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终于离开了那座我们当时认为封闭和落后的矿山,走向社会,走向新生活。呵呵,可以自己挣钱,成为光荣的工人阶级一员,让全体同学无比激动和向往。
实际,我对就业的这家企业基本不了解。报考它的原因只有一个,觉得织绸子会干干净净!从企业那花案多多的、黑色铁艺外墙看过去,厂房整齐、干净,办公楼大气和漂亮,厂区大门望进去是一条宽敞的柏油马路,里面的绿化很是不错,有那时在公园里才能看到的、美丽的花花草草。而另一家被我们放弃报考的企业也是一家丝织企业,据说历史悠久,从外围看,觉得里面不太整齐也不宽敞,厂房显得陈旧且毫无吸引力……
真是庆幸报考了这家企业,如果报考的是那家老牌的丝织企业,我的人生、我的命运就会截然不同,是另一个方向!
30个男生,51个女生,是那一次丝织二厂招工的人数。去了那里才真正知道什么是女儿世界,企业真是女职工的天下,尤其下班和到点吃饭时,女的占了绝大多数,男职工显得势单力薄。
那个年代,进厂要想干个好工作,要有好的门路或者就是说要有后门可走。我没有什么硬的后门走,我父亲也曾想去走后门或者去努力过,无奈关系不硬,最终无果。经过一个月的培训最终宣布工种时,我去了力织车间。
力织车间是织绸子的车间。我和车间织绸子的女工一样,带上洁白的帽子,穿上连体的洁白围裙,围裙的兜兜里放把小剪子,手拿一个竹子材质的粗粗的竹针,跟着师傅学起了织绸子。
你别说,我还挺喜欢这种工作,非常认真而努力地跟着一位女师傅边学习,边熟悉如何织绸缎。
绸子是白色的,大概有软缎和真丝提花两种(具体我记不清了)。我学织的是软缎的那一种。那飞速的梭子在机器上昼夜穿梭,绸子就这样不紧不慢地织就出来,很是神奇!
车间里冬暖夏凉,保持着织绸子应有的温暖和湿度。一开始,师傅们不敢让我等新学员独立工作,怕打飞梭,如果那样不仅优质的绸子会织成残次品,而且两头尖尖,镶着不锈钢圆锥体的梭子也会飞出去伤着人。于是,我们一开始在大约两周的时间都是帮着师傅看机器,看看有没有梭子在织着纬线时线用尽了,有没有“经子’(纺织时的经线大线辊子)线快用完了……
我对织绸子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为此情绪高涨、认真负责地干着该干的活儿。但由于没有这种锻炼,不停地走,不停地四下看,时间一久,两腿有些吃力,双眼有些干涩,女师傅就让我倚着织机边上的木板休息休息。
白班,八个小时还好熬;中班,夜里十二点下班,就是有些眼皮子打架,也能坚持;但是到了上夜班,我们这些新学员就坚持不下来,尤其凌晨二、三点钟的时候,巨大的困意就把我掀翻,真的坚持不了。每当这时,我的女师傅就让给我找个地方小憩小憩,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再回来干一会……
我真的特别庆幸,我参加工作至今,在我人生的各个路程总是遇到很多恩人和贵人,他们全心全意、不求回报地帮助我,照顾着我,斧正着我,提携着我……
在力织二车间织绸子干了才一周,还没有到一个月能独立挡车的时间,车间的牛主任就把我和一位同时就业的王村八三厂小伙子叫到办公室。牛主任是个工作认真、负责、严厉而又可亲的领导。他与人说话时,脸上的笑容像灿烂的阳光一样让你温暖;但批评起你来,微笑的眼睛瞬间瞪圆,样子严厉得令人生畏。牛主任的模样至今我都清晰地记住,他大大的鹰钩鼻子,特别像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瓦尔特。我和牛主任无亲无故,但他对我很好,严格意义上也算我的一个贵人。
牛主任对我俩说:“鉴于你们的工作认真还有我觉得你们也比较聪明,决定让你们不再挡车了,去干一项新的工作,那就是学习”对头机“,在“对头组”里干!愿意吗?”
“对头”是一种专业术语。绸缎是由经线和纬线织成的,直向的是经线,横向的是纬线。而“对头工”又叫“接经工",就是当一个轴织完,换新轴时,用接经机接上。我们知道,纬线是梭子里的线,而经线则是缠绕成一个个一米开外,甚至两米左右长的厚厚的大圆轴上。
过去的对头全凭手工对接,两位对头工隔着经线两边相向而坐,飞快而熟练地手工接线。虽然过去了四十年,但具体细节,我至今清楚地记着。
具体:穿丝,要根据盘头头份,个数在梳栉上,做标记(用根丝系在导纱针上),对应的是每个盘板上的第一根丝;将粘胶带贴好的丝头,每次剪开10-15cm长度,穿入导纱针孔,如果导纱针不直要纠正;所有丝从导纱针孔中穿过后开始分丝,用左手将丝头拉紧,右手用针梳从导纱针向分纱针梳理,不能出现半丝,双丝,保证导纱针的丝梳到分纱针要直不能太斜,丝梳至分丝筘中要用钢丝穿过分丝针孔;将梳栉拿起上移,将丝拉紧,安装梳栉于吊架上;装顶杆时,注意不能混用点车,舌针上下来回两次,当前后针床舌针处于平衡状态,剪掉丝尾,并检查针舌有没有闭合,否则会出现断丝。
穿丝方法特别有趣。左手大拇指和无名指夹住丝头,食指和中指夹住丝伸直,让每根丝落在导纱针孔边,右手握好钩针,从导丝孔右边穿入左边,勾住左边丝拉到右边,这样连续勾住左边的丝拉到针孔右边,用钩针穿起,剪下丝头上的粘胶带,右手提高将穿在钩针上的丝拉出,将丝打好结,并剪下多余的丝线。
在没有发明对头机时,再熟练的手工对接,也不如机器对接快,手工对头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完成,劳动效率极其低下。有了对头机,可谓大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而我就是要学习开对头接机的技术,完成经线的对接。
这工作,在力织车间是绝对的好工作,比那些男挡车工羡慕的车间保全工(修理织机)的工作还要轻快和干净,最起码不用整天的满手油污,脏兮兮的,而且对头师傅绝对是对头组里的灵魂人物。
于是,我俩不约而同地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地大声说:愿意!
在丝绸单位,一般不称呼带你的师傅为“师傅”,而称呼为“老师”。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我跟的对头师傅是位女老师,姓田,淄博博山人,为人豪爽、热情且快言快语,颇有女汉子的风采。田老师对我极好,犹如亲弟弟般地爱护。她不但把全身的对头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对我的生活也颇为关心,经常让我去他家里改善生活;他的丈夫憨厚、朴实,对我也犹如亲人。我记得田老师有两个儿子,一个小名叫“国”,一个叫“昌”,至于这个“国”和那个“昌”谁大谁小,我真的记不清了。
由于老师的悉心教导,由于我也正是十七、八岁风华正茂的年龄,学什么,都比较快。很快,我就独挡一面。记得在分配到别的对头组工作前,牛主任对我们进行了一次考核。我第一个上场,就行云流水般地完成了那次考试。结果:数不清的接丝,我只断了仅仅三个头,成就优秀。而那位学员,可能是紧张还是其他别的原因,竟然接断了一片又一片、数不清的头。牛主任刚才对我和蔼又可亲的笑容瞬间凝固,转而突然眼睛瞪大,脸上愤怒和不满意的表情顿时显现,他大声地说:“虽不是一个师傅教的,但你是同样和小李一起学习的,人家为何对头对得这样好,你却对成了这个样?”
转而,他对我说微笑着说:你可以独立上岗了;转头又严肃对那位学员说:你,继续跟师傅学习!
五年之后,我那时早就不在这个工厂了,有一次我回企业看我的同学们,听大家讲,那位当初和我同时学习对头的小伙,俨然成了全工厂对头师傅里的技术大拿!
我珍惜每一次机会,且属于干什么,只要干,都会兢兢业业去努力的人。在对头组,我和两位大姐一个班,开始了正常的独立工作。两位大姐一个姓李,一个姓张,虽然她们年龄只比我大个二、三岁,但是她们不仅对我的工作很满意,而且对我却犹如姐姐般地照顾和关心,我们相处的很是和谐,工作起来的很是愉快。
时间又过了一月有余。一天,我正在聚精会神操作着对头机,笑呵呵的牛主任早就站在了我面前。他对我说:“对完头,去我办公室一趟!”
我去了他的办公室,他对我说:“小李,我发现你很聪明,干活也利索,你愿不愿意来做统计工作?”
什么是统计?我不知道。牛主任看我不解,说:“跟我来!”我跟着牛主任去了他办公室隔壁的一间屋子。这间屋里有两张写字台,一边一个,坐着两位很帅气、很干练的男老师,他们停下手中拨弄的算盘,问牛主任:主任有事啊?
牛主任说:“给你们送一个徒弟来,他叫李天旭,跟你们学习统计,你们太忙了,添个帮手!”
转而,牛主任指着左边的一位圆脸庞,浓眉大眼的青年说:“他是李祥麟”;又指着我右边的一位同样英俊帅气的青年说:“他叫彭斌,你好好跟他们学习!”
这一介绍,这一安排,让我认识和结交了四十年的老大哥李祥麟,我们的友谊帷幕就此拉开。
我很幸运,我真的很幸运!我参加工作遇到的都是那么好的老师和我的贵人。我和李祥麟大哥友谊从此逐步缔结,过程,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加以记叙,这里先不累述。
实事求是,两位老师中,我被安排的师傅是彭斌老师。彭老师悉心、认真地教授我自不用说,他在我只能用大拇指和食指拨弄算盘的错误手法纠正过程中,从没呵斥我一次,而是一次次地面带微笑耐心教导,不厌其烦,令我感动至今。
李祥麟老师那年只有23岁,他不仅对我很是热情和关心,而且沉稳、老练,做事认真周到,一看就是具备领导才能和将来有无限前途的青年才俊。我记得牛主任时常过来找他商量车间的事情,甚至听从着他的建议和意见,是真正把他当作工作参谋来对待。
我在车间统计室工作学了四天,由于我自己也不太喜欢这种按部就班的工作,有些坐不住,同时更重要的是,虽然两位老师一再纠正我的错误指法,但是我打起算盘来还是习惯用拇指和食指两个指头,并不适合做这项工作,无奈我只有回到原岗位,继续三班倒,干对头工。
机遇总是那么不期而至。又过了一个多月,一个上白班的下午,牛主任又来到我的面前,他先是看着我微笑了一会,然后说:“小李,你是不是有什么人在市里工作”?
市里?我一愣,别说我没有什么人在市里工作,而且淄博市的中心区所在地的张店区我都没有去过!
我摇了摇头。牛主任说:“你明天一早八点,去办公楼三楼的政工科,有事找你!”
政工科,我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找我干啥?牛主任看出我一脸的诧异,拍了拍我的肩头大声说:“小李子,别紧张,是好事啊”!
就是这一拍,牛主任转头就消失在我的视线中,从此我和这位可亲和可敬的牛主任至今四十多年没有再相见……
(未完待续)
作品:小桃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8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