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拉热窝  >> 萨拉热窝签证 >> 正文 >> 正文

人文学院张志云研究员走进午餐会分享教学心

来源:萨拉热窝 时间:2020/11/25

  12月14日,人文学院历史系张志云研究员受我中心邀请,在午餐会中作题为《课程教学中人文价值观培养与探究思维训练》的报告。来自18个院系的40名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张老师以自己丰富的教学案例、生动的语言、精彩的论述展示了在历史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及探究思维。

  张老师首先从自己的成长环境及接受的思维训练谈起,他的父母最常问他:“你的假设是什么?你如何验证你的假设?你如何证明你说的是对的?”。他认为这样的思维训练对于“想明白一件事情,或者是往想明白的方向走”是非常有益的。他认为历史教学应去专业化,这才是教育中最重要的本质,专业会成为妨碍学生或感兴趣的人探索问题核心的重大障碍。他并不认为自己教的是历史知识,而是一种思考的方法。他在看学生的论文时会给学生找茬,“你的逻辑谬误在哪里?证据力够不够强,够不够全面,是不是薄弱?有没有假设的错误?”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崇尚用简单的语言去表述复杂的事情,他认为一名好老师应该想办法把学生听不懂的内容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通过课程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与好奇、探索未知知识的热情,追求当一个明白的人,了解到一门学科的认知框架是有趣好玩有用的。他通过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事件始末、台湾原住民雾社事件、萨拉热窝事件的史料分析展示了他是如何带领学生从理解与客观、客观与中立、必然与偶然的角度去理解事情。他通过把事件一层一层的展示,一个维度一个维度的分析,再导入时间的因素,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全面。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对任何历史事件都能有一个同理心、同情心,从多维度、多层面去思考,从而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客观、理性的人。     随后,张老师谈到了高考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会过于追求标准答案,作为人文学科的老师,他一直强调没有标准答案,需要学生有探索的勇气。他尝试用了很长时间来训练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标准答案。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和学生一起去验证这个想法是否正确。相比完成一份表面上完美的作业,他认为去发掘学生的兴趣、创造力、犯错的勇气、探索的勇气更重要。“以我们学校学生的才智,自己去吸收硬性知识是没有问题。他们缺乏的是老师领着他们的手,跟他们说那边有个遥远的星星,你老师我也走不到,但是我们走走看,就是这样一种态度。”他解释道。

  之后,张老师谈到了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张老师认为老师自己需要做研究,因为老师不去做研究,对学科的专业理解是无法深入的,也不会进步,也不能带给学生新的东西。当老师自己做了研究,自己进步了,是可以告诉学生新的东西,新的体悟,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教学。     张老师又谈到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学习历史就是学习一种研究方法、思维方式。首先,历史学是最会做资料搜集跟整理的学问之一,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能,它需要研究者在有限的时间找到充足的资料做出正确的判断。学历史的第一件事情正如傅斯年所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其次,历史学需要大量的阅读。因为历史学有非常强的回溯性,所以,研究者可能要从三千年前的书开始读。另外,还需要读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总之,利用大量的资料收集、阅读、整理、形成论述是历史学能教给学生最实用的技能。     在谈到“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时,张老师发现学生目前具有过强的竞争心理,而他认为“人生不是竞争,而是合作。”人的合作可以创造出更大的资源,人生不是竞争而是自我实现。能够理解吸收知识是件有趣的事,而不是把这些当成竞技。作为老师,他不太支持教给学生一个竞争的技巧。他教给学生的是一种思考方式,“如果这些可以帮助学生去竞争,很好;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当个明白人同样是快乐的事情。”     午餐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活动共收反馈问卷27份,反馈满意度高达%,参与活动的教师对本次活动评价较高,部分反馈如下:

    兴趣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好老师的引导很重要!

    张老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教育、历史的观点很有启发性!

    有思想的教育者,难得在交大不求术,而是求解的老师!

    去专业化教学→培养专业人才,破除入门难的有效方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同理心。

谢艳梅

陈莉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uangguangyuy.com/slrwqz/57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