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语:BosnaiHercegovina,塞尔维亚语:БоснаиХерцеговина,英语:BosniaandHerzegovina),简称“波黑”。是巴尔干半岛的一个国家。位于原南斯拉夫中部,东邻塞尔维亚,东南部与黑山共和国接壤,西部及北部紧邻克罗地亚。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首都萨拉热窝。12世纪末建立波斯尼亚公国,15世纪后被奥斯曼帝国征服。19世纪沦为奥匈帝国属地。年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年成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加盟国,年宣布独立。波黑在南斯拉夫时期便是联邦内较贫穷的地区之一,独立后又发生了内战(即波黑战争),经济受到严重损害。截止至年波黑经济正在渐渐复苏,同时还要进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该国在行政及管理上被分成三个实体:波黑联邦(又称穆克联邦)、塞族共和国和布尔奇科特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本身仅为历史学上两个地理区域名称,截至年该国仍然没有直接使用这两个地理区域名称所代表的政治实体存在,仅有使用种族名称波斯尼亚人跟克罗地亚人(波黑联邦)及塞尔维亚人(波黑塞族共和国)所代表的政治实体存在而已。提起萨拉热窝,对中国人来说可是如雷贯耳,曾公映过的那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那个文化娱乐极其贫乏的年代,可谓是家喻户晓。而今的萨拉热窝就像一个熔炉,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穆斯林、天主教徒、无神论者和睦共处。西眺维也纳,仿佛奥匈帝国的荣光尚在,东瞻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的似乎风韵犹存,两大帝国,三大民族,四大宗教,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碰撞出来的火花熠熠生辉。多种文化和宗教信仰在萨拉热窝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今早已不是此消彼长的时代,经历过苦难,才能更体会到和平的弥足珍贵。民族仇恨,宗教分歧,在时代发展前面也让了路。东西贯穿流淌在市中心的米里雅茨河,波澜不惊,见证了兴衰,听闻了炮火,最终汇入西部的波斯尼亚河。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桥,连接起米里雅茨河的南北两岸。沿着米里雅茨河的潺潺细流向西步行2分钟,就看到了眼前这座小巧隽秀的石桥拉丁桥。年6月28日,这座籍籍无名的石桥,居然成了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心。在距离石桥几步之遥路口,19岁的热血青年用手枪刺杀了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引爆了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此后,普林西普俨然成为了波斯尼亚塞族人心中的民族英雄,石桥也改名为普林西普桥,不但他的纪念碑竖立起来,连他的脚印也在路面上标注出来。年从普林西普桥改为了拉丁桥。普林西普也从圣坛上走了下来,变成了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而今,除了拉丁桥畔的萨拉热窝博物馆门外墙上的几幅黑白照片和一个刻字铜牌,简单地叙述了当年的事情经过,再也找不出任何的痕迹了。当时间都风干了,角色都还原了,民族、政权之间的恩怨能否释然?刺杀他们的刺客普林西普当时还是个大二的学生,他抱着胳膊,一脸平静的坐在法庭前排听法官的宣判,没有表情,没有恐惧,没有绝望,没有愤怒,像是在教室旁听一堂与己无关的课。不知道这样的图片展示是向人们讲述什么,或者记住什么,又或者,只是一个单纯的纪念。老的皇帝清真寺(Emperorsmosque),庄严肃穆。这是萨拉热窝,乃至整个波黑地区最古老的清真寺,早在年,奥斯曼帝国的君主苏丹麦哈麦德二世征服萨拉热窝之后不久,就下令修建,在随后的多年间,也是几经战火毁坏,数次重建从拉丁桥向东走大约5分钟,?obanija桥的对面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市政厅Vije?nica。建成于年的市政厅是奥匈帝国占领时期,萨拉热窝最奢华的建筑,精致的拱形窗户,锯齿形屋顶和观光阳台,无不彰显着昔日帝国的荣光。二战之后,市政厅变成了波黑国立图书馆;在著名的波黑战争中也难逃厄运,年8月的大楼一把大火从内部点燃,近90%的馆藏图书毁于一旦。虽然大楼从开始重建,但波斯尼亚文库的致命毁坏却是无法弥补的。与皇帝清真寺堪称双璧的是巴卡萨亚老城里的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Gazi-HusrevbeyMosque)。纯白的色调,宽敞的院子,五拱的门廊,精美的拱门,45米高的宣礼塔和多个圆顶完美地存在一起,中央穹顶周围数十个采光窗户。院子外面是热闹的商业街,院里却安静地连风吹栗子树叶沙沙响,大理石喷泉的水流淌,都能听见。不时有信徒虔诚地祷告,低头呢喃。可惜一道2米厚的院墙,能隔开了世俗和纷扰,却挡不住大炮和炸药,在波黑战争期间,这里是轰炸的主要目标。院子西面的高大雄伟的钟塔,从年就开始为信徒们测算每天的祷告时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保持月历时间(àlaTurk)的钟,根据这个系统,新的一天开始于日落。后知后觉的我,直到旅行结束好久,才知道钟塔原来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取景地之一,英勇的瓦尔特就是在钟塔顶上向德军开火的。萨拉热窝自古就是巴尔干地区的商贸重地,大约在年,波斯尼亚的首领IsaBeyIshakovi?就在米里雅茨河右岸开设集市。从年到年,在首领GaziHusrevBey的领导下,萨拉热窝的人口达到了5万,成为奥斯曼帝国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当时的都城伊斯坦布尔。在萨拉热窝的黄金时代,巴什察尔希亚不仅是萨拉热窝的经济中心,也是整个巴尔干地区最大的贸易中心,鼎盛时期有超过商铺在这里落地生根,许多商人从佛罗伦萨、威尼斯、杜布罗夫尼克慕名而来。年萨拉热窝冬奥会之前,老城也翻新重建。东起巴什察尔希亚小广场,西到Ferhadija大街,虽然规模不能和当年相提并论,却依然保持着奥斯曼时代的古老风貌。旧城区里的小镇里是各种各样的纪念品商店,这里伊斯兰教氛围比较浓厚,受土耳其文化影响很大,纪念品也充满了土耳其风格。行走在石条街上,让我恍若置身于土耳其。曾经在萨拉热窝的城市里散落着许多亭形公共喷泉(sebilj)。据考证,这是土耳其人带来的习俗之一,亭子里的供水人,领取君主发给的工资,每日向饥饿口渴的路人派发免费水。而今仅存的一个Sebilj就在巴什察尔希亚广场中心,新摩尔式的建筑风格,一看就是和市政厅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亚历山大·维特克(AlexanderWittek)之手,近代的萨拉热窝和维特克也能说得上是相互成就了。Sebilj现已成为萨拉热窝的标志建筑之一,游人喝上一口,以后还会回到萨拉热窝。旧城区的清真寺、土耳其式的街道、巴扎市集都是步行可到达,可以在这里溜达逛拍。出老城往西,走不了几个街区,又是一番光景,天主教耶稣圣心教堂,也是这座城市的象征,在波黑战争中曾经严重受损,现在已修复如新。圣心教堂墙上的弹孔“阻击手巷子”—这是萨拉热窝的一条道路,波黑战争时,城市被围了4年,城市几乎全部被毁,塞尔维亚军队在山头把炮火对准这个地方,市民为了领取生活粮食必须经过这里随时都有可能被狙击手干掉......走在萨拉热窝街头,你会发现许多街道的地面上都有点点“血迹”,据说战争结束后,为了纪念那些罹难者当地人用红树脂在街上画上一个点,一个点,一个人后来画的太多,地上斑斑点点h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血色玫瑰......离此不远,东正教圣母诞生教堂高高耸立,它的彩绘装饰和镀金钟楼非常精美,这是塞族人的精神家园,还有,犹太教堂……穆斯林、天主教徒、东正教徒、犹太人,共同生活在这里,形成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难怪,人们会把这里称为“巴尔干的耶路撒冷”。萨拉热窝东西方文化分界线这条线往东是伊斯兰教土耳其区,往西则是天主教奥地利区,寓意着和平、共处、包容.手机拍不了全的网上找了一张东西方差异还是十分明显的萨拉热窝西方建筑今天的萨拉热窝,住着近70万人,它曾是“全球10大必去旅游城市”其中之一是欧洲首个拥有全天有轨电车的城市斐迪南大公曾经住过的酒店的如今是国际饭店街上等车的人民不得不说城市的发展相对于克罗地亚来说的确落后现代化的商业广场晚上入住的这家酒店是当地最好的五星级酒店也是当年斐迪南大公夫妇生前最后一晚入住的地方正赶上新人在举行婚礼大家都是盛装出席哦简单又不失浪漫的婚礼现场我们也有吃到喜糖哦带我们参观斐迪南大公当年入住的房间如今早已被翻新小哥哥特帅有没有尽管这个城市至今仍在抚平战争带来的创伤,尽管有近一半的青年失业,但是并不影响太阳依旧每天升起,人们依旧面带笑意。每一个到访的游客,似乎都愿意在这个城市尽可能地多消费,为萨拉热窝人的梦想献一份力。蓝天白云下,远处的层峦叠嶂,清真寺呼唤朝拜的声音时而响起,与教堂的钟声也显得一唱一和地协调。萨拉热窝就是这样一座魅力城市。
(图文部分来源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赞赏
长按北京请问治疗白癜风多少钱治疗头部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2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