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时差 >> 正文 >> 正文

那个年月的外国影片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0/10/26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最专业 http://m.39.net/pf/a_4591447.html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60627/4885172.html

我说的那个年月,指的是文革中后期也就是年以前的那段时间,那是粗茶淡饭、文化贫瘠却又单纯快乐、憧憬满怀的一段时光。那年月城镇按人口供应粮食,分粗粮和细粮,粗粮多,细粮少。那年月文化娱乐活动不多,听广播、看电影成为重要的大众娱乐方式。我常常把那年月的电影用粗粮和细粮做比喻,国产电影是粗粮,外国电影则是细粮,外国影片要比国产影片精彩一些,好看一些。

我喜欢看电影,特别喜欢看外国电影。按照现在的眼光,那年月的外国影片算不上多精彩,也算不上多优秀,但我们那时还是看得有滋有味,看得十分着迷,至今还能记起某些影片的精彩片段和经典台词。那时候,有一个流传甚广、合辙押韵的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苏联电影领袖号召,阿尔巴尼亚电影打打闹闹,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顺口溜在全国各地流传虽然有一些出入,基本上还是大同小异的。这样评价准不准确另当别论,确实说出了那年月中外影片的基本特点。

顺口溜说中国电影新闻简报,大概是指当年电影《新闻简报》的生产数量和更新速度远远高于故事片。能够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少得可伶,每年推出的新片也很少。而电影《新闻简报》每周就要拍摄一期,每期十分钟,内容涵盖了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各领域。在电视机普及之前,《新闻简报》相当于现在央视的“新闻联播”节目,是一个最广泛的新闻传播渠道,是故事片放映前必须的加片。《新闻简报》从建国开始到年结束,陪伴国人走过了近50年的岁月。

朝鲜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与我国文化、制度和现实差不多,但朝鲜影片具有国产影片所缺乏的温情和亲情,看他们的电影感到很亲切很舒畅。《血海》《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看不见的战线》《永生的战士》《轧钢工人》《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等朝鲜电影,在当时很受中国观众欢迎。我看的第一部朝鲜电影是《摘苹果的时候》,具体什么内容记不太清了,大概是讲述那个果树农场认真贯彻慈父般的领袖视察指示,种苹果、制苹果酱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却是那个能挣工分的胖姑娘。我们同学男生在一起议论,一致同意把那个胖姑娘分配给一个生活困难的同学,那个同学硬是不要,他说想要影片里那个漂亮的主角贞玉。而另一个瘦小的同学却说他要那个胖姑娘,理由是她体格好能干活,还可以背他上学。

在这些影片中,最能煽情最会煽情的莫过于《卖花姑娘》和《金姬和银姬的命运》这两部影片,据说这两部影片是金正日倾心打造的,都说看这两部影片要带个手绢。《卖花姑娘》讲述的是一个农家儿女的苦难史,凄惨哀婉,让中国观众哭肿了眼睛,哭湿了手帕。影片中的主题曲《卖花歌》在大街小巷传唱,“卖花来呦,卖花来呦,花儿好啊红又香,朵朵红花卖不完,滴滴眼泪流不完……”《金姬和银姬的命运》表现了一对孪生姐妹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下的不同命运,生活在朝鲜的金姬幸福快乐,生活在韩国的银姬命运凄惨。影片中的主题曲也同样流行,“睡吧睡吧小宝贝,可爱的小宝贝,树儿静静夜低垂。宝贝轻轻睡,白头山有颗彗星,熠熠放光辉,她在默默守护着你,伴你梦里飞……”这两部片子都是学校统一组织看的,我们这些男同学没有手帕,感动的时候用袖子擦眼泪,看完电影谁也不看谁,怕见到红红的眼圈而彼此不好意思,掉眼泪毕竟有失男子汉的风度。

而越南电影风格与朝鲜电影风格大相径庭,都是战争题材的影片,这和越南当时的时代有关。电影看的不多,只记住了《回故乡之路》《琛姑娘的森林》《阿福》这三部。《回故乡之路》中阿山与部队失去联系后,孤军奋战全歼美军机械化车队的英雄壮举,让我热血沸腾,记忆犹新。《琛姑娘的森林》讲述了越南一对年轻的夫妇,为保护一条支援前线的后勤通道,日夜帮助越南军队后勤车队躲过空袭,支援前线的故事。影片最后琛姑娘拽着大树枝在路上艰难行走的长镜头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和小伙伴们都没看懂,觉得画面太单调,有点腻烦。现在回想这个长镜头颇有深意,它表现了琛姑娘保家卫国的意志和决心,光天化日之下,她拖着树枝扬起尘土,被美军飞机发现一定会没命的,可她不怕。《阿福》的故事情节与《小兵张嘎》差不多,只不过阿福炸鬼子、闯军营、救妈妈显得更英雄。还有一部影片《森林之火》我没看过,但那句“天门开!地门开!阿灵的孩子快死了”的咒语传播甚广,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时常叨咕。

苏联电影按理说应该是世界一流的,但那时由于中苏关系非常紧张,许多引进的苏联优秀电影禁播,新电影不进口,只有《列宁在》和《列宁在十月》两部影片反复播映。这两部影片是世界影坛早期的领袖人物传记的经典作品,无论是在情节设计上还是人物塑造上都十分成功,特别是列宁形象的塑造,气宇非凡,形神兼备,点燃了无数革命群众的崇拜之情。

《列宁在十月》是展现苏联伟大的十月革命的作品,具有积极的政治思想教育意义。我上小学时,学校组织看了两次,幼小心灵很受震撼。当看到红军士兵伴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和国际歌的旋律,英勇顽强地攻打东宫的场面,我们激动得热泪盈眶,使劲鼓掌为他们加油。

《列宁在》则是表现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外部遭受英国、波兰、美国、日本、土耳其等国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内部受到各种反抗势力骚扰破坏,新生政权形势严峻,困难重重,粮食急缺,饥荒蔓延,在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力挽狂澜,领导全国人民顽强奋斗,赢得胜利,挽救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影片的精彩场面和经典对白比比皆是,特别是一些经典台词已经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之中,十分深入人心。比如:“大家不要挤,让列宁同志先走。”“不要管我,救列宁要紧。”“列宁同志已经不咳嗽了,他已经不发烧了。”“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至今人们还在津津乐道,还在一些场合使用。瓦西里搂着饥肠辘辘的妻子说的那句话让我最感动,我在人生的艰难时期总是用那句话鼓励自己。

中国当年与阿尔巴尼亚的关系,就像现在与巴基斯坦那样,是同志加兄弟的关系,恩维尔·霍查同志领导的阿尔巴尼亚被誉为“欧洲的一盏明灯”,那个时期中国在欧洲唯一的铁哥们。所以文革时期,不少阿尔巴尼亚影片在中国反复放映,都是黑白片故事片,我看过的有《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伏击战》《战斗的早晨》和《第八个是铜像》。从意识形态和民族特色角度看,阿尔巴尼亚电影与当时的中国电影风格比较接近,又有浓郁的欧洲文化色彩,而且故事性强、情节紧张激烈、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自然会吸引许多中国观众,为大家所喜闻乐见。

《地下游击队》是一部二战题材的影片,其中的战斗场面相当激烈,看了很过瘾。我和同学放学回家,就学影片的情节和人物,玩起打仗的游戏。游戏分两伙,同伙约定的暗号都是这部影片里的那句名言:“消灭法西斯”和“自由属于人民”。如果一伙把另一伙包围了,围困的一方就模仿片子里那个坏蛋的腔调大喊:“继续抵抗是没有用的,只要你们投降,意大利当局是不会枪毙你们的。”如果抓到一个“俘虏”就要执行枪决,就会说:“我代表人民,宣判你死刑。”

《第八个是铜像》采用倒叙的手法,以主人公意普拉欣的七位战友扛着他的铜像回他的家乡为主轴,由每个人一段的回忆他的战斗事迹,这种叙事手法让看惯了平铺直叙故事的中国观众很不适应。影片有一组镜头也很特别,年仅18岁的主人公中枪牺牲时,为突出他的英勇顽强,将他倒下的身影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多次反复回放,给人一种永远倒不下的印象。还有一个镜头令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一位农民面对匪徒毫不畏惧,被枪杀前用幽默的话语嘲弄敌人:“来吧,请你亲亲我的屁股吧”,这位老大爷是好样的。

看完《宁死不屈》,我的心情好几天平静不下来,那两位英勇不屈的游击队女战士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不由得想起江姐和刘胡兰,想起甫志高、王连举这些叛徒。那两个女战士都能大义凛然、宁死不屈,这两个堂堂的大男人顶不住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真是丢人现眼。我当年对这两名女战士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为她们这么年轻就现出了宝贵生命感到惋惜,要革命就会有牺牲,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还有一部电影《战斗的早晨》也不错,讲的是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艰难岁月里,孩子们结束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帮助游击队做事,受到大人们的表扬和鼓励,他们在战斗岁月中不断成长。这部影片还改编成同名连环画,我和许多同学都买过看过,在课外学习小组也多次学习过。

很巧的是,我看的几部阿尔巴尼亚电影,都是父亲带我们哥仨看的。那时父亲也喜欢看电影,若有外国影片上映,我们就央求父亲带我们去看,父亲在多数情况下满足了我们的愿望。如今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写到这里又涌现出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罗马尼亚电影比阿尔巴尼亚的更好看,故事内容更人性化、丰富化、欧洲化,还有拥抱和亲嘴的镜头。也许有许多不可名状的原因吧,罗马尼亚的电影比朝鲜、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等国的电影受欢迎,观看的人数更多,达到了一票难求的程度。在中国上映的罗马尼亚电影不多,我只看过《多瑙河之波》《橡树,十万火急》和《沸腾的生活》。

《多瑙河之波》

《多瑙河之波》我当年只看了一半。记得那是一个暑假的星期天,这部电影在牡丹江上映。我和几个小伙伴等在新华电影院门前,到开演了也没买到票,我们只好在影院门前听电影。过了一段时间,把门的那位好心的叔叔就让我们进去,告诫我们看影片不能打闹说话,否则就把我们撵出去,我们千恩万谢地跑进去,影片已经演了一多半了,正演到米哈伊他们运送军火与德国鬼子交战时刻,米哈依在战斗中不幸牺牲,临终前握着托玛的手叮嘱道“安娜是个好姑娘,你要好好照顾她……”他把妻子托付给了战友。这场面太感人了。上大学以后,我查看《世界电影史》一书,我才知道《多瑙河之波》是一部在罗马尼亚电影史上很有地位的影片,曾经获得过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上历史最久的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我国影片《芙蓉镇》曾在年获得该电影节的最高奖。

《橡树,十万火急》也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所不同的是它是彩色故事片。罗马尼亚共产党通过党的地下组织派遣罗马尼亚武装部队的一名爱国军官乌德雷亚上尉去设法获取这一秘密计划。乌德雷亚在地下党员托马等人的配合下,排除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战胜了他在德国留学时的老同学维尔纳,获得了该计划的情报。根据这一情报,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爱国卫队和起义部队在共产党领导下,于年8月23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武装起义,推翻了安东内斯库军事独裁政权,他们继续与苏联红军并肩作战,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解放了罗马尼亚全部领土。影片中的女主角克內莉亚年轻漂亮,温情典雅,拉得一手好琴,很有艺术范儿,让我胡思乱想十分着迷,这是我钟情的第一位外国女明星。另外,影片荟萃了乔榛、富润生、刘广宁、李梓、吴文伦、于鼎、孙渝烽、邱岳峰、童自荣等众多配音表演艺术家,是他们的再创造给影片增光添彩,影片的实况录音就是一部优秀的广播剧。

《沸腾的生活》是罗马尼亚电影中观众喜爱、影响最长远的影片。影片反映的是和平时期罗马尼亚某造船厂生产制造大型螺旋桨的艰难过程。这个造船厂制造的第二艘吨矿砂船在一次试航失败了,问题出在螺旋桨上面。厂长科曼决心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依靠广大的工人和技术人员,重新进行铸造。他的试验并没有得到上级领导和工厂党委内部的支持。但科曼厂长坚韧不拔,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与困难做斗争,排除重重障碍,最后终于铸造出了罗马尼亚人引以为豪的大型螺旋桨,安装在五万吨矿砂船上,矿砂船终于试航成功。记得是学校包场看的《沸腾的生活》,当片中出现科曼厂长与妻子海边嬉戏拥抱那“不堪入目”的画面时,很多女同学都羞涩地捂住眼睛。我仔细一看,她们捂眼睛的手指缝隙开得大大的。影片最后的慢镜头令人震撼,在夏日的余晖下,科曼厂长骑着白马在金波跳荡的海边欢快驰骋,成群的海鸥展翅飞翔,海浪的撞击声契合这海鸥的鸣叫,绵长悠扬的口哨般旋律伴随激荡澎湃的电子音乐此起彼伏,构成了极富诗意的唯美画面。在网上,这部影片至今还有很高的点击率。

文革结束以后,华夏大地迎来了雨露滋润的春天。国人在经济腾飞、生活富裕的同时,开始享受多姿多彩的文化盛宴。影视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许多优秀的外国电影登陆中国,《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望乡》《追捕》《生死恋》《佐罗》《尼罗河上的惨案》以及奥斯卡获奖影片,让观众目不暇接、大饱眼福。

回首往事,我总是怀着感恩的心,一遍遍回想那些给我生活增添乐趣、伴我熬过单调岁月的外国老电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5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