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问世,标志着中国电影诞生。此后,中国电影逐渐兴起,拍摄出《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木兰从军》、《白毛女》、《南征北战》、《青春之歌》、《五朵金花》等优秀作品,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年至年,中国经历10年文革浩劫,许多电影工作者遭受迫害,中国电影界百花凋零,万马齐喑。那10年里,株洲老百姓在看什么电影?
阿尔巴尼亚电影《宁死不屈》剧照
文革期间放映的外国电影
文革期间,中国的文艺舞台基本上被“八个样板戏”所统治。电影也就是《地雷战》、《地道战》和《南征北战》等几个片子不厌其烦地放映着。
处于文化沙漠中的国人对外国电影表现出很大兴趣。说到文革期间的外国电影,其实都是当时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朝鲜、越南、罗马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当时国内流行着这样一个顺口溜:“中国的新闻简报,越南的飞机大炮,朝鲜的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的又搂又抱,阿尔巴尼亚的莫名其妙。”这个顺口溜反映了当时这些国家电影的一些特点:《新闻简报》是当时将一些国内新闻拍成记录片,多放在故事片之前放映,又被称为“加演”;越南的电影多为战争片;朝鲜人情感丰富,易哭易笑;罗马尼亚地处欧洲,影片中不少拥抱接吻镜头;阿尔巴尼亚的电影较多采用蒙太奇手法,令国人难以适应。
《列宁在十月》海报
在中国的国门还没有打开时,国人对外国的了解,许多都是中文革期间上映的外国电影获取,由于这些外国电影的挑选带有局限性(基本限于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国人的这种了解也带有局限性。
前苏联电影上映最多的就是《列宁在》和《列宁在十月》两部。瓦西里的“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大家不要挤我,让列宁同志先走!”等台词被大家学得惟妙惟肖。还有国人少见多怪的芭蕾舞《天鹅湖》片段,不少人为了看这“封资修”的短裙大腿,竟连看好几场。
《卖花姑娘》剧照
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堪称当时的经典之作,主人公花妮、顺姬姐妹的悲惨命运牵动着数亿中国观众的心,不少人看一回哭一次。其主题歌曲的优美旋律,令国人陶醉传唱,其火爆程度不亚于今天的《小苹果》。电影《卖花姑娘》是根据同名歌剧改编,据说该歌剧的作者为金日成,而电影的导演是金正日。电影《鲜花盛开的村庄》中有一句台词:看她的脸蛋一年能挣个工分,说的是剧中人相亲时遇到的一位胖姑娘。后国内一些年轻人都将长得胖的女孩称为“工分”。
《桥》海报
前南斯拉夫电影多为抗击法西斯的内容,如《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经典台词:“你看,这些桥拱象什么?”史密特:“象,屁股。”令不少人津津乐道。而《桥》插曲“啊,朋友”,是男青年们的必唱歌曲。
阿尔巴尼亚电影有《广阔的地平线》、《地下游击队》、《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等。《地下游击队》中的经典台词:“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成了青少年的口头禅。
越南电影多为战争片,如《前方在召唤》、《森林之火》、《回故乡之路》、《琛姑娘的松林》、《火》、《阿福》等。
《佐罗》海报
文革后期,有些非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也陆续进入中国。如法国和意大利合拍的电影《佐罗》,那个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佐罗,令多少青少年崇拜。还有日本的电影《望乡》和《追捕》等。《追捕》中杜丘的扮演者高仓健令千万少女为其尖叫;真由美的扮演者中野良子使多少男青年为之倾倒。片中经典台词:“从这儿跳下去……昭仓不是跳下去了?唐塔也跳下去了……所以请你也跳下去吧……你倒是跳啊”!还有那片子中“啦呀啦”的优美旋律,常挂在影迷嘴边。
《追捕》剧照
文革期间,还有些外国电影被引进,只不过不向老百姓公开放映,而是作为“内参片”,主要供电影制片厂学习参考。同时,一些省部级机关和军队机关也能作为内部放映。
(作者牛八)
《地道战》剧照
看看网友怎么说“风清云淡”:那10年,好多电影、小说都被禁。电影放映员走村串寨放电影成为我们最大的期待。看《地道战》、《地雷战》,都会背台词了。
“生如夏花”:用现在的话来说,《卖花姑娘》当时真的是红到爆棚!看一次哭一次,看一次哭一次。花妮和顺姬真是太造孽了。
“云帆”:当时的小姑娘迷恋“佐罗”,就跟现在迷恋小鲜肉明星一样。不过,当年大家都喜欢有勇有谋的硬汉,怎么现在的姑娘都喜欢花美男。
《五朵金花》海报
“远方的远方”:原来“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是电影《列宁在》里的台词啊!我们现在经常会说“面包会有的,爱情也会有的”。
“把酒话桑麻”:现在的电影类型多、明星多,但是,烂片成堆。还是过去的老电影好看,百看不厌。小时候看《鸡毛信》、《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五朵金花》,那真是放一次看一次!
(编辑董介)
原创作品,请勿随意转载。
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
白癜风的中药方浓情中科白癜风欢度新年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