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时差 >> 正文 >> 正文

社科文献年7月书讯丨新书单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0/9/4

甲骨文

恶魔之城:日本侵华时期的上海地下世界

〔英〕保罗·法兰奇著

兰莹译

年7月出版/72元

日本侵华时期的上海,罪恶深渊中的两个男人在围城之中,演绎了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在耽于享乐的上海,维也纳人乔·法伦得以积累资本并逐渐获得赫赫声名。他是歌舞表演之王,他的名字在臭名昭著的“歹土”夜总会“法伦之家”的霓虹灯招牌上不断闪耀。美国逃犯杰克·拉莱带着被酸液腐蚀的指尖,以“老虎机之王”的身份,在上海闯出一片天。“衣冠楚楚的乔”与“幸运的杰克”犹如两颗殒石在空中轰然相撞,随后又在狂乱的挣扎中携手合作,抱团熬过这座城市彻底沦陷前的最后一段日子。保罗·法兰奇还原了旧日上海“歹土”外侨的生活,还原了那里的种种罪恶,生动再现了这座城市长期以来被人忽视的一段历史。

恐惧与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战如何改变了我们

〔英〕基思·罗威著

朱邦芊译

年7月出版/99元

《恐惧与自由》是继《野蛮大陆》之后,基思·罗威的又一力作。作品深刻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变化,它既是毁灭性的,又是建设性的。作者对各大洲、各个阶层饱受战争之苦的幸存者进行了深入探访,把那些看似孤立的个人故事整合起来,对战争广泛持久的影响力进行创新性解读——广至家国天下的宏大篇章,深至世道人心的幽微复杂。他对历史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清醒认识,无疑是我们思考今日世界及其未来走向的重要参考,引导我们对一切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实保持警醒。

走向火焰:帝国、战争与沙皇俄国的终结

〔英〕多米尼克·利芬著

苏然王橙译

年6月出版/82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共同在更深远的意义上塑造了20世纪。在本书中利芬教授第一次将这两大事件联系起来,提供了一种俄国视角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以及国际史视野的俄国革命发生的原因。本书研究的是~年的国际形势,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一战的发生和结束。同很多相关著作和研究结论相反,作者将这场战争的首要性质归结为东欧的冲突,直接导火索是奥地利王储在欧洲东南部的萨拉热窝遇刺,这导致东欧两大帝国奥地利与俄国变得敌对。二战也是在东欧爆发的,这并不是巧合。经历了一代人的休战后,从很多方面来说,一战的真正终结是年5月苏军占领柏林。

一个偶像的黄昏:弗洛伊德的谎言

〔法〕米歇尔·翁福雷著

王甦译

年7月出版/98元

哲学家、享乐主义创始人米歇尔·翁福雷在本书中攻击一种“宗教”,即精神分析学,或者说是弗洛伊德主义。本书对有关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主义以及精神分析的种种神话进行了反思,提出了质疑,认为弗洛伊德主义和精神分析建构于寓言式的一系列传说之上。全书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提出一个论点,对人们普遍认可的观点进行反驳:一、精神分析拒绝哲学,但它却正是一门哲学;二、精神分析不属于科学,而是哲学自传;三、精神分析不是科学连续体,而是存在的七拼八凑;四、精神分析术属于魔法思维;五、精神分析并非自由主义的,而是保守主义的。

启微

小说之家:詹熙、詹垲兄弟与晚清新女性

〔美〕魏爱莲著

陈畅涌译

年7月出版/75元

本书通过分析浙江衢州詹氏家族的文学书写,探讨了家族脉络中的文学熏染和代际联系,彰显了文学书写与大时代的互动。从这些绵延的书写中我们得以窥见晚晴社会中女性生活的种种形态,她们对婚姻生活的苦闷、对不平等境遇的抵抗、自身的觉醒,以及对改革的诉求。

新语往还:中日近代语言交涉史

〔日〕沈国威著

年7月出版/元

本书是一本近代语言史著作,总体论述了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过程、特点,指出日语进入现代汉语的时间、典型的事例。介绍了从17世纪传教士的汉译西书工作,到20世纪初中国人汉译日书的历史经过。以《时务报》《日本国志》《辞源》《官话》等文本为例,讨论中日之间语词环流的情况。并专门考察了“热带”“陪审”“化学”三个名词在近代汉语里出现和普及的过程。

九色鹿

区域视野下的中亚研究:范式与转向

黄达远李如东主编

年7月出版/.8元

本书把中亚放在全球史的大视野上,从理论、方法、具体研究课题上,讨论了中亚史研究的问题。第一篇为“‘一带一路’与区域研究”,在“一带一路”的视野下,从世界大历史的角度,审视古代史上中亚地区的历史地位,强调中亚地区是古代连接欧亚大陆的中心;第二篇“重思‘中亚’”,主要论述前近代18-19世纪的中亚历史;第三编“转型中的‘中亚’”,以学术史为主,讨论我国中亚史研究年以来相关学科建设,范式与话语的转换。

思想会

权力及其逻辑

〔德〕多米尼克·迈尔

〔德〕克里斯蒂安·布鲁姆著

李希瑞译

年7月出版/78元

政治关乎权力与抉择。谁若想理解乃至掌握政治,就必须知晓权力背后的逻辑。对每个人来说,只要不做隐遁避世的自我放逐者,权力就与你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本书作者有着20余年在欧洲政治咨询领域广泛而深入的经验,熟悉权力运作的竞技场,对权力的实践有着敏锐和深刻的洞察。本书以哲学的高度,围绕权力的本质、权力的表现形式和权力的行使,对西方政治实践中的“权力”从基础理论到具体策略和工具做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阐释,为读者提供一个诚实、客观,且全面了解西方权力理念及具体操作的观察视角。

方寸

AI联结的社会:人工智能网络化时代的伦理与法律

〔日〕福田雅树林秀弥成原慧编著

宋爱译

年8月出版/79元

在人工智能网络化时代,我们将面临不可预测和控制的风险。我们的社会是否已为迎接迎接这一切做好准备?人工智能是否能像人类一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大数据下无处不在的“人物侧写”,还有“责任的空白”“数字污名”“就业难民”等全新社会问题,是否会催生新的歧视与压迫?……

面对可能出现的伦理难题和社会风险,我们当下又能做些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日本信息学界、法学界、社会学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多位前沿学者从国际化、专业化的视角出发,进行了深入探讨。学者们通过“情景设定”的方式,对人工智能网络化时代的风险和危机进行了预演,并在社会政策和法律应对层面,提出了精彩的建议。

泡汤:温泉与日本的一千年

〔日〕石川理夫著

晓瑶译

年8月出版/69元

“泡汤”已成为日本文化符号,温泉的历史正是观察日本史的绝妙维度。温泉学者、日本温泉地域学会会长石川理夫从历史记载出发,追溯日本温泉的起源与变迁。从江户时代的全国温泉排行榜,到现代的大规模温泉铁路、旅馆建设热潮,“泡汤”已深入日本社会的肌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带有硫黄味道的氤氲热气,是日式生活方式与物质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温泉信仰的由来、民俗小镇与温泉的共生关系等持续至今的话题,使得温泉在现代包装下,仍充满传统文化的魅力。

世间之盐

华夏之心:中日文化视域中的洛阳

黄婕著

年7月出版/78元

作为一座今日还“活着”的古都,洛阳的文化内涵与附带价值绝不应被当作普通地域文化来看待,“洛阳”本身就是一种“中国符号”,其文化源流数千年来始终与华夏文明一脉相承。从先秦的“天下之中”、两汉的“礼制之美”、魏晋南北朝的“融合之始”、隋唐的“归心之地”、北宋的“理学之源”,到如今仍在融通发展之中。本书借助领邦的异域之眼,品读洛阳的历史风景和文化记忆,梳理和探讨中国和日本文化视域中的洛阳形象,试图从帝业兴衰和人文更替中探寻神州禹迹更深层次的文化源流。

成汉国史

高然范双双著

年7月出版/78元

本书将巴蜀成汉政权放入两晋十六国时代背景下,对流民与政府关系,社会、民族、文化的发展,外来群体与巴蜀地方豪强的斗争,巴蜀地区新旧“移民”的矛盾,巫觋文化,天师道信仰等做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突破史学研究的单一视角,借助考古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成汉政权的历史进行多视角的解读。

群学

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

〔美〕林南著

张磊译

年7月出版/89元

在《社会资本》一书中,林南强调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来实现目标的重要性。社会资本或者说通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所获取的资源(人力资本或者说个体或组织实际所拥有的资源),促进了个体、社会群体、组织以及社区的目标的实现。林南将社会资本理论放在资本理论(古典资本理论与新古典资本理论)体系中,详细阐述了社会资本的要素、命题和理论发现,介绍了研究计划与研究议程,对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意义(例如首属群体、社会交换、组织、制度转型和数码网络)进行了理论说明。林南开创性地提出并且令人信服地解释了为什么“你认识谁”和“你知道什么”在生活与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社会学四十年

符平杨典主编

年7月出版/元

本书由理论与方法研究、企业研究、市场研究、产业研究、金融研究、发展模式研究六大主题构成。一方面,回顾自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经济社会学这一分支学科取得的学术成就,以期提供一个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学发展状态、前沿议题、研究视角及方法的交流平台,更好地展望和谋划发展中的经济社会学;另一方面,希望以此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学的学科制度化建设,提升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专业化和本土化水平,并为本学科的人才培养提供学术“养分”。

社会学

信仰但不从属:英国的宗教

〔英〕格瑞斯·戴维著

隋嘉滨冯燕译

年5月出版/元

本书为《英国的宗教》(第二版)的中文译本,这是该书首次被引入中国。该书的第一版《年后英国的宗教:信仰但不从属》于年出版。作者在书中提出“信仰但不从属”的概念,它是宗教社会学最核心的概念之一。该书的第二版《英国的宗教:恒久之谜》于年出版。作者在书中更全面地说明了英国的宗教与社会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新变化。同时,作者提出了“代理式宗教”这一极具解释力的概念。本书对于中国的宗教社会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技能形成与区域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功能分析

杨钋著

年7月出版/98元

技能短缺与错配是制约国家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和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技能合作被认为是解决技能挑战的主要方式之一。本书采用组织制度理论和地方政府政治的视角,剖析了中国国家技能形成体制的演变,探讨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形塑校企合作环境和激励机制方面发挥的作用,并考察了组织和制度要素对企业校企合作选择的影响。本书提出“技能合作创新的中国模式”是技能形成领域的一种社会治理方式,国家技能形成体制是其制度基础,受到区域禀赋调节的地方化产权保护是促成校企合作的关键制度。

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王伯庆主编

年7月出版/元

本书基于应届毕业生和毕业中期跟踪评价,对本科生毕业去向、就业结构、就业质量、职业发展、升学情况、自主创业、对学校的满意度等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书中总报告主要阐述本科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与成效;分报告反映了应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情况,同时也反映本科毕业生在职场的发展情况;专题报告主要从本科贫困家庭毕业生的脱贫成效、医疗专业毕业生从医情况、师范类专业建设、工科认证专业培养效果四个角度展开分析,为高等教育扶贫、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

王伯庆主编

年7月出版/元

《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由1篇总报告,8篇分报告,4篇专题报告组成,对高职生毕业去向、就业结构、就业质量、职业发展、升本情况、自主创业、对学校的满意度等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基于应届毕业生和毕业中期跟踪评价。总报告主要阐述高职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与成效。例如,就业的产业上,教育、文体娱乐、公共管理等服务性产业需求增长。从事的职业上,以互联网开发、新媒体运营、电子竞技为代表的新兴职业需求增长。

历史学

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社会史实证研究的方法转向

王笛著

年7月出版/79元

本书由作者不同时期的11篇文章构成。作为一个整体,展示了作者学术研究方法的转变。这些文章涉及不同的主题,写作于不同的时期,在方法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体现了作者方法上的自觉,可以说是作者近三十年来学术探索的一个总结。从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从计量、叙事到文本解读的学术轨迹,从数据和社会结构的分析开始,到对下层民众和日常生活的深描,最后致力于历史文本的多角度阐释,反映了作者从社会科学方法,到人文学方法的回归,以及所采取的新文化史、微观史和人类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取向。

明清祖先像图式研究

吴卫鸣著

年6月出版/元

民间祖先画像主要用于宗族或家庭的祖先祭祀,为肖像画的一种,在中国古代被大量绘制并流传广泛。这些图画不仅具有缅怀先人的纪念性意义,同时对巩固社会秩序也产生强大影响,更配合某些特定的制度、仪式及物质环境,塑造出中国百姓的民族品质、思考模式、心理导向剂社会行为。本研究采取的手段主要是从图像学角度出发,大量搜集与祖先像有关的图像、实物原作及画稿,以建立一个图像数量超过万件的图像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图像分类与分析。同时结合封建章服制度、古代肖像画理论、传统技法及社会学思考进行研究,重点包括祖先像的分类、图式传承、图像色彩解读、象征意象分析、江南法写真技巧介绍、地域性及时代风格辨别等。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録(第16卷)

郝春文游自勇王兰平李凤艳武绍卫宋雪春董大学聂志军刘显编著

年7月出版/69元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系第十六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亚纪行:克什米尔、小土伯特和中亚诸地

〔美〕贝亚德·泰勒编撰

李郁瑜译注

年6月出版/元

本书辑录了13~19世纪多国探险家在中亚奥克苏斯河流域、巴达哈伤、克什米尔、拉达克等地的旅行日志、信函和感悟随笔,内容极为丰富,尤其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49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