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分类归纳零散的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更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例如,中国古代史学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社会经济发展、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变革、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分类整合。
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与对外交往
再如,历史学科中的文学艺术成就,可按领域(如文学、音乐、医学、科技等)分类整合在一起。通过示意图、表格等适当的形式,对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建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构建,即学会对零碎的、分散的、相对独立的历史概念、基本史实等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加以梳理,使之形成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这既有利于我们从知识的点上的深化理解,又有利于从知识的面上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和提高自己“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建立如下知识体系:
1、背景:
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②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2、一战前两大军事集团:
①三国同盟: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核心国:德国)
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核心国:英国)
②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
③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引发一战)
④目的: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
3、有欧洲“火药桶”之称的是巴尔干半岛。
4、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6)
6、开始标志:年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7、参战国家: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
协约国:英、法、俄、意大利、美国、中国等
8、战场:欧洲、非洲、亚洲、太平洋地区
9、首次使用的新式武器:飞机、坦克、毒气、远程大炮。
10、转折:凡尔登战役(年),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是一战中最残酷的战役。
11、年,美国、中国都加入到协约国方面作战。
12、结束标志:年11月,德国投降。
13、结果:同盟同失败。
14、性质: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15、影响:
(1)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例二,隋唐政治发展构建的体系为:
政治方面:
隋朝的兴衰:建立(时间、建国者、都城)→统一(条件、时间、意义)→强盛(表现为隋朝的建设)→灭亡(因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末农民起义);
唐朝的兴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兴起——贞观之治(措施: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发展——武则天的统治(措施)→鼎盛——开元之治(措施)→衰落——安史之乱;
也可以从专题,人物,因果联系等角度建立知识体系。
例三,初中课本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
(1)领导新文化运动;
(2)领导“五四”运动;
(3)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4)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
(5)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
(6)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三、歌诀整合法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
例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再如,中国古代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四、图表整合法图表法的特征是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图表法可以多样化。它能生动、形像地揭示复杂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既能启发积极思维,又能帮助记忆知识。
例如,三角贸易示意图
五、对比整合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对比,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能制作出合适的表格就最好了。
例如,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历史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检验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完成了知识和能力的转换。每一册教材、每一单元、每一课都能够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整合,培养和提高历史知识信息的提取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应试能力和水平,把分散的历史知识有机地组合起来,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从实践的结果来看,这一方法费时短,见效快,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快速掌握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方法。当然,对于程度较高的同学来说见效更快,它的针对性较强,也非常便于中考备考复习的同学的学习。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