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单元
20世纪上半叶动荡、革命与现代化模式的探索[时空坐标]
[阶段特征]政治: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列强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德、日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苏俄十月革命后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并在30年代形成了斯大林经济模式。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激化,导致-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出现。美国罗斯福新政使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文化:现代社会由于战争及工业化给人们所带来的普遍的精神危机,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初现代科学理论(相对论、量子论)体系建立。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电视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主干知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战后世界体系1.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人类在20世纪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①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②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③法德、英德、俄奥三大矛盾激化,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应用于军事领域,为世界大战提供了技术基础。⑤直接原因: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2)过程阶段时间主要战役(事件)影响爆发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法、英、俄相继投入战争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阶段年马恩河战役“施里芬计划”破产第二阶段—年 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第三阶段—年美对德宣战,苏俄退出大战,中国对同盟国宣战同盟国相继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3)性质: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4)影响·政治方面:改变了世界格局①促成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苏俄),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②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等国受到重创。③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④被压迫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一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思想观念: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
一战引起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情绪的高涨,同时也使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体系(1)概念: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条约与《凡尔赛和约》、国际联盟盟约结为一体,构成了“凡尔赛体系”。(2)实质:列强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3)影响:①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的矛盾。②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③体系充满了掠夺性和分赃性,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使这一体系不能稳定、持久。华盛顿体系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日三国在亚太地区相互争夺,为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召开华盛顿会议。(2)内容:①《四国条约》:美、英、法、日四国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英日同盟解散。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对日本来说,一方面其扩张野心受到遏制,另一方面其在太平洋上的权益得到了大国的承认。②《五国海军条约》:分别规定五国海军主力舰吨位的比例。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③《九国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实质上又使中国陷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是美国外交的重要胜利。(3)影响:①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②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的地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③只是暂时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埋下了日本侵华战争和日美战争的祸根。国际联盟
(1)成立:年1月20日,在日内瓦正式成立。(2)宗旨: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和平与安全,各会员国应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3)实质:英法等少数大国控制下维持霸权的工具。(4)地位:是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性的政治组织,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5)影响积极:战后初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有利于恢复战后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定等。消极:被英法操纵,成为它们维护霸权的工具;纵容法西斯侵略,放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非战公约》
(1)内容:公约规定放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手段和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2)评价积极性:①有利于巩固欧洲的和平秩序。②限制了国家的战争权,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③为和平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提供了法律武器。局限性:对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不能起到实际作用。二、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①根本原因: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②客观原因:一战激化了俄国国内矛盾。③主观原因:俄国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和领袖。2.经过(1)二月革命·背景:一战中俄国的失利,进一步暴露了沙皇政府的腐败无能;战争的破坏使俄国局势日益恶化;列宁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经过: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果:在这次革命中,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首都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建立自己的权力机关——工兵代表苏维埃,但承认临时政府是俄国合法的全国政权。因此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俄国出现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背景: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的要求,拒绝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俄国社会发展,继续进行战争。·结果:提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退出战争。(3)七月流血事件7月,临时政府使用武力镇压革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4)十月革命年11月6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工人、士兵推翻了临时政府。3.结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宣布一切权力归工兵代表苏维埃,并组成新政府——人民委员会(立法权和行政权合一)。(2)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宣布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4.意义
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②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③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苏俄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思维导图]赵杰
写于山西太原
年10月2日
·推荐阅读·
历史老师赵杰VY学习之路,伴你同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5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