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时差 >> 正文 >> 正文

拾途丨刚刚免签的波黑,有个不一样的玩法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18/6/20

戳上方蓝字开启深度探索旅行

波黑,欧洲南部巴尔干半岛西部的多山国家,全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整个国土面积也就约5.1万平方公里,半个浙江大小,波黑最有名的城市,就是以一战导火索和波黑战争而闻名的首都萨拉热窝。

波黑历史了解一下:

我们把时间线拉回到公元6世纪末,部分斯拉夫人南迁至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等地定居

12世纪建立了独立的波斯尼亚公国

15世纪后期被奥斯曼帝国征服

19世纪沦为奥匈帝国属地

年成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

年成为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年改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一个共和国

年南斯拉夫开始解体,10月15日波黑议会宣布波黑为主权国

年4月-年12月发生内战

年9月波黑举行首次大选。萨拉热窝是波黑的首都,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初建于年,曾长期遭受土耳其的统治,其名字的土耳其语意思是“苏丹总督的宫殿”。这是一座混合了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历史悠久的国际都市

“一战导火索”

城市由战争而闻名,就该从战争讲起。位于萨拉热窝城东的历史名胜—拉丁桥,当年就在这座桥旁,曾统治整个奥匈帝国的王储费迪南大公夫妇被塞族青年刺杀,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我想这一段历史大家高中应该都有学过。

拉丁桥的旧称普林西普桥,桥梁过去是木造桥,在一次洪水中被破坏,年重建。为纪念南斯拉夫爱国主义,桥梁曾改名为普林西普桥,南斯拉夫解体之后其名称又恢复为拉丁桥。

波黑战争

几个世纪以来,波黑都是一个汇聚不同种族文化的地方,和巴尔干地区的其他国家相比,这里的民族和文化多样性更加明显,“波黑战争”自然也因此而起。

经历了一战和二战,全世界都在忙于战后重建工作,波黑也不例外,更是成功举办了年第十四届冬奥会,要知道这可是冬奥会史上第一次在社会主义国家举办。可奥运盛会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波黑就进入了全面内战。记得小时候电视里整天播放的国际新闻,年前南斯拉夫解体,第二年,由六个共和国之一的波黑的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未来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进行的战争。

波士尼亚克人(穆斯林族)占约45%,剩下约40%是塞尔维亚人,15%是克罗地亚人。塞族不愿意分裂出去,所以当波黑不顾塞族反对宣布独立时,塞族在自己聚居区也宣布独立,内战由此爆发。

直到年12月14日,南联盟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三国总统才正式签署《波黑和平框架协议》。协议规定,波黑继续作为统一的主权国家存在,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穆克联邦控制波黑领土51%,塞族控制49%。

狙击手巷子·墙上随处可见的弹坑

为了本民族获得更多领土,穆、克、塞三族进行了残酷的战斗。时至今日,波黑境内塞族、穆族分而治之(穆克两族也形同路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说起内战,还有一段凄惨的爱情故事!

米丽雅茨卡河上有很多座桥,一座看起来是最不起眼还很丑的桥(Vrbanja桥),灰色水泥路面,灰色栏杆,毫无特色可言。就是这座普通的桥,记录了波黑内战中一段最悲情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Admira和Bato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情侣,他们来自不同信仰的两个家族,Admira是穆族,Bato是塞族,但两家人相处和睦,从未反对过他们的爱情。然而,这场内战愈演愈烈,俩人决定离开萨拉热窝,原本说好停火的双方,在他们走到Vrbanja桥中间时却忽然开火,两个25岁的年轻生命就这样永远停滞在了这座桥上,Admira用尽全力爬到Bato身边,两人最终相拥而去…

那场不堪回首的内战虽已过去20多年,交战双方依在指责是对方先开的火,可对于Admira和Bato来说,一切都回不去了。如今路人从桥上匆匆走过,没有人在桥中间的那块石碑前驻足,但石碑前有一束鲜花纪念着那对萨拉热窝的罗密欧和朱丽叶。

波黑冷知识

波黑也是全球地雷最多的10个国家之一,主要由前南瓦解后的内战造成,战争结束后,波黑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排雷工作,现今仍有十几万颗地雷没有排除。

年世界小姐选美大赛,萨拉热窝姑娘拉着横幅:don’tltthmkillus,感动了帕瓦罗蒂和U2乐队,于是创作了这首《misssarajvo》。

地雷警示标志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萨拉热窝除了有一战导火索和内战这张名片,另一张就数曾风靡一时反映二战时期的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当年看的多少国人热血沸腾。

电影里的场景:钟楼、铁匠街、清真寺等建筑,都仿佛被锁进了时间胶囊,虽历尽沧桑却朱颜未改,只需踱步前行,在这古城里都能一一寻觅到。跟着电影去感受这满是伤痕的国度。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来了。”

——节选自电影台词

第一站.萨拉热窝大清真寺

年建的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是波黑和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清真寺。电影里的老钟表匠谢德在情势危急、来不及通知瓦尔特的情况下,毅然单刀赴会前往“假瓦尔特”设下的陷阱,以自我的牺牲保全了瓦尔特和抵抗组织火种。他们约会的地点就是大清真寺。随后出现的枪战,也几乎全在清真寺内外进行。

第二站.钟楼

老钟表匠谢德牺牲后,闻讯赶到的瓦尔特及战友们与敌人在大清真寺附近发生了激烈的枪战。邻近的大钟楼是可以俯瞰整片区域的制高点,德军原本在此布设了机枪以击杀瓦尔特,但机智的瓦尔特悄悄摸进钟楼,端掉了敌人的火力点,居高临下地扫射数倍于己方的敌军,掩护战友撤退。敌人气急败坏地冲进钟楼追杀瓦尔特,瓦尔特在扫射完地面上残余的几个敌人后,抛出一条绳子,从容地从高高的钟楼上滑下,淡定离去…

第三站.铜匠街

这条小街现在还在,而且与几十年前几乎没有变化——除了工匠们的面容。这条名为Kazandziluk的街道位于老城区塞比利喷泉(Sbilj)旁边,现在是萨拉热窝最繁荣的手工业街区。始建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代,这里有几百年的手工制造传统,土耳其式的咖啡具、雕刻的铜质花瓶、各类手工制品;还有表现萨拉热窝老城风貌的装饰画、各种式样的金银首饰等,还有些战时留下来的弹头被制成艺术品。

波斯尼亚咖啡与土耳其咖啡相像但做法略有不同。煮好的咖啡放在镀铜的壶中,互放在一个铜盘上,铜盘上还放着一个小瓷杯、一杯清水、两块方糖和一块波斯尼亚软糖。当地人讲:要是波黑男子去女方家里求婚,无论女方父母准备了多么丰盛的菜肴,餐后的咖啡如果是苦的,则代表女方拒绝了求婚;如果心爱的女孩在杯中加了一块糖,这桩婚事才算是成了。

第四站.瓦尔特纪念碑

"瓦尔特“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抗争精神,也是一位活生生的人。塞尔维亚人弗拉基米尔·佩里奇-瓦尔特年夏天开始担任萨拉热窝地下抵抗组织领导人;年4月5日夜间,在萨拉热窝解放前的最后一战中,瓦尔特为保卫发电厂而不幸牺牲;年7月24日,当时的南斯拉夫政府追认其为国家英雄,从此成了萨拉热窝的象征。

第五站.拉丁桥

“这座城市在历史上曾经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现在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将是很重要的。”电影片头,德国军官的这番演讲很符合政治正确的历史观,但仔细想来,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其中似乎夹杂着一丝“神剧”的味道。

波黑第二大城市莫斯塔尔

除了首都,“莫斯塔尔”是波黑的第二大城市,当地语中即为“桥的城市”。一座桥,两个民族,连接着数代人期盼的和平;一座城,两个宗教,融汇着东西方数百年的精髓。可在内战期间,石桥也曾遭遇炸毁,直到内战停止以后,石桥重建,于年建成,又成为了两族和睦相处的象征。

莫斯塔尔(Mostar)自古有“跳桥”的习俗,可追溯到16世纪古桥最初建立时。莫斯塔尔为此设立了一年一度的跳水节,每年7月底,人们蜂拥而至,就是为了观摩这个露天的高台跳水比赛。

桥头有一家跳水俱乐部,只要有胆,交25欧元,就可以自己跳一次试试。我兴致勃勃地去了,当然,只是想看看有没有胆子够大的人愿意尝试。只需花20欧元,当地人就会为你纵身一跃。当天看到一个澳大利亚小伙,经过简单培训之后,勇敢地从桥上跳了下去,当他安然无恙地从水中走出来,四周掌声雷动。

同行的人并没鼓掌,只是淡淡地笑了笑:“你知道么,曾经有4个人因跳桥而死,它并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

跳桥,原本是莫斯塔尔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可现在,它成了当地人赖以生存的职业。

波奇泰尔耶

村庄临河而立,坐落在一片岩石嶙峋的圆形凹地里。呈阶梯状分布,形成于奥斯曼帝国时代,这也可能是当今波黑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巴尔干半岛周边游

紧挨着的邻居塞尔维亚,是欧洲第一个对中国旅行者实行全面免签的国家。

与波黑接壤的黑山则对中国旅行者实施有条件免签的政策,如果你持有有效的十年美签和多次往返的申根签证的即可免签进入黑山,这样就能一次性免签畅游波黑、塞尔维亚、波黑三个国家。

了解文化,像当地人一样

官方语言:波斯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

宗教信仰: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

货币:波黑可兑换马克(汇率:1马克≈3.95人民币元)

节日:国庆节(10月15日)

旅行推荐

波黑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一战导火索》、《桥》、《无主之地》

书籍

《南斯拉夫兴亡》、《我们失去了雷蒙德—卡佛死了》、《波黑战地采访手记》

主要学府

萨拉热窝大学、巴尼亚卢卡大学

博物馆

1.萨拉热窝博物馆









































治疗白癜风有效方法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1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