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熊有国,江西吉安人,吉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民航。业余泡壶清茗,看点闲书,写点小文。近知天命之年,对往事多生怀旧。文字散见于《中国民航报》《首都机场报》江西省机场集团《今日空港》等行业性报刊、本地《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及国内部份文学刊物。
报告文学
那些年
我们一起去“工农兵电影院”看电影的日子
熊有国(江西吉安)
1
一条清亮的赣江水,由南向北穿流赣中大地,见证了古城吉安多少兴衰往事。江河的西岸,曾经耸立着这座城市著名的地标——工农兵电影院。
只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吉安人,无人不知道它历史上拥有的光环,它曾经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广大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是这座城市文化娱乐的一座山峰,它的名字说出来特别响亮,而且极具特殊年代的时代特色——“工农兵”。
在“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无论个人还是集体,首先必须强调阶级立场和政治正确,新中国吉安市建立的第一家电影院,在文革时就改名用了“工农兵”这个流行词,它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很多在那个年代出生,被父母一腔忠诚地取名“永忠”、“继红”、“卫东”等名字一样,如出一辙,都被统一打上了那个年代独有的烙印。
现在看“工农兵”这名,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土?但土到了极致,反而被当成了那个年代抹不掉的特色,易记易说,说出来还很顺口,所以“工农兵”这名就一直被沿用下来,直到改革开放时期,直到现在新旧世纪交替之后的新时代。
吉安市何时开始黑白电影的放映?我市全区各地的电影院在历史上分别是哪一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工农兵电影院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办的?它建立的原址在哪?后来又是哪一年从原址搬迁到现在这个地方来的……
这些答案我都一无所知,遗憾的是父亲在世时没有问过他,父亲作为一名我市新中国最早的电影放映从业者,也是工农兵电影院资历最老的老职工之一,这些我本应该都能信手拈来的答案,却随着父亲二十四年前的突然病逝而变得杳无所知。作为一名曾经耗费一生心血,投入毕生精力从事电影放映事业者的后代,我隐约感到有义务和责任,为我市电影院放映史的发展脉络,整理出哪怕是一些粗砺的线条,一条大致的路径,也能稍稍告慰已去世的父亲,告慰依然健在的,和我父亲当年一同为本市电影放映事业奋斗了一生的长辈们。
为了寻找这些答案,我委托童年在工农兵电影院同一个院子里长大的小伙伴们,向他们的父亲——这些当年和我父亲一起共事多年的长辈们打听,只可惜距离那个年代有点远,每个人进入工农兵电影院工作的时间又不一样,加上这些老人年纪大了记忆上的因素,反馈的答案,特别是在具体的一些时间节点上都各有差异。为了解开心中长久以来的谜团,于是想到了求助地方志记载的信息,在一个天气凉爽的上午,我迈入了吉安市图书馆保存地方志的资料保管室。
2
出乎我的意料,说明来意后,我受到了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当工作人员领着我拿出钥匙打开资料室的大门,在一排排整齐的资料陈列架旁,我游移的视线迅速锁定了此行的目标,在《吉安地区志》的陈列架上抽出我要的这个文化类合编本,找到关于电影的章节,这一刻,犹如见到了一位久违的老友,顿有一股浓浓的暖意漫上心头。
经过一番仔细梳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和追溯一下我市电影院建立与电影放映的历史。
据《吉安地区志》第四卷记载:
年电影开始传入吉安市,主要放映无声电影,当时观众称为“皮影戏”。
年抗日战争时期,南昌沦陷,南昌的光明电影院、银宫大戏院等四家电影放映单位随省政府南迁泰和而搬来吉安。年起,银宫大戏院等相继开业,在吉安和泰和两县有时放映无声或有声黑白电影,其他各县基本上没有放映场所。抗战胜利后,南迁的这几家影院又迁回南昌。
年2月,由国民革命军师长李天霞投资10余万元在吉安市组建“新时代剧艺社”,有时放映有声或无声黑白电影。
年,上官云珠、上官云祥两兄弟在吉安市原“励志社”开办电影院,有时放映有声或无声黑白电影。
年,王炎发、陈绍荣、王旭积三人在同乐园(今吉安市吉州区文山路原妇幼保健院址)合伙开设电影放映点,放映有声或无声黑白电影。
年,接收私营电影队后,在吉安市王家祠(原吉安大舞台,今吉安市盐桥吉州区消防大队处)开办了全区第一家国营电影院,取名“吉安电影院”。在这里,地区志上还特别列举了电影院当时放映的一批影片和一组放映数字,比如《白毛女》、《智取华山》、《列宁在年》等,全年放映场,观众达人次。
年国营“吉安电影院”迁胡氏宗祠(原复兴大舞台,即工农兵电影院现址,吉安市吉州区阳明东路东端与沿江路交汇处),年改称现名“工农兵电影院”至今。年在原址上拆除重建,后又不断在原址上整修、扩建,形成一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电影院。主楼建筑分三层,一二层楼是观映大厅,第三层楼是放映室,主楼旁后来建有一宽大的候映室,可容纳观影提前早到的观众在此等候和休息。整个电影院共有个座位,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并装置有地下冷气通风设备。
年全区第一个县级国营电影院——永新电影院开业,年泰和县澄江电影院开业,年10月万安电影院开业,年吉安县人民电影院开业,地址就在后来行政区划变更后现吉安市吉州区的吉福路口。其它吉水、永丰、安福、遂川等各县的县级国营电影院也在年之后相继成立。
年代在吉安市现中心城区范围内,又先后成立了四家国营电影院,即年成立的海员俱乐部电影院,同年10月成立的吉安地区影剧院,年10月组建的吉安地区大会堂影剧院,年组建的吉安市仁山坪影剧院。
在我市城市电影院数量与规模不断得到发展的同时,我市一些工矿企业、农村公社、学校也纷纷办起了电影放映院队:
年位于安福县的浒坑钨矿工会电影队成立,是全区第一个工矿电影放映队。年以后,安福、吉安县等三线工厂相继成立了电影俱乐部,至年,全区就有工矿俱乐部家。工矿俱乐部的放映活动,从初期服务对象为本单位职工及其家属的福利性质,到年以后逐步过渡到多以对外售票放映为主。
年全区第一个人民公社电影放映队在新干县三湖公社成立,此后农村放映队在广袤乡村大地如雨后春笋逐步兴起,活跃了全区乡村电影市场。
吉安师专、吉安师范、吉安农校、原吉安地委党校等均办有学校电影俱乐部,每逢星期六或各种会议对学生学员放映,后采取售票放映和对外公映两种办法。
到年开始改革开放时,全区放映单位就发展到个,此后我市电影放映事业,无论从城市到乡村,从工矿企业到学校,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局面,全区电影放映事业紧跟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势不可挡,破浪前行,进一步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壮大。
这种可喜的发展局面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时代发展,电视的普及、家庭录像、VCD、DVD等新兴媒体的出现,电影产品本身质量滑坡,以及国营电影院经营机制问题,场所装修和设备改造面临资金困难,加上文化市场开始空前繁荣,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竞相走入市场,群众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文化娱乐需求出现多样性等以上种种因素,才使得我市电影放映市场逐步走入低谷,面临文化大市场激烈竞争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考验,导致城市电影院上座率逐年下降,开始出现门庭冷落,农村电影放映更是存在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
从以上确证资料,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年成立的工农兵电影院(前身国营吉安电影院),它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时,与新中国同步成长,共同前行,它在我市全区电影院行业的地位,无论是在城乡或工矿企业、学校等各个层级上作比较,都无疑是建立时间最早、放映电影历史最长、累计放映电影场次和观影人次最多、总计票房收入最高、我市一家风头无两的最知名电影院,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市全区电影放映影院的鼻祖,它当之无愧地称得上是全区电影放映战线上的领军者与开路先锋,完全符合在吉安市全区电影放映界地位中龙头老大、笑傲江湖的至尊。
3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一代人有一代人对成长的缅怀。
工农兵电影院作为建国后,吉安市几代人青春与成长历程中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陪伴他们一起走过了那个单纯而朴素的年代,给平淡如水的生活增添过一点虽然摸不着但是“看”得见的幻想,给简单单调的日子流入了一泓快乐的清泉,给那个年代生存的不容易带去一点生活的小确幸,让他们在电影的世界里都能找到自己幸福的影子,满足他们在电影的自由王国里所有对号入座尽情驰骋的想象。
在那个物质贫乏、精神贫瘠、百姓娱乐方式单一的年代,工农兵电影院为全市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成为吉安市人民精神追求和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无可争议地做出过重要的历史贡献。
当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和学习,市民们或邀朋引伴,或情侣约会,或全家出动,或学校、单位包场,“去工农兵看电影”成为那个年代最时尚、最浪漫、最温暖的一个约定。
犹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去“工农兵电影院”看电影的日子,那些年,我们一起去“工农兵电影院”追过的电影。
下面,让我们来一一细数和回望那些曾经陪伴我们青春与成长的经典老片:
五十年代:《青春之歌》《白毛女》《党的女儿》《董存瑞》《柳堡的故事》《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今天我休息》《渡江侦察记》《祝福》《铁道游击队》《钢铁战士》《上甘岭》《永不消逝的电波》《鸡毛信》《狼牙山五壮士》《天仙配》《平原游击队》……
六十年代:《刘三姐》《苦菜花》《小兵张嘎》动画片《大闹天宫》《甲午风云》《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红日》《红色娘子军》《雷锋》《烈火中永生》《洪湖赤卫队》《白求恩大夫》、《冰山上的来客》《满意不满意》《阿诗玛》……
七十年代:现代革命京剧《红灯记》《沙家浜》《闪闪的红星》《南征北战》《创业》《从奴隶到将军》动画片《哪吒闹海》《大河奔流》《南海风云》《创业》《江姐》《二泉映月》、日本电影《追捕》法国电影《佐罗》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
八十年代:《少林寺》《庐山恋》《小花》《戴手铐的旅客》《芙蓉镇》《垂帘听政》《阿Q正传》《骆驼祥子》《牧马人》《少年犯》《老井》《天云山传奇》《城南旧事》《红高粱》《妈妈再爱我一次》、《高山下的花环》……
九十年代,《大决战》《开国大典》《大阅兵》《周恩来》《焦裕禄》《红河谷》《霸王别姬》《甲方乙方》《英雄本色》《红番区》、《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黄河绝恋》《黄飞鸿》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
我从小在工农兵电影院长大,作为电影院的家属,看电影不要钱,所以我看过我成长的那个年代数不清的电影,记得当年轰动全国的《少林寺》我连看10几场,家住在院子里,吃饭都端个碗进去看,这个纪录可能无人可破吧。
当年《少林寺》在全国热映后,河南嵩山少林寺一时成为全国青少年心中最向往的地方,都想奔赴少林寺拜方丈练功习武,宛如抗战时期全国有志青年都去投奔的革命圣地延安,我那时就和几位同学秘密商量,准备瞒着父母私自离家出走少林,现在想想都觉得那种童真很是快乐和搞笑。
当年同学们对我享受看电影免费的这个特别福利,非常羡慕和眼红,应很多同学的央求,我还常带他们一起进电影院高兴地看免费电影。老师们也常要我找父亲在票源紧俏时,买几张电影院专门为每位职工分配的为数不多的内部票,这些电影票的座位都是在大厅中间,观影视角不前不后比较舒适的位置,因此我那时不但非常受同学们的“爱戴”和欢迎,而且也是老师心目中一名听话和可爱的学生,经常得到老师的关心和表扬。
每逢临近过年,父亲单位都会给每位职工发十来张电影宣传画报,这些电影画报被当成年画贴满各家墙壁,搞得家里立刻变得像一个电影展览馆,常常惹得亲戚朋友来家里串门,一边做客一边欣赏,而且也都想得到几张带回去,电影画报在当年还是非常稀罕和抢手的东西,受到普遍欢迎。
除了电影画报,还有一种单位为职工订阅的《大众电影》杂志,每月一期,每期封面上都印着当时人气最旺的电影明星照片。这本杂志当时在国内特别受广大观众和影迷追捧,影响力很大,曾经创造了艺术刊物里国内发行量最高的纪录,后来还诞生了由观众广泛参与投票和评选的大众电影“百花奖”,记得有很多次我也撕下了杂志里夹带的电影选票,用一支当年稚嫩的笔郑重填上了我的一票,然后快乐地跑向离家最近的邮局,把选票投入马路边上绿色的邮筒。上学时很多同学还要我把《大众电影》带到学校班上去,那个争相传看的热闹场面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童年关于电影的一切记忆都特别快乐,记得我还和隔壁邻居名字就叫永忠的玩伴,在我家里常常模仿电影里的情景,扮演其中的角色,有一次模仿电影《女理发师》里王丹凤扮演的理发员,给顾客心不在焉理发,把顾客头发剪成四不像的喜剧场景,模仿完把我们自己都笑得肚子疼。
电影中出现的这些一个个难忘画面与经典桥段,就像一根刻针刻入了我们儿时成长的记忆,根深蒂固,挥之不去,偶尔想起,脑海里立刻回放:
甲午风云邓世昌命令“致远”舰开足马力撞沉日舰“吉野”,狼牙山八路军五壮士弹尽途绝纵身勇跳山崖,铁道游击队微山湖边弹起心爱的土琵琶,董存瑞喊出“为了新中国前进”毅然单手托起炸药包,王成对着步话机大叫“向我开炮”双手紧握爆破筒英雄一跃出战壕,小兵张嘎用一把木头枪背后顶住吃西瓜的胖翻译官缴获他手中“真家伙”,潘冬子坐于穿行急流跳跃江水的小竹排巍巍群山两岸走,刘三姐漓江岸边唱得山歌好比春江水莫老爷气得掉下了河,高仓健扮演的杜丘相拥真由美,在“啦呀啦”的旋律中策马驰骋在一望无垠的原野上躲避追捕……
许多影片中的演员台词也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成为经典。当这些非常熟悉而亲切的老电影里面的台词,在现实生活的朋友交往中,嘴里突然蹦出那么一两句,不但能让人立刻联想起老电影和电影里与台词关联的人物,并且也让交谈者忽然间相互找到了对方的年代密码——哦,原来我们是同一个时代的啊,都有相同的年代背景,原来我们年龄相仿!
正是在这种电影台词不经意间造就的诙谐与轻松的交往气氛里,产生了社交环境中的意外惊喜,便捷而迅速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下面也让我们重温和再感受一遍这些忘不了的经典台词,你听:
高,高,实在是高。(电影《地道战》)
老九不能走!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电影《林海雪原》)
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吧。(电影《南征北战》)
平安无事喽(Duang),平安无事喽(Duang)!你以为李向阳会在城里吗?回去,我要杀他个回马枪。(电影《平原游击队》)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电影《闪闪的红星》)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电影《青春之歌》)
老子在城里吃馆子都不要钱,别说吃你几个烂西瓜。别看今天闹得欢,就怕将来拉清单。(电影《小兵张嘎》)
阿米尔,冲!(电影《冰山上的来客》)
地雷的秘密我探清楚了,不见鬼子不挂弦(电影《地雷战》)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电影《创业》)
杜丘,你看,多么蓝的天,走过去,你可以融化在那蓝天里。昭仓不是跳下去了吗?唐塔也跳下去了,现在请你也跳下去,怎么你腿发抖了?(日本电影《追捕》)
大家不要挤,让列宁同志先走。(前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
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苏联电影《列宁在》)
法官的儿子是法官,贼的儿子一定是贼……去偷,去抢,去杀人,去放火。(印度电影《流浪者》)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电影豫剧《七品芝麻官》)
…………
伴随经典电影的放映,一批电影明星腾空出世,迅速走红,最著名的当属六十年代初期国家文化部授予电影界赵丹、秦怡、孙道临、王丹凤、王晓棠、王心刚、祝希娟、田华、于洋等二十二位演员为“新中国人民演员”称号,民间俗称“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他们出演的影片,浓缩了新中国电影从诞生到成长的历程,他们的照片一夜之间悬挂于各大电影院的宣传橱窗,在民间立即掀起了一股庞大的“追星”旋风。当年社会上,大家争相收藏一张小幅的,集合了全部这二十二位电影明星个人单照的合成图片,他们的风采,曾经是一代人相册中最美好的珍藏,成为那个年代年青人的青春偶像和流行榜样。
电影中的插曲也不胫而走,广泛流传,在老百姓口中传唱不衰,并且跨越时空,经久不息。
比如50年代少儿电影《祖国的花朵》里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电影主题曲“铁道游击队之歌”、《闪闪的红星》里的“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少林寺》主题曲“少林少林”、《刘三姐》里对山歌、《东方红》“长征组歌”、《地道战》、《红色娘子军》主题曲、《戴手铐的旅客》中的“驼铃”,电影《黑三角》主题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印度电影《流浪者》“拉兹之歌”、日本电影《追捕》主题曲“杜丘之歌”、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啊朋友再见”等等,这些歌曲至今还依然能强韧地唤回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涩童年与青葱岁月。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电影《江姐》插曲“红梅赞”)
“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转哪,蚕豆花儿香啊麦苗儿鲜……”(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九九艳阳天”)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哎,红得好像,红得好像燃烧的火,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珊瑚树红春常在,风里浪里把花开……”(电影《红珊瑚》插曲“珊瑚颂”)
“让海天为我聚能量,去开天辟地为我理想去闯,又看碧波广阔浩气扬,我是男儿当自强……”(电影《黄飞鸿》插曲“男儿当自强”)
…………
当你不再青春,岁月这把杀猪刀已把你变成了一个标准的油腻大叔、热爱广场舞气氛的大妈,或者你已化身为“夕阳红”里那一块天边的晚霞,但当你耳边突然听到这些优美、熟悉而难忘的旋律时,你会不会感到心头瞬间一暖,在不知不觉中仿佛身体长出了一双翅膀,飞回你当年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年龄,穿越到彼时彼刻,脑海中重新收拾出一副青春热气蒸腾的画面。
这种倏忽之间冒出头的温暖,会触动你对生活久已麻痹的神经,开化你混沌的现状,甚至会融化你生活的坚冰,立刻带给你蓬勃的朝气和一种久违向上的力量,让你顿时有一种时光并未走远,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错觉。
这种错觉虽然美好而短暂,但无人可以拒绝,因为就是这种片刻的感动,它就会打动埋在我们心灵最深处的一块柔软,它让我们感到即使岁月无情,但人生过程中经历的那些点点滴滴的温情,我们已全部收纳于心底,我们并未遗失,当这些老歌再次唱起,它马上会化成一双无形的纤纤玉手,抚慰你满脸的倦容,按摩你疲惫的心灵,让我们每一天都能积极乐观面对生活,每一个早晨又是一场生命中新的出发。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也是经典的魔力,它让我们感动自己,感恩生活。这些老电影和电影老歌,不愧为音乐与艺术宝库中永恒的经典,真正在岁月的长河里化成了永远和不朽。
工农兵电影院承载着我们的欢乐,寄托着我们的梦想,它每一部新电影的上映,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激发我们的欲望。坐在电影院里,看着眼前上演的一幕幕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故事,演绎一个个人物喜怒哀乐的命运,我们竟然也模糊了岁月和年龄,置身剧中,物我两忘,禁不住和电影里的人物一同欢笑,一起流泪。
工农兵电影院,他就像一位亲人,一直默默地陪着我们,渐渐长大,慢慢成熟,同时也看着我们一天天变老。
4
随着时代车轮的前行,这位历经半个多世纪沧桑岁月的老人,曾经在全市人民心目中风光无限的工农兵电影院,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会等来命运给他这样一种安排。
根据市政府公告,工农兵电影院为吉安大桥西岸引桥建设项目让路,将被规划拆除。
仿佛一个曾经拥有过青年精彩和壮年辉煌的老者,如今在他的暮年已苍老不堪,面目全非,不得不为新时代被迫让出一条大路,不得不终结他扮演的历史角色,完成他的历史使命。工农兵电影院,终于从鼎盛走向没落,再到如今被宣布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年3月29日,这是工农兵电影院告别自己半个多世纪历史的一天,是他要永远离开我们告别这个世界的一天,也是曾经深爱过他,与他有过无数个青春约定和成长记录的中老年几代影迷们心痛的一天,他68岁的年龄在这一天被戛然终止。
这天晚上,我特意赶去看了他最后一眼。交警封路,城管周边值守,施工队和重型拆迁机械一切都准备就绪。周边的建筑都已被拆除,一大片空地上,只剩下工农兵电影院单独一座楼孤零零地挺立在那里。
面对几辆大型挖掘机车发出轰鸣向他逼近,伸出抓手,张牙舞爪,准备从正面直接将他撂倒。在夜幕下,工农兵电影院犹如一个苍老的巨人,已经无力做出任何反抗动作,看着脚下向他挪动准备攻击的各类武器,他不能说话,也说不出话,还是只能默默地,无所作为,也不能作为,唯有黯然地接受命运对他的这种嘲讽和挑衅。
这震撼的一幕从此深深的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一想起就心酸,无法抹去。
与它一同被拆除的还有身边同样历史悠久、为我市商品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曾经也是长期以来占据我市商业零售企业龙头老大地位的国营“大桥百货商场”。
工农兵电影院与大桥百货商场,两座都极有年代感的老建筑紧挨着,就像两位一辈子患难与共的老兄弟,相依相伴共同走过了几十载春秋,都在当今市场经济竞争的汹涌大潮中,一起狼狈地败下阵来,它们都曾是历史上我市计划经济时期,两个不同产业领域的领军者,在各自的行业里,都是两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然而都不敌眼下民间资本私人投资开办影院、超市,民营经济孵出的小鸡遍地行走,两个曾经的巨人已轰然倒下。
5
拆迁,是我们当下这个时代一个极度热门的词汇,政府、开发商、拆迁户,都站在各自的立场和利益相互博弈,因而生活中也常常上演着一幕幕热衷拆迁、强制拆迁和抗拒拆迁的大戏。
毋庸讳言,时代在前进,城市要扩张,城市建设要发展,城市面貌要改观,城市人居环境要改善,这一切注定拆迁也许无可避免,有拆就有建,有破就有立,但不可否认,它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
城市拆旧建新,大拆大建,大破大立,拆建工地尘土漫天飞扬,老房老街统统一扫而空,此情此景,使得我们这些正一步步活向中老年的人,面对这种突然和整体性的改变,一时难以适应,心中很是尴尬。
一边乐见高楼大厦,城市现代化,一边又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被拆除的,你所熟悉的那一条条童年成长的小巷、里弄,街角一家你常去打酱油的店铺,或是长大后曾供你养家糊口的车间厂房。
城建突飞猛进,高楼商品房林立,却更多的不见了童年与成长的记忆,外出的游子也越来越多的记不住乡愁,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这些待在老家的也一天天更多的无处怀旧,无童年可回了。
拆迁,它拆去的不光是几栋老房子、几座旧大楼、几条老街,它也无情地拆走了几代人的童年、几代人的成长记忆。
这种结果到底是叫人伤感?还是欣喜?说不清楚,我只知道对于像我这样一种,常常会对往事有点怀旧的人,我得承认,纠结情绪是难免的,可能正像我身边这些朋友们说的那样,也许我们真的都已经变老。
近期听到消息,工农兵电影院有可能政府会打算易地重建,但愿这个传闻是真的,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希望它建成后还能叫“工农兵电影院”,这样我还能凭名字认出他。
《井冈文学》征稿启事:
一、栏目设置:中、短篇小说、散文、诗歌、随笔、文学评论、小小说、微型小说、随笔、纪实、报告文学,书画、摄影、小品、剧本等文学艺术作品;投稿邮箱:liang_lufe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7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