的《人生拼图版》(LaViemoded’emploi),于年首次被译成中文。这是乔治·佩雷克(GeorgesPerec,-)一部体量颇大的小说,也是他第一部被译为中文的作品。迄今为止,佩雷克有不少小说作品都已翻译成中文,从早期代表作《物:六十年代纪事》(LesChoses:Unehistoiredesannéessoixante),到自传体名作《W或童年的回忆》(WouleSouvenird’enfance),一直到遗作《53天》(53jours),甚至是不那么有名的作品《萨拉热窝谋杀案》(L’AttentatdeSarajevo)和《佣兵队长》(LeCondottière)都已进入汉语世界。《人生拼图版》也于年重新出版了全译本。与此相似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英语世界。其时,佩雷克的主要小说作品皆已译成英文,于是约翰·斯特罗克(JohnSturrock)认为,先前未曾翻译的佩雷克作品中的最重要部分,是其零星散布的非虚构作品。在斯特罗克为企鹅出版社编选的佩雷克随笔集中,《空间种种》(Espècesd’espaces)被全文收录,占据了最大的篇幅。《空间种种》的写作方式充满狡黠的智慧,作者以思想随笔的写法来行文,用由小到大、由内而外的顺序来结撰篇章,依次为:页面、床、卧室、公寓、公寓楼、街道、社区、城镇、乡村、国家、欧洲、世界、宇宙。这些形形色色的空间里充斥着佩雷克奇妙的想象,而正是在“公寓楼”一章的开始,佩雷克提到了《人生拼图版》的写作计划:“我想象一幢外立面被拆除的巴黎公寓楼,……所有房间,从地下室到阁楼,都立刻、同时可见。”在下文中,他给出了严格限制小说叙述的两个数学程式:骑士之旅与希腊-拉丁方阵。一定程度上,《人生拼图版》是一次宏大的空间计划,佩雷克将一幢十层公寓楼从平面上分成10×10的棋盘,并花99章的篇幅不厌其烦、毫不重复地叙述其中99格的空间。在此之前,佩雷克已做了长久的准备,进行过多次空间实践。(参见宫林林《潜在与日常》)《人生拼图版》的真正主角是一幢公寓楼。《人生拼图版》的作者有着高度自觉的空间探索意识。写作的理性、自觉的探索是小说的基本特征。因此,讨论《人生拼图版》的空间,无法简单地进行“表征化解读”,将小说文本当成是更深层的意识形态的表征,我们首先需要重视文本自身的言说和言说方式。一、策略据作者在《空间种种》中自述,《人生拼图版》的灵感之一,是索尔·斯坦伯格(SaulSteinberg)的漫画作品《居住的艺术》(TheArtofLiving,)。漫画展现了一幢外立面部分消失的公寓楼,从而显露出23间房间的内部活动。为了表明房间物品的罗列无法被穷尽,佩雷克花了三页篇幅概括性地列举了他所观察到的人物与事物,并表示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于是,一个细节丰富的、全景的静态画观察视角,成为了小说的构想。通过怎样的叙述来构建这一视角,便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众所周知,诗与画的一大分别,即是画作的内容是被同时看见,而文学作品需要逐行阅读。热拉尔·热奈特还认为,故事必须依赖于发生时间来讲述,所以“叙述主体的时间限定明显地比空间限定重要”。为反其道而行之,文本的叙述需要逆转原有的程式,突出空间的重要;空间需要在文本中俘获时间。1、空间如何俘获时间
《人生拼图版》并没有刻意掩藏时间,相反,它先发制人,立足于一个已给出的、十分明确的时间点:年6月23日晚上即将8点钟。除“结束语”外,小说全部九十九章内容中对公寓本身的描述都以该时间点为准,所有发生之事都在此刻发生。时间仿佛被截流,公寓被统摄在了一个静止的画面中。时间被固定成背景,公寓本身登堂入室,成为主角——这是对《居住的艺术》的模拟。整部小说只有两种泾渭分明的时间:此刻和过去。每一章节都会写到此刻的状态,大部分章节也会讲述已发生了的、跟此刻有着微弱关联的故事。由于目录已经给出一个章节写一格空间的提示(中文版还有一张公寓图剖面图卡片作为附件),公寓的轮廓实则是先在于叙述,而公寓的具体面目需要由叙述来进行补全。只有将九十九个章节尽数读完,并一个个将其置入正确的位置,公寓的表层面貌才会补充完整。这一过程和拼图游戏十分类似,游戏者会专注于拼图板块与拼图板块之间、图画与图画之间的空间关系。而按照叙述者在“前言”中给出的写作意图,这本书所要达成的目的也是“拼图游戏的真谛”,即“拼图者拿取和重取、检查、抚摩的每一块拼图板块,他所试验的每一种组合,每一次摸索,每一次灵感,每一个希望,每一次失望,这一切都是由制作者决定、设计和研究出来的”(P3),读者/拼图游戏者遂在叙述者缜密分割的拼图板之间触摸拼凑,去揣测其整体的景象,犹如小说中巴特尔布斯一次次去完成温克勒苦心孤诣制作的拼图。“拼图”显然是整本书的一个重要隐喻,它连贯了叙述/写作行为和阅读行为,其所指向的摆弄图像的动作也透露出对于空间的迷恋。切割与拼凑拼图板的前置条件,是有一幅完整的图像。书中的老房客瓦莱纳是一位画家,欲图画出整栋公寓大楼,这是一次对写作者明显的自指。在小说最后,瓦莱纳的计划失败了,画布上只留下一个剖面图草样;与之不同,小说文本最终成为了鸿篇巨制。这需要归功于绘画式的叙述策略。公寓的每个空间,叙述者都会用导游式的口吻引导我们去注视每一个细节,及其所处的位置。有时,叙述者会加以适当的解释,仿佛是一位讲解员在展示画作中的各个部分。小说中屡次出现对图像的空间描述,其中有美术作品,亦有简易的图表,它们如同是嵌套在公寓楼空间中的一些小型空间,对它们的空间关系的描述亦提示着整栋公寓的描述方法。公寓是一个包含着它们的巨大画像。每一格空间均如此描绘,便会形成叙述和阅读的习惯,读者将调整其期待视野,预先知道每一章节都会涂抹细小的物件。《人生拼图版》书写了数量众多的房客、前房客,由此带来与之相关的大量故事。这些故事,无论其叙述方式如何,自然都是发生在过去的,即设定的时间点之前;但它们都被整体的叙述程式吸纳成为亚叙述,置于此刻公寓的幕布之下,成为此刻的阴影。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故事的或先或后,是对现时房间的详细铺陈。而空间描述与过去故事的关联线索通常仅仅是某个物件,或干脆就只是因为提及了某个人名。但是,物品的堆积比比皆是,每个人物隐藏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彼此不断往返,遂在反差之下收到冷峻的效果,产生强烈的向心力,将叙述不断地拽回公寓空间。正如游戏过程受制于游戏规则,文本的叙述、阅读过程也被文本自身的规则、特性所决定。在《人生拼图版》中,叙述的姿态所指向的是内部空间的构建和探索,这个指示方向被作者所制定的限制规则无限强化:时间被固定、叙述与阅读在进行空间拼贴、亚叙述被不断地拽回主叙述,更不用说下文将要提到的公寓楼的空间叙述顺序有严格的安排,以至于时间在此被空间所笼罩,成为了空间的附属。2、形式秩序与“墙”一幢外立面被掀除的公寓楼,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固然能观察到所有房间的状况,然而,单纯如此,房间与房间之间的间隔似乎会被消除。公寓楼之所以能划分成格空间,是因为空间与空间之间有墙壁的存在。“我在墙上挂一幅画。随后我就忘记有一堵墙。我再也不知道墙后藏着什么,再也不知道什么叫做墙,墙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我的公寓里还有墙的存在,而如果没有墙,那也就没有公寓。”佩雷克深谙“若无墙壁,即无公寓”,墙保证了各个空间的相对封闭,为章节叙述赋予一定的合法性。然而,叙述的画面感越强,观察者便越容易聚焦于画面中心,在凝视中忘记画面背后的限制性存在。因此,在全景视角之外,还需要模拟出空间内部的隔离——它的实现由章节顺序背后的形式秩序所完成。《人生拼图版》的章节顺序(亦即空间行走顺序)来自于对一个名为“骑士之旅”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在一个10*10的棋盘上,如何通过国际象棋中骑士的走法,使得每一格都不重复地被走遍。佩雷克给出了问题的答案,于是第一章至第九十九章对应的空间顺序便如下表所示。可以发现第65章至第66章并未遵照骑士走法,但那是因为左下角的那一格未被叙述,故意造成规则的偏移和不完美效果,若是在两章之间加入此格,全部个格子便按照规则被周遍了。骑士之旅这是一个看似随机实则精准的顺序。由于骑士走的是L型路线,每一次行走都至少要穿过一个楼层,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相邻两个章节所述的空间不属于一套公寓(楼道可以看作是通向不同公寓的附属地带,其叙述常常与相应的房客相联系),且同一套公寓的不同空间出现得不至于过于接近,以及章节之间的空间距离相距不远。加以如是的限制条件后,同一人物便不会被连续涉及,相邻章节之间也就不会有什么因果关系。故事将被限制在一个章节之内,无法寻找到通向下一章节之门,也就无法用情节的连续性来为时间服务。下一个章节的空间将会因为其归属的人物,以及各人所搜集的、存在于此处的物,而显得与上一个章节截然不同。在每一章节之间出现的“不同”之中,空间与空间之间的隔离便被架设出来,立起一道道墙壁,最终能够整合成整栋公寓楼的内部空间结构。通过精密的形式秩序,公寓与公寓之间建造起森严的私人壁垒,恰如真实的公寓楼情景。柳鸣九认为《人生拼图版》是“传统中的现代,现代中的传统”,其“叙述手法、叙述艺术”因为上帝般的全知视角而丝毫没有现代派小说的特点。但是以上的分析能够表明,《人生拼图版》中看似传统的叙述视角,实际上经过了一个空间规划师魔术般的设计,与小说内容紧密配合,因此其叙述效果也丝毫不同于传统小说般的前后连贯。二、作为“记忆之场”的公寓楼巴黎十七区,西蒙-克鲁贝利埃街十一号,叙述者告诉我们,《人生拼图版》中公寓楼坐落于此。读者当然不会相信公寓楼是真实存在物,但它的空间位置被详细地座标化了,文本中预设了它作为场所的真实,进而能够稳固地支撑起内部格不同的空间。面对这么多格子,有没有一个可堪分类的依据呢?乍看之下,似乎首先可以按照常识,将公寓楼切分成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小说中写到了楼道、锅炉房、门厅、电梯,共占17个章节。但当我们阅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会发现,所谓的公共空间,几乎都是私人空间。它们要么都带上了极强的私人印记,如第三十八章叙述的纯粹是瓦莱纳年轻时候和朋友们被困于电梯的故事;要么,它们的焦点聚集于此处的人物(往往只有一个人物),注目于人物的特性,与公寓空间的章节无异,如第三十四章叙述初中生吉勒贝尔·贝尔热走下楼梯,进而立刻转向对他个人的观察;又或者,所述的干脆是物品的列表,第六十八章和第九十四章就只是两张“几年来在楼道里捡到的物品清单”。“公共空间”是一个城市规划意义上的概念,相对于住宅等私人领地而言。它的背后是国家意志,暗示了空间是被计划和控制的。对于《人生拼图版》而言,宏观的、权力化的视角显然失效。小说所着眼的,在在是个体生活和细微之物,人与物和空间是合一的。因而,小说中的公寓楼空间不是一个可以被严格定性的功用性质的物体。公寓楼是一个整体,它有其自身的氛围。这一氛围,可以叫做记忆。“记忆总是当下的现象,是与永恒的现在之间的真实联系……记忆具有奇妙的情感色彩,它只与那些能强化它的细节相容;记忆的营养源是朦胧、混杂、笼统、游移、个别或象征性的回忆”(《记忆之场》),在皮埃尔·诺拉看来,记忆与历史相对立,后者把前者供上神位的回忆驱赶下来,令一切回归平凡。“历史的动力、历史的雄心,都不是颂扬实际发生的过去,而是要消除它”。借用这个区分,能够有效地廓清小说文本中回返过去的含义。当瓦莱纳收集一大群房客的数百个细节,试图画出“他们的历史及经历”的时候(第五十一章),其实是记忆而非历史在起作用。“楼梯对于瓦莱纳来说,每一层都留有一个回忆,都能激发起一种感情”(P63),他相信“有一天,所有在这座公寓大楼里住过的房客的阴魂都会来到楼道里”(P60)。同样地,绘画计划-小说计划使得招魂仪式得以实施。是记忆的雄心试图取代历史的雄心,是作为“具象”的空间在抵抗不可逆的时间之流。抵抗的潜在前提是威胁。“如果不是堡垒所捍卫的事物受到威胁,人们可能也不需要建造堡垒”。(《记忆之场》)时间在侵占空间,历史在侵占记忆;空间正在消失,自发的记忆不再存在。诺拉认为,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记忆之场得以诞生。人们恐惧于失去过去,为了把住记忆而患上“档案强迫症”,试图填补“过去的裂缝”。现在我们大概可以揣测出《人生拼图版》何以有如此复杂的叙述策略了:需要一个坚实的堡垒来抵挡进攻,需要一个类似于“记忆之场”的存在来为场所赋予神圣性。1、“档案强迫症”:物的堆积佩雷克早期作品《物:六十年代纪事》中,对物的追逐已经获得了作者的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6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