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时差 >> 正文 >> 正文

用中国之眼为外国人立传中国青年报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3/4/9
白癜风的医疗 http://pf.39.net/bdfyy/dbfzl/

“女性天才:生命、思想与言词”丛书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艾丽斯·沃克

王晓英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袁霞

弗吉尼亚·伍尔夫

杨莉馨

苏珊·桑塔格

柯英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特别的丛书——《女性天才:生命、思想与言词》。这是用“中国之眼”看外国文化,用“中国之手”为外国人立传。被立传的,均是在人类文化历史上打下了烙印、实现了颠覆并达成了成就的女性。有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苏珊·桑塔格——写出了《疾病的隐喻》《论摄影》的美国文论家;玛格丽塔·阿特伍德——加拿大著名作家,写出的小说还改编成美剧;艾丽斯·沃克——非裔美国小说家和诗人,写的小说《紫色》改编成同名电影,斯皮尔伯格为之导演。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系列,可以延续的丛书。本套书的策划者薛蒂透露,第二辑已待出版。除了她们,陆续将有托妮·莫里森、多丽丝·莱辛,还有为中国人熟知的“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塑造了“哈利·波特”的J·K·罗琳等等加入这个系列。

作者均是国内研究传主最权威的专家,也恰巧全是女性。这倒促成了一种圆满、一种标识、一种特色。

“女性天才”是关键词,而它的内核是“中国之眼”。

用“中国视角”讲外国故事

中国人自然能听到心里去

外国人早给这些人立过传,国内也引进、翻译出版过,现在再为她们立传,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薛蒂表示,翻译外国传记,更多的是在“还原”,文字的、思想的,无限贴近外国人的视角,中国人读起来,难免佶屈聱牙。

美国人曾经为苏珊·桑塔格写过一本传记,上海译文出版社年引进到国内,叫《铸就偶像:苏珊·桑塔格传》。这本传记,大量描写20世纪下半叶美国文坛、文化界名流的明争暗斗,传记中也没有对桑塔格本人生命历程、思想、批评体系的深入解读,引用的文献还有大量充满猜测的成分。这样的传记给中国人读,读明白是件难事。

柯英老师在传记的第一章《小躯壳里的大囚徒(-)》开篇写道:

中国,天津,年的一个冬日,天气很冷,但是阳光灿烂。在一家名叫功成皮毛公司的美国商行里,27岁的商行老板杰克·罗森布拉特心满意足地站在办公桌旁,看着妻子米尔德丽德在认真地对着账册。这对年轻的夫妻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丈夫风度翩翩,妻子漂亮迷人,已经有了好几个月的身孕。……米尔德丽德打算回美国生产……夫妻俩此刻谁也不会想到,他们这个孕育于中国的孩子将来会留下深深的中国情结。年1月16日,医院,杰克和米尔德丽德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是个健康可爱的女婴,父母给她取了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名字——苏珊……米尔德丽德生下女儿后在纽约稍事休养就回到了中国,继续和丈夫一起在天津打拼……

写到桑塔格和同学相处时:

她太孤独了,她需要伙伴,需要朋友。……她也还想略微露出一点锋芒,展示她毕竟与众不同,为此她不惜撒谎,说自己是在中国出生的。……在自己的来处大做文章,编造出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出生地。

再举一例。

年4月,波黑战争已经进行一年了,在人们的惊愕中,花甲之年的桑塔格抵达了正处于战火中损毁严重的萨拉热窝,母子俩在枪林弹雨中相见。桑塔格待了两周,目睹了战争的恐怖:走在大街上,人们随时都可能会被狙击手放的冷枪射杀,穿过一条马路,也许就是生死瞬间。

这些传记中,如此干净、生动而富有节奏感的文字比比皆是。

表面是文字,背后是情感的生成。立足本土,用“中国视角”讲外国故事,中国人自然能听到心里去;中国化的表达方式,理解起来自然轻松。

对经典不能“攀附”“追随”

而要读出当代中国人的理解

“中华文化崛起后,国内的作者与读者都盼望以中国的文化视野、审美趣味与认知基础去解读历史文化人物与事件。这种‘解读’,更多的是一种‘评传’,传中有评,评中有传,它不是模仿,而是原创,是一种‘再诠释’。”作为一个出版人,薛蒂谈到了自己的观察。

中国对他国的“再诠释”,不仅仅体现在书籍,也体现在其他方面。

戏剧《玩偶之家》娜拉的形象深入人心。这部剧年在新西兰诞生,轰动一时。但年在日本上演时却反响不佳,观众觉得表演很奇怪,就连扮演者都觉得自己穿的服装很奇怪。戏剧流派差异、时代差异、社会文化差异,不加消化就将别人的东西简单“拿来”,失败是不奇怪的。

在中国“五四”运动后,《玩偶之家》是不断被改编的。年,国内的导演吴晓江把民族乐器加进去,人物的身份和经历换成本国和他国,故事也变成一个挪威姑娘远嫁到中国南方,努力融入中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但经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她终于毅然离开了她曾努力维系的家庭。三分之二的台词作了本土化的改动,主题由女性解放改为东西方差异。在舞台布置细节里,把欧式家具换成了中式家具。跟观众的内心产生了共鸣。当年这部戏的改编成为一种现象,名声大噪。吴晓江当时说了一种观点,要“使当代中国人从经典中解读出不同的意义”。23年前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这种解读,就是中国人对外国的“再诠释”。经典千千万,落地到何处都会面临差异。如果只是简单地“攀附”“追随”,缺乏创新和突破,那么经典也将偃旗息鼓。有时候甚至可以说,一种经典,只有不断经过本土化的诠释,才能不断获得新生。而在“新生”中,诠释者也获得了一席之地。

再说回这套书,作者需要把自己潜进去,消化完毕,再简洁明晰地拿出来。对读者来说,不再有文字门槛,思想内核不再复杂艰深。和所有“再诠释”的工作一样,过程皆非常考验功底。一种经典,无论是人物还是作品,都是一种载体,它允许各种各样的文化探索。所谓文化的自信,就是不需要贬损自身、屈尊迎合,而是勇敢“拿来”,先为我所“用”。

从世界“看中国”到中国“看世界”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时,去年4月6日,BBC推出的一部纪录片热播,引起海外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sc/111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