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往东北方向,群山怀抱之中,便是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人口37.5万()。东罗马帝国之后,哥特人占据,7世纪斯拉夫人来到此地。奥斯曼帝国年建立了萨拉热窝,这个时期许多基督教徒改宗伊斯兰教。萨拉热窝是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第二大和重要的都市。19世纪后半,归奥匈帝国,此后便是一战爆发,以及前南斯拉夫的历史了。
拉丁桥,位于萨拉热窝新城与老城交接处,一座有余年历史的石拱桥。米利亚茨河上3个桥墩、4个桥孔,外形普通。然而,因为引燃第一次世界大战闻名于世。年6月28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站在桥边亚帕尔大街路口,连开两枪,打死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和夫人。刺客共有5人,目的是要在巴尔干建立一个统一的塞族单一民族国家,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具讽刺意义的是,斐迪南却是个民族和解主义者,一直想将哈布斯堡王朝变成各民族享有自治的联邦形态。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并像多米诺骨牌引发了欧洲战火,波及世界,涂炭生灵。一战后奥匈帝国烟消云散,拉丁桥改名为“普林西普桥”。年萨拉热窝遭波黑塞族所包围,这一围城战持续到年。战争结束,美国巴尔干问题特别代表来到萨拉热窝,当他行至普林西普桥时,说道:普林西普,是一个恐怖分子。于是,此桥又改名为“斐迪南桥”。不过,现在的旅游介绍,还是称拉丁桥。
拉丁桥及桥堍路口的一战博物馆
萨拉热窝,有“欧洲的耶路撒冷”之称,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以及犹太教在这里交汇碰撞。站在一个街口,一眼望见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一点也不奇怪。路旁的建筑上涂鸦遮不住累累弹痕。走入老城中心,塞比利喷泉是一种标志,“塞比利”意谓“在水流经过的地方”,16世纪从奥斯曼土耳其引入。喷泉则建于年,曾毁于大火,后重建。主体部分为八角造型,装饰华丽的圆形穹顶,水通过前后两个石头水槽流出。波黑战争中喷泉被炮弹击中,6年修复时改成木制。喷泉前的广场,聚集无数鸽子,如此多的鸽子,也是希望和平吧。
这里有别具风情、五光十色的街景。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上世纪70年代在中国热映,一代人记忆犹新。许多场景在这里拍摄:钟楼在电影中是游击队员和德军交火的制高点,游击队员从钟楼上荡绳而下撤退;铜匠街是最古老的街巷,迷宫似的,游击队员在这里与追捕的德军周旋;游击队员、钟表匠谢德遭德军伏击中弹身亡的拍摄地点,就是这里的清真寺。有人说电影中的瓦尔特的原型就是铁托,因为铁托在战争中曾使用过这个化名,其实瓦尔特的原型是另一名游击队员,在一次保卫电站时不幸被流弹击中牺牲,年仅25岁。
清真寺天主教堂前的雕塑
铜匠街及老铜匠第一、三图由杨益群提供
黑山的印象
黑山共和国。黑山,即“黑色的山”。曾叫黑山王国,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隶属前南斯拉夫联邦)。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南部,亚得利亚海东岸上的一个多山小国,其东北为塞尔维亚共和国,东为科索沃(8年2月单方面宣布独立),东南为阿尔巴尼亚,西北为波黑以及克罗地亚。黑山人很讲义气,年4月,其他几个兄弟共和国都独立了,剩下的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科索沃战争后,6年5月,黑山举行公投,独派以55.5%的微弱优势险胜,6月正式宣布独立。面积1.3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公里。人口63万,黑山族占44%,塞尔维亚族占32%,其他有波斯尼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大多数信奉东正教,沿海地区和东部地区则分别为天主教和伊斯兰教。GDP总量42.8万美元,人均GDP美元。中国与黑山建交后,无偿贷款6亿余欧元,承建黑山南北高速公路难度最大的一段,桥隧比达60%,工期4年,成为继塞尔维亚泽蒙大桥项目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又一成功典范。那一年中国发生汶川地震,黑山也向中国捐了款。
历史上的黑山民风剽悍,勇敢无畏,年乘俄土战争之机,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得了不少好地方。境内保存有古罗马、拜占庭、威尼斯、奥斯曼等不同文化的遗迹,自然美景也得天独厚。亚得利亚海滨的科托尔历史地区、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分别在年、年作为文化和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杜米托尔国家公园,面积平方公里,包括高山湖泊“黑湖”和深达米、欧洲最深的塔拉河峡谷。险峻的峡谷和苍翠的森林连绵不绝,这里已发现约种植物,其中8个种类和15个亚种类是公园特有的。最著名的植物是黑松,有的黑松高达50米,树龄年。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有欧洲的山猫、黑棕熊、欧洲羚羊、欧洲大雷鸟等珍稀品种。因冰川作用所形成的著名景观,一处是长达61公里的塔拉河峡谷,一处是拉德那·佩那冰穴。塔拉河峡谷大桥,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全长米,桥到河面米,初建于年。二战时被炸毁,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重新修复。中国中老年一代耳熟能详的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的实景地。
黑湖、黑松
有驴友说,他昨晚用手机重温了一遍那部电影。确实,那一代人至今还能模仿电影中的台词,随口哼唱旋律优美的插曲《啊!朋友,再见!》,学吹口哨和口琴。驴友中80、90后可没这个经历,我们的领队小俞,是一位聪明能干的小娘鱼,也跟着带点外语腔地念叨“桥、桥、桥”凑热闹,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当地黑山人在桥的两侧,架了一对凌空的钢索道,东侧安排了滑轮,可同时将2名游客送往西侧,每人付费10欧元。好几位驴友都接受了,我与老伴手把滑轮,腰与双脚在安全装置内,启动后耳畔有“呼呼”风声,10来秒就飞到了对岸。对岸有黑山人接应,看似惊险,其实很安全。一名当地中年人带着一名七八岁的男孩,开始那个男孩怎么也不敢上索道,直叫,随后也飞过来了。飞过来后高兴地搂着我要合个影,看来是中国爷爷、奶奶激发了他的勇气。
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的实景地蓝天白云下的“飞天”
后图由杨益群提供
科托尔,建于罗马时代,年发生过地震,现是亚得利亚海东岸保存中世纪古城原貌最完整的城市之一。坚固的城墙坐落在老城东侧,长达4.5公里,雄踞在山势陡峭的山上,非常壮观。在欧洲,凡历史悠久的老城,都极为珍惜和保存城墙,知道那是古城与文化的标志。
游客从建于年的临海门进入,倚山的城墙上也有一对长翅膀的狮子石雕。圣特里普纳教堂是天主教堂,传说年威尼斯商人从今天的土耳其带回了3世纪基督教圣者特里普纳的骸骨,却在这里遇上了风暴,不得不建造一座临时庇护所,后来于11世纪加建教堂,比巴黎圣母院还要早年,作为科托尔的守护神。
科托尔是一个港口,14世纪初,这里就建造了造船厂。城中有最早的海员学校,这所学校曾经绘制过著名的《亚得里亚海海图》。俄国彼得大帝曾把17名士官学校的学生送到这所学校,接受教育和训练。历史上与俄罗斯关系密切。
科托尔城墙上又是威尼斯文化的象征
科托尔老城堡科托尔人家开的小店
布德瓦老城,是黑山旅游业的支柱,海岸长达11公里的沙滩,与这座城市悠久的文化遗产、优美的建筑特色和令人兴奋的夜生活一起,使布德瓦成为当地年轻人的天堂和黑山境内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从老城延伸出来的长达米紧靠几个悬崖峭壁之间的小路,可直达最著名的莫格伦海滩。其他在城区的海滩,如“理查德的脑袋”和皮扎纳、斯拉夫海滩等。我们在海滩欣赏美女、帅哥摆POSE,拍摄冲浪中的艺术照。听说这是当地人平时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就是与游客一起游玩。海滩边公园门口,巧遇当地渔民刚从渔船上卸下来的海鲜,摆了长长的摊,我尝了两个最新鲜的生蚝,4个欧元。
布德瓦海滩上美女、帅哥摆pose薛春泉提供
首都波德戈里察,黑山第一大城市,人口16万。年至年间名为铁托格勒。位于黑山东南部斯库台盆地莫拉查河畔,靠近斯库台湖。
年首见于史籍,二战期间毁于战火,仅存土耳其钟楼、清真寺几处。现重建为一座新城,我们只是在这里就晚餐和下榻过夜。
不过在这里听导游说了红珊瑚,颇长知识。沿途商店中随处可见,其实,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地区都有,据说质量好,价格不太高。驴友中大妈们购买力向来可以,有的要买给女儿、媳妇,有的要送给同事、朋友,大大咧咧的爷们则不屑一顾。珊瑚是黑山的国石,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做装饰品。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红色、橙红色。红色是由于珊瑚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铁而形成。黑色是由于含有有机质。
波德戈里察街景及郊外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1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