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时差 >> 正文 >> 正文

巴尔干之旅萨拉热窝上篇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0/1/12

波黑——萨拉热窝

全名: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首都:萨拉热窝。这里是前南斯拉夫联盟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还有以其宗教多样性闻名于世,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犹太教数世纪以来都共存其中。因其悠久的历史和宗教及文化多样性,萨拉热窝常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或者“巴尔干的耶路撒冷”,也曾为此经历多次战火的洗礼。我在朋友圈发去了这个地方时,很多人的回复是:不是在打仗吗?那么乱你还敢去?胆子太肥了等等……放心我们去之前有做功课的。

准备进入波黑国境

因为波黑不是欧盟国家,跟在欧盟内过境大不一样,要一个个停车排队等候过关查验。欧盟之间的国境就只有形同虚设的关卡,没人检查车直接开过,就像收费站一样的东西。有的甚至连类似收费站的卡都没有,过了都没发现。

在排队的时候我们的心里也是没有底,毕竟不知道出了欧盟地区后,前南联盟的国家是怎么样的?入境时会不会碰到什么问题?(虽然我们查过,中国和波黑公民护照于年5月29日正式开始互免签证)毕竟只有我们一家三口,我们都怀着忐忑的心情在轮候。

终于轮到我们了,打了招呼给了护照和租车资料检验后,警察突然叫我们打开车尾箱检查,我们第一反应不是下车,而是使用车上的按钮打开。看着警察迷之的眼神,我们有点心虚了,警察蜀黍凑近去瞄了一眼,在车后绕了一圈就示意让我们可以走了。此时赶紧手忙脚乱的打算按键关上行李箱,但按了几下,竟然毫无关合的动静,原来是不行的……场面之尴尬??无以言喻,只好默默的跑下车把行李箱合上,再跑上车启动赶紧走人????。离开关卡后,我们在车里快笑晕了,好多年没试过这样的囧事了。

进入波黑后往萨拉热窝的路上

过境后的路就像我们的国道,一直没有高速。而且偶尔会看到警察躲在一边,人手测速,这边的人还挺仗义的,对面来的车会向你闪2下灯提示。开始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每次收到提示后就会见到警察,那就明白了。开了一个多小时,突然看到前方有路障,警察把所有欧盟车牌的车都拦下来,要求停到路旁接受检查。我们也只能乖乖地停过去,等他们过来检查。来的是一名年轻警员,我们赶紧把身份资料出示一遍,然后他和他的领导嘀咕了一会核对了车的信息,过来用不太利索的英文给我们解释,在这里查车是为了看看我们有没有违规,因为欧盟的车辆他们不能拍照执法,所有直接拦下来看看有没有违规记录,如果有就现场开罚。幸亏我们遵纪守法,没有任何违规,而且估计也有些沟通阻碍,他和他的领导确认一下眼神后让我们走了。看到很多比我们早被拦,停在路边的欧盟车辆还没有被放行的意思,还算顺利??。

狙击手大道两旁的建筑

进城必经之路,狙击手大道。这个名字来源于波黑内战时期,狙击手们都埋伏在这里狙击走在街上的普通民众。原名SnipperAlley是萨拉热窝一条最主要的大路,围城战期间每天塞尔维亚军队都在山头把炮火对准这个地方,由于市民仍要生活领取粮食,不能总天天待在家中,所以每次经过这里都要冒生命危险。

狙击手大道两旁的建筑

两旁建筑上的弹孔清晰可见,现在这些建筑还正常使用的。

河边布满弹孔的建筑

市区里布满弹孔的建筑

关于围城战役时的资料截图

复建后的国会大厦

这个高楼就是萨拉热窝国会大厦,在经历了内战洗礼后,这座大厦依然矗立在原址,外墙在战后经过整修后已经焕然一新,是萨拉热窝少有的几栋经历战争后如今没有留下弹孔等痕迹的建筑。

市区里的一角

萨拉热窝古老的电车

不起眼的电车原来也有久远的历史。年,欧洲第一辆有轨电车在萨拉热窝投入运行,那时萨拉热窝还处在奥匈帝国统治之下。其实,那时的萨拉热窝有轨电车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车”,只是由马牵引,依靠畜力运行的轨道交通工具。年,在萨拉热窝市的HisetaSt.安装了一个配电中心,为电车和路灯供电。萨拉热窝也成为欧洲甚至是世界上最早实现电力照明和提供电动力的城市之一,比巴黎、伦敦、柏林等我们所熟知的大都市都要早很多。在完成了电力设施铺设以后萨拉热窝的有轨电车才真正实现了有轨“电车”靠电力运行,而这已经距离第一次试运行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发生地点,拉丁桥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的纪念馆

萨拉热窝事件,是指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及其妻子霍恩贝格女公爵苏菲遭到萨拉热窝刺客六人组(五名塞尔维亚人,一名波斯尼亚人)成员之一的加夫里洛·普林西普枪杀的事件。这次刺杀事件导致奥匈帝国决定向塞尔维亚开战,在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王国发出的最后通牒被部分驳回后,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星期内奥匈的盟友德国,与塞尔维亚的盟友俄罗斯,以及俄罗斯的盟友法国与英国纷纷加入战争,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Vrbanja桥,一座有着凄美爱情故事的桥。

有一对情侣住在波斯尼亚的萨拉热窝,跟很多波斯尼亚的很多夫妇一样,他们来自不同信仰男方?БошкоБрки?(Bo?koBrki?)?是塞尔维亚裔的波斯尼亚人,女方?АдмираИсми?(AdmiraIsmi?)?是波斯尼亚克裔的回教徒[2]。他们于年5月19日,逃离被围攻的萨拉热窝时,被杀于Vrbanja桥。因为在交战双方都有熟识的人,本来讲定在两人出城期间,双方协定停火。但两人踏上桥上时,枪声突然响起,男方首先中弹身亡,女方稍后亦中弹,她爬向男方,拥住对方尸首,15分钟后亦气绝身亡。两人死时年仅25岁。美国记者MarkH.Milstein当时正好在附近避难,目睹到这对情侣倒下的一刻,他拍下照片,成为当时的国际要闻。他们尸体的照片被多个传媒刊登,路透社记者库尔特?雪尔克把照片用于新闻稿。他们象征了世上所有受各样冲突逼迫的人所受之苦。后来这个真实故事由美国、加拿大、德国三国共同制作为一部纪录片《萨拉热窝的罗密欧与茱丽叶》(RomeoandJulietinSarajevo),完成于年。

市区的新购物中心

新的商业楼

酒店前台的服务员,胸前佩戴着红领巾,连打法都一样。

这次我们选择了市区里的新酒店,如果喜欢更深入探访萨拉热窝的历史文化,可以选择住在旧城里的酒店,设施也一应俱全,丰俭由人。

萨拉热窝有不少东西可以写,我把他分为上下两篇来分享,明天继续萨拉热窝下半部,敬请留意!

本帖纯属个人旅游所见所闻所感之分享,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解释权归本人所有!









































北京看白癜风的最专业医院
北京白癜风去哪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4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